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罗源县
罗源县地处福建省东部沿海,闽江口的北面。南距福州市区78公里,东濒三都澳,西临闽侯县,南邻连江县,北接宁德市、古田县。全县土地面积102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15万公顷,辖6镇5乡189个行政村(居委会),总人口24.3万,其中畲族人口占8.2%。
罗源三面环山,一面临海,山海资源丰富。境内溪流山涧纵横交错,有霍口、中房、百丈等6大溪河13条支流。气候温和湿润,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型,年平均气温15—19℃, 无霜期295天, 年降雨量1649毫米。全县山地面积7.53万公顷,宜林荒山全面绿化,林竹、果茶资源丰富,西北部山区蕴藏着丰富的花岗岩、高岭土、叶腊石等矿产资源。海岸线长129公里,鱼虾贝藻达300多个种属,经济价值较高的有石斑鱼、泥蚶、蟹类等36种。县境东部的罗源湾,是福建6大深水良港之一,可建万吨级以上码头的深水岸线达12公里,其出海处的将军帽港点退潮后水深达60余米,可建数万吨级码头。目前已开通直抵日本、香港的国际航线,正式启用台轮停泊点并开展对台小额贸易。位于罗源湾顶部围堵面积达2307公顷的松山围垦工程已于1995年全面竣工,为罗源开放开发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罗源是福建省24个老区重点县之一,在过去相当长的时期内,经济社会发展缓慢。1985年国民生产总值仅1亿元,预算内财政收入51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仅272元, 贫困面达32%, 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均处福州市5区8县(市)之末,被国家和省列入重点扶持的贫困县之一。1986年开展扶贫以来,特别是近几年实施“脱贫致富奔小康”工程以来,全县经济社会得到全面发展,农村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1993年实现了脱贫摘帽。1995年国内生产总值达14亿元,比扶贫前 (1985年)增长12.7倍, 比1990年增长2.71倍;工农业总产值达24亿元,比1985年增长10.1倍,比1990年增长4.8倍;财政收入达1.05亿元,比1985年增长19.5倍,比1990年增长1.7倍;农民人均纯收入1922元, 比1985年增长6.1倍, 比1990年增长1.9倍。1993年、1994年和1995年罗源县连续被评为全省经济发展速度效益“十佳”县,综合经济实力进入全省中等县份水平。罗源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是:
(1)发展庭院经济,加强山海开发。改革开放以来,罗源在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 积极筹措启动资金,从发展庭院经济入手,发挥家家户户的各自优势和生产能力,引导扶持农民开展“七个一”生产,即种一份责任田、养一群禽畜、育一棚香菇、种一片果林、管一片菜园、搞一项农副产品加工、养一塘鱼虾,使农民收入有一个稳定的来源,初步解决了温饱问题。在搞好庭院开发的同时,不断加大山海开发力度,立足资源,发展林牧渔业,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近10年来,全县新增造林面积3.33万公顷,种果茶0.67万公顷,垦复毛竹0.67万公顷,百万公顷荒山已基本实现绿化。全县农户户均20亩林、2亩竹、2亩果茶。利用浅海滩涂,推广养殖新技术,全县水产养殖面积0.23万公顷,年产值2.8亿元,沿海农民户均2亩水产养殖面积。食用菌、畜牧业、蔬菜等生产也形成一定的规模。同时粮食生产连年上新台阶, 1995年粮食总产量达8.91万吨,实现连续9年超历史记录,与扶贫初期相比,平均每年增加粮食2000吨。农业内部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林牧渔业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大幅度上升,其中林业、水产业产值所占比重分别比80年代初提高17和28个百分点,农产品商品率达88%。山海开发力度的加大,使农民收入大幅度提高,加快了脱贫致富的步伐。至1993年,省定9个贫困乡73个贫困村1.3万个贫困户陆续脱贫,其中20%的农户迈上了致富的道路。
(2)发展支柱产业,培育规模经济。针对罗源县实际,积极发展食用菌和烟草这两大富民强县的支柱产业,以带动一批重大产业和拳头产品的发展。在食用菌生产方面,1990年大胆引进中国科学院最新的生物保鲜科技成果,组织保鲜香菇、磨菇等食用菌产品的生产,使之成为增加农民收入的一条主要渠道。全县年栽培香菇4 000万袋,辐射全县82%的农户,仅此项全县农户就可户均增收三四千元。每年向日本、泰国、新加坡等国家出口保鲜香菇近2000吨,创汇2000多万美元。在烟草生产方面,以畲山卷烟厂为龙头,通过技术改造,促进生产上规模上档次。1995年烟厂生产规模上10万箱,年产值1亿多元,创税利5 000多万元,成为县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同时带动了西北部山区0.2万公顷烤烟基地建设。舞活食用菌和烟草生产这两条富民强县之龙,有力地推动了全县经济的发展,加快了脱贫致富步伐,也带动了花卉、石材、水产等几大产业的兴起。花卉生产也是在保鲜技术的推动下兴起的,1995年城郊平原地区连片种植花卉达100公顷,有20多个花色品种,销售保鲜切花2 000多万枝,创产值5亿多元。石材加工迅速兴起,全县开辟花岗岩矿300多处,创办石板材加工厂300多家,创产值近3亿元。此外,水产养殖及林、果、茶、竹等几大产业的兴起,有力地带动了各业的基地建设,提高了规模效益。1995年,这几类产业实现的产值占全县工农业总产值的51.6%,创税利占全县财政收入的64.5%,成为罗源举足轻重的主导产业。
(3)实施“龙头”带动,促进贸工农一体化。围绕支柱产业和拳头产品的发展,积极发展骨干企业,大力培育市场体系,以企业和市场为龙头,联结千家万户,推行“公司+农户”、“市场+农户”的经营模式,走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路子。组建了卷烟厂、保鲜集团公司、石制品厂等一批骨干企业,并以此带动创办了100多家中小企业。其中保鲜食用菌、保鲜切花、烟草和水产品四个产业,分别以保鲜集团公司、保鲜切花出口公司、烟草公司和水产供销公司为龙头,重点带动一批专业村和生产大户,再辐射到千家万户。“罗源湾保鲜食品集团公司”兴建了占地3.33公顷的全国规模最大的食用菌批发市场,创办了60家保鲜厂,冷库面积5 000平方米,年加工能力5 000吨以上,还在北京、包头、西安、浙江等地兴办了28家分厂和加工场,产品远销日本和东南亚地区,出口量占全国出口总量的56%、全省的70%,有力地带动了全县食用菌生产的发展。80年代中期兴起的香菇生产,在短短的几年内就覆盖全县大部分的农户,与之相配套的产销服务也应运而生。全县涌现了菌种厂(场)70家,烘干房1 500座,经营原辅材料网点120多个,销售人员千人以上,产品源源不断地流向国内外市场。为开拓新市场,中共罗源县委、县人民政府组织有关单位广泛收集国内外市场信息,组织专业销售公司25个,发展专业运输村32个,组成了2 500多人的专业销售队伍,在国内外大中城市建立了10多个销售网点。并且合资成立了远洋公司,开辟日本航线,为支柱产业和拳头产品开辟了广阔的市场,提高了农副产品的商品率和农村经济的外向度。烟草产品进入浙江、广东等省并向北方市场渗透。保鲜香菇、鲜切花、石板材等23类拳头产品打入15个国家和地区的市场,向农村经济的外向化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4)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罗源湾开发。“八五”期间,罗源共投入8亿元资金用于交通、能源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先后建成了11万伏和3.5万伏输变电站、罗源湾千吨级码头、3万吨自来水厂,完成了104国道罗源段改造和部分汽车专线的路基工程,开通了万门程控电话和1 000门移动电话,实现全县11个乡镇电话程控化,全部行政村通电,98%行政村通路,自来水通水率达86.5%。旧城改造新建改建楼房38万平方米,城关人均居住面积达14平方米。基础设施建设的加强,不仅改善了人民的生活环境,也促进了全县的对外开放步伐。1992年,利用罗源湾优越的地理条件,采取边围海、边填方造地、边设计、边搞基础设施建设、边招商促项目落地的“五同步”措施,围海造地0.2万公顷,创办罗源湾开发区,实现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单一到综合的转变,培育了新的经济增长点。至1995年,首期5平方公里的启动区已填方造地133.33公顷,建设楼房52幢,总建筑面积近5.5万平方米,区内水、电、路、通讯、码头等基础设施已具备前期开发的条件;开发区累计签订外商投资合同33项,已落地项目21个,投资额达4 176万美元,创工农业总产值3.6亿元,税费460万元。
(5)发展社会事业,推进农村全面进步。在抓经济建设的同时,注重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和农村的社会事业发展,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首先是加强思想道德和文化科技教育,努力提高农民素质,帮助农民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提高科技文化素质,做新型农民。其次是搞好科教文卫事业,在积极改善基础设施的同时,大力发展各项公益事业和科教文卫设施建设,几年来共投入3 600多万元改善办学条件,投入775万元完善医疗设施,促进教育、卫生事业的发展。全县改扩建中小学120所,小学毕业生升学率90%。建成了体育中心、田径培训场、游泳池、青少年宫,新建了3座电视转播台和6个乡镇有线电视网络,丰富了城乡人民文化生活。改建扩建了乡镇卫生院和县医院,新建了中医院、防疫站。各乡镇及绝大多数的村都建立了敬老院和老人活动站,农村社会保障事业进一步加强,农村社会治安、计划生育、移风易俗等工作也取得显著成效,精神文明建设和经济建设同步协调发展。
罗源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 提出了本世纪末和下世纪初的“3515”发展目标,即从1996年开始,到1998年用3年时间实现工农业总产值翻一番, 5年再造一个罗源,15年进入全省中上发达县份的行列。到2000年,国民生产总值达44亿元;2010年国民生产总值达210亿元,为此,提出“开发明珠、联动两翼、山区崛起、整体推进”的发展战略措施,全力发展食用菌、花卉保鲜、烟草、水产、建筑建材、食品加工、纸业等7大支柱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全县经济再上新台阶, 使罗源成为连接闽江口金三角和辐射闽东北腹地的经济发达、社会稳定、人民生活富裕的一个港口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