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二、民国时期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二、民国时期 二、民国时期1912—1931年黑龙江地方政府比较重视发展农业生产, 实行了一系列移民招垦政策, 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1930年黑龙江地区人口达到629万, 比清末增长1倍多。农业耕地面积达584万公顷, 较清末增加近1倍。农业商品化程度显著提高, 全区每年外销粮食300余万石 (合7.5亿公斤), 为农产品的出口和加工奠定了物质基础。1916年黑龙江地区对俄贸易额为7 620万海关两, 1926年发展到10 671万海关两。1922—1927年, 全国每年出口大豆、豆饼、豆油三品335万吨,黑龙江地区占半数左右。贸易范围扩大到欧洲、美国、日本等市场。1929年到日伪统治初期的1934年,6年间黑龙江地区共出口大豆748万吨, 豆粕195万吨, 豆油15万吨, 小麦9万吨, 面粉6万吨, 麸子12万吨。哈尔滨一度有30多国侨民数万人云集, 16个国家设领事馆, 成为世界闻名的远东国际贸易城和农副产品集散地。外国资本继续融入农副产品加工市场。1909年组建的老巴夺兄弟烟草股份有限公司,1914年与英美烟草公司合并, 资本达到现洋100万元。英国资本企业, 英中东方贸易公司看好黑龙江大豆资源, 投资搞深开发。1914年在哈尔滨香坊区建卡巴金油厂, 除生产普通机制豆油外, 1923年开始引进世界最新技术和设备, 生产精制豆油出口欧洲、日本、美国。1926年美国资本从法国人手中收买了阿城制糖厂, 由美国松江制粉有限公司经营, 年平均加工甜菜90万普特。这个时期国外华侨资本开始向国内转移。据统计, 1917年由中国民族资本经营的28家面粉厂中, 有6家是收买俄资企业创办的。在俄经商的张伯源以43万卢布购买俄资面粉厂, 改建为广盛源火磨。在俄经商的张廷阁, 1915年收购俄资在哈尔滨经营的地列金火磨, 改建为著名的双合盛火磨。1928年又引进全套德国先进制粉设备, 日产优质面粉22万公斤, 所产高蛋白的颗粒状面粉 (俗称砂子面) 驰名中外市场。 ☚ 一、清朝及以前历史时期 三、日伪统治时期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