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亳 州
亳州市是地处黄淮平原、安徽西北端的一座古城。亳州历史悠久,早在3000多年前,商王成汤曾在此建都。《史记·殷本纪》载:“汤始居亳,从先王居。”《尚书·正义》说,亳有三:南亳在谷熟西南,北亳在商丘西北,西亳在偃师。亳州即南亳故地。西周武王克殷后,大封诸侯,亳州一带当时为焦国,春秋时,曾名焦邑。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实行郡县制,在此置谯县,属泗水郡。汉属沛郡,为郡治。王莽乱政,改谯县为延成亭,东汉复称谯县。曹操当政,分沛郡地另立谯郡,谯县属之,为郡治。因县南魏王庄为曹操故里,魏文帝黄初二年(221)将谯县与邺、洛阳、许昌、长安同列为魏的五都之一。晋改谯郡为陈留郡,改谯县为小黄县,为陈留郡郡治。北魏于陈留郡兼置南兖州,小黄县兼为州治和郡治。梁改南兖州为谯州,东魏复称南兖州。北周大象元年(579)改南兖州为亳州,以地近古汤都“亳”而名。小黄县为亳州和陈留郡治。隋开皇初,陈留郡废。隋大业三年(607),改小黄县为谯县,属谯郡,为郡治。唐初复属亳州,为州治。唐贞观十七年(643),县治自古谯城移入亳州城(今县城)。明初以州治谯县并入亳州,不久降为县。明弘治九年(1496)复改亳县为亳州,属凤阳府。民国元年(1912)改亳州为亳县。1986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改亳县为亳州市。
3000多年来,亳州大地孕育了许多名人。春秋末年的大思想家老子就是亳州人。东汉末年亳州出现两个著名人物,一个是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曹操,一个是被誉为“神医”的华佗。
曹操的故里在城南,他在家乡时就很有抱负。曾贷耕牛、设私塾,发展家乡的经济文化,还在城东、西各作一台,以观耕作。后来在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中,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力量逐渐强大,以致代汉建魏,促成三国鼎立局面。
华佗的故居在城北,现名小华庄。其母务农,其父设馆教学。华佗自幼刻苦好学,以后专攻医学,精通内、外、妇、儿、针灸诸科。他发明全身麻醉剂——麻沸散,成功地施行外科手术。他还积极倡导体育锻炼,以增强体质,并摹仿虎、鹿、熊、猿、鸟五种禽兽的动作和姿态,编创一套保健体操,名为“五禽戏”。
亳州地处要冲,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这里战事频繁,城内还现存地下运兵道多处。元代至正十五年(1355)红巾军领袖刘福通曾迎接白莲教首领韩山童的儿子韩林儿来此称帝,建立农民政权——大宋,年号龙凤。1357年,龙凤政权曾组织大军分三路北伐,给元朝以沉重的打击。
明代中后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亳州商业兴盛。由于水陆畅通,舟车络绎,商贾云集。这里画舫翠楼,玉管银箫,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到了清代,亳州经济继续发展。当时的古城,设有四关,以北关最大,生意集中,商业繁华,据记载有72条街、360条巷,各行各业,按街分布,井井有条。四面八方的商品也都到这里集散。
亳州以出产名酒著称,在亳州城北20余里处有一古井,相传梁将元树攻谯城,魏将独孤如愿与元树鏖战,独孤败亡,投金戟长剑于井中。从此井水清洌甘甜,用此水酿酒,酒味醇和馨香,成为席上珍品。明万历年间,此酒得以进贡皇上,从此便取名为古井贡酒。
亳州也盛产芍药,种植芍药已有2000多年历史。魏文帝曹丕曾在《皇览》中盛赞白芍,明朝诗人刘开路也写诗赞道:“小黄城外芍药花,十里五里升彩霞;花前花后皆人家,家家种药如桑麻。”
悠久的历史为亳州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存,展示出这片土地独具的风采。距城二里处,位于涡河北岸、古名“凤头村”的地方,有汤陵,传说商汤死后葬在这里。位于城内问礼巷的道德中宫,为历代统治者祭祀老子的祠庙,明清两代曾多次扩修。现存共三进,由山门、正殿、东西配殿组成。位于老城区内的华祖庵,是由华佗故居和后药园共同组成的一个建筑群,有山门、耳房、大殿、东西配殿组成。1981年在华祖庵建立了华佗纪念馆。曹氏家族墓群位于亳州城南部,墓群中有曹操父曹嵩墓、祖父曹腾墓、褒长子曹炽墓、次子曹胤墓等。此外还有夏侯氏家族汉墓群、丁氏家族汉墓群等。这里还出土了300余块有文字的墓砖刻辞以及石碑、印章等。老城区主干道两侧地下有古运兵道遗址,它距地面4米左右,全部双道并进,相隔1—3米,道宽0.7—1米,高1.5—2米,道与道相通,组成T字形,还筑有障碍墙,为地道战防御用。双道之间有小洞相通,可传话。道壁上还设有灯台供点灯照明之用。古运兵道直到宋辽时仍被使用。位于城北关西北隅的花戏楼更是著名。花戏楼亦称大关帝庙,建于清康熙年间,后几经修饰,更加富丽堂皇,内有戏楼、钟楼、鼓楼、座楼和关帝大殿,是一座集雕饰、彩绘于一身的建筑宝库,是清代盛世建筑的代表作之一。
1986年12年8日,国务院批准亳州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