二十国委员会与临时委员会
“二十国委员会”是“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和有关问题委员会”的简称,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设立的研究国际货币制度改革问题的咨询机构。1972年5月,在联合国第三次贸易发展会议上正式成立。其成员除“十国集团”的10国外,还有澳大利亚以及9个发展中国家,即印度、印度尼西亚、伊拉克、摩洛哥、埃塞俄比亚、扎伊尔、阿根廷、巴西和墨西哥。二十国委员会的任务是负责拟订有关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方案,供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参考。
1973年10月和1974年1月,二十国委员会经过反复协商,发表了“改革计划”,阐明了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概念,重申了1972年9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执行董事会提出的《国际货币体系改革》报告的准则,并提出了在国际货币体系彻底改革前应立即采取的一些权宜措施。1974年6月,二十国委员会在华盛顿召开了最后一次会议,并向基金组织理事会提交了一个包括12点内容的临时性货币制度改革方案,其主要内容有:
❶特别提款权用“一篮子”16种货币综合计值。
❷对业已实施的浮动汇率制提出”指导原则”,敦促各国货币当局防止货币竞相贬值,保持汇率稳定。
❸要求各国不采取贸易保护主义,使国际贸易得以正常进行。
❹建立“石油基金”,以调节石油进口国的国际收支逆差。
❺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另设新机构取代“二十国委员会”,继续处理会后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问题。
1974年10月,在国际货币基金举行的年会上,决定设立“理事会关于国际货币制度的临时委员会”,简称“临时委员会”。临时委员会负责就国际货币制度的改革,修改国际货币基金协定,处理危及国际货币制度的突然事件等问题向国际货币基金的理事会提供意见和报告。临时委员会是国际货币基金的附属机构,由5个在国际货币基金中占份额最多的国家各指派一名委员,另外再由9个发展中国家和6个工业发达国家各指派一名委员组成。临时委员会原是一个过渡性组织,国际货币基金条款第二次修改后,已成为一个常设的决策机构。临时委员会的成立,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发展中国家在决定货币事务中的地位,对推动国际货币制度的改革起了一定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