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二、非耕地资源开发利用的历史演变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二、非耕地资源开发利用的历史演变

二、非耕地资源开发利用的历史演变

四川山地高原面积大,非耕地资源丰富。在稳定粮食生产,提高平原、丘陵粮食集约生产水平和土地生产率的基础上,具有发展综合农业的广阔前景。据农业资源调查,全省可供开发的非耕地有383.86万公顷。在平坝和浅丘地区,虽出现垦殖过度,但自然灾害损毁的河滩地、工矿企业压占的废弃地、沉积页岩形成的偏平浅丘(俗称馒头山),以及小片荒山、荒地,约有20多万公顷可供开垦为耕地;在川西南地区,成片荒地多达27万公顷;在川西北高原,约有6.7万公顷可垦荒地。这些非耕地不仅可开发成耕地发展种植业,同时也是发展经济林、用材林、药材和草场等综合农业潜力之所在。
四川非耕地资源的开发利用,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取得了很大成绩。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到1957年,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对非耕地进行了较好的开发利用。1964—1975年,由于吸取三年困难时期的教训,注意调动群众对非耕地开发的积极性,大大缓解了由于大规模建设导致耕地急剧下降的趋势。1981年,中共四川省委提出在666.67万公顷土地上搞集约经营,3333.3万公顷非耕地上搞开发经营的要求,使全省非耕地开发利用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1986年以来,《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颁布实施后,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对土地开发工作十分重视,要求各级政府要一手抓节流,一手抓开源,实现开发复垦耕地同建设占用耕地持平有余,逐步稳定耕地面积。1987年四川省人民政府批转了省国土局《关于加强四川省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报告》。1989年又颁布了《四川省开垦耕地暂行规定》,对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从资源调查、科学规划、咨询论证和有关政策都作了具体规定。同时,省委、省政府决定将留成地方的耕地占用税,一半用于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一半用于低产田土改造。国土部门在强化土地管理,严格控制占用耕地的同时,坚持以农业资源调查成果为基础,全面规划,科学论证,择优选定开发项目,实行成片开发和零星复垦相结合,突出规模开发;土地开发和大江大河综合治理相结合,德阳、遂宁两市分别编制了《德阳市10万亩河滩地综合开发规划》、《遂宁市“四江”流域综合治理规划》,得到国家支持;青川县宝珠寺电站、射洪县螺丝池电航工程、宣汉县江口电站等大型水电工程,采取了电站建设占地和造地相结合,补充了耕地,节省了投资,就近安置了移民;农用土地开发和建设用地开发相结合,成都为缓解工业、城市用地矛盾,在龙泉山充分利用非耕地和低产地,规划了工业区;土地开发和扶贫开发相结合,加快了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步伐;土地开发和农田基本建设相结合,促进了山水田林综合治理,取得了良好综合效益。自1988年以来,全省开发土地94.49万公顷,其中园地72.78万公顷,渔业用地18.14万公顷,建设用地0.165万公顷,耕地3.86万公顷,连续4年实现了开发复垦耕地与建设占用耕地持平有余。
非耕地资源开发的不断拓展,有力地推动了林果业和庭院经济的发展,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七五”期间,全省成片造林185.5万公顷,森林覆盖率由过去12%上升到19.2%;重点建设项目的长江中上游防护林工程,从1989年启动,按计划完成,造林23.1万公顷,显示出较好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一批新的果品、茶叶、蚕桑等商品生产基地正在形成,陆续投产,名优茶叶增长,荣获世界金质奖的达6个品种;庭院经济由单一经营向高层次综合经营发展,形成了大面积的名优特产品基地;集体经济不断壮大,农民收入增加。1989年全省18个市、地、州仅庭院经济收入一项,即达到118.88亿元。

☚ (四)地貌地形分区   三、耕地资源开发利用的历史演变 ☛
00004471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14:3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