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改革开放时期的基本作法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京郊农村党的建设出现了新的局面,有力地推动了京郊农村两个文明建设。
1.京郊农村三年整党。京郊农村整党,从1983年11月正式开始,到1987年4月结束。历时三年零六个月。在中央整党决定发布前,北京市委已在通县和平谷县的机关及房山县长沟乡的5个村搞了试点。之后,按照市农林系统所属局、县(区)机关、乡机关、乡镇集体企业、村级,分四批进行。参加这次整党的郊区党员共207 672人(含京郊其他行业党员),是京郊农村历史上规模最大、时间最长、效果最突出的一次。
通县、平谷参加整党的有县级四套领导班子和81个机关单位、2726名党员。首先重点抓了统一思想认识。从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的成绩、变化,彻底否定文化大革命入手,肃清“左”的影响,为正确认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政策打下了思想基础。其次,强调在改革开放中,党员要把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带头认真执行党的改革开放政策一致起来。县区机关党员必须把认真执行政策,尽好自身职责,多为发展经济出力放在第一位,绝不能以权谋私。同时,加强了领导班子建设和党组织建设,严肃党的纪律,纯洁党的组织。着重清查了党员中文化大革命中的“三种人”和经济犯罪问题。在通县和平谷两县机关的整党试点中,清查出“文革”中犯严重错误的24人,其中开除党籍3人,受各种党纪处分的19人。通县机关整党中查出各种不正之风问题114件,清退多占房屋29间,查实多领和滥发金额17400元,受党内各种处分的12人,其中开除党籍1人。
京郊乡机关整党从1985年5月至1986年2月进行。参加整党单位有乡党委、政府、农工商总公司和驻乡行政事业单位的党员,共14 180名。乡级整党始终着眼于提高党员的政治素质,增强党性,端正党风,推动改革和各项政策的落实,进一步发展农村大好形势。整党中坚持把学习文件与联系实际,总结经验,自觉地清理和解决改革中出现的问题结合起来。通过形势政策教育,提高了党员干部坚持改革、正确执行党的政策的自觉性,进一步明确了坚持发展集体经济的社会主义方向,纠正了片面追求分配、忽视集体积累的倾向,解决了一些乡镇企业偷税漏税和社员拖欠集体款项的问题。通过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对29个乡党委领导班子作了调整。调整党委书记副书记45名,并选拔了247名优秀党员充实领导班子。通过深入进行法制教育,清理了经济领域中的犯罪活动,增强了党员干部的法制观念。
京郊乡办企业整党于1986年3月至7月进行。整党中,在充分研究的基础上,市委农村工作部制定了《关于乡镇企事业单位整党中若干问题的暂行规定》,划清了开放搞活与不正之风的界限。在此基础上,引导党员正确总结改革的经验,积极解决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坚定办好企业的信心,推动了乡镇企业和整个农村经济的发展。
京郊村级整党于1986年10月全面展开,到1987年3月结束。参加整党的有4 364个党支部,101 101名党员。通过整党,提高了广大党员对农村政策的认识,坚定了深化改革的信心;使广大党员初步树立了商品经济观念,为实现郊区经济的第二个飞跃奠定了思想基础;克服了满足现状,轻商、鄙商,轻视科技、轻视人才等错误的思想倾向;加强了理想宗旨教育,使广大党员明确了在新形势下应该如何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同时,认真查处了群众反映强烈的人和事,严肃了纪律,纯洁了组织;按照新时期的要求,加强了基层支部班子建设,发展了一批党员,增强了基层党组织的活力。
1987年,在农村整党结束后,京郊农村各级党组织又从多方面开展了总结经验、表彰优秀党员和先进党支部的活动,巩固了整党成果。对改革开放以来涌现出的窦店、南韩继、马池口、马坡木材厂等几十个先进党支部和上百名优秀党员的事迹进行了总结。在1987年7月1日前夕,市农林领导部门专门召开了表彰优秀党员会议,宣传了农村优秀党员群体的事迹。要求党员以新时期优秀党员的光辉形象为榜样塑造自己,提高同腐败现象作斗争的战斗力,带领广大农民共同致富奔小康。
1989年1月,在北京市委农村工作会议上,针对当时社会上出现贬低共产党领导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思潮,大力宣传了优秀党员和先进党支部的事迹和经验。广大党员受到深刻教育。会后,各县(区)、乡广泛开展了宣传优秀党员的活动。市委的《支部生活》杂志也作了宣传。
2.京郊农村三年社会主义教育。1989年春夏之交北京发生政治风波。市委农工委遵照中央和市委部署,组织广大党员群众认真学习,贯彻邓小平同志指示精神,旗帜鲜明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号召大家坚守岗位,做好工作,抓好生产,努力维护郊区稳定的大局。8月26日至31日,市农林系统召开了领导干部务虚会,总结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京郊农村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工作。同时,市委农工委总结这段时间农村党的建设工作,确定在市农口范围内,特别是农村,从培训党员入手,开展社会主义教育,以坚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
1989年秋后的农村社会主义教育,以总结新中国成立4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建设伟大成就为主题,首先以乡为单位对农村党员普遍进行了培训,以农村党员身边生动具体的实例,证明社会主义优越性,说明党的改革开放政策的正确性,揭露资产阶级自由化的反动实质。
1990年冬春农村社会主义教育,首先组织党员干部深入学习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十二条原则精神和中共中央宣传部为此编写的学习提纲,弄清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特征、原则。之后,又对农村党支部和广大党员开展了“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深化农村改革,办好公有制经济”的教育。
1991年秋冬的农村社会主义教育,重点突出了“如何当好公有经济带头人”的主题,把社会主义教育同整顿后进支部、发展经济薄弱村的集体经济结合起来,同农村党员民主评议结合起来。通过讨论,党员认识到在新形势下怎样做一个合格的共产党员,怎样做一个合格的党员干部。京郊农村党员的民主评议工作从1991年11月开始,到1992年春节完成。
3.十四大以来京郊农村党支部建设。1992年邓小平视察南方发表的重要谈话和中国共产党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使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又进入了一个新的高速发展时期。在这一时期,北京郊区农村党支部建设的特点也更为鲜明、突出。这些特点主要有:
(1)坚持党支部在农村的核心领导地位。改革开放以后,京郊农村始终强调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要坚持党支部的核心领导地位,树立了一批如房山区窦店村党总支和书记仉振亮、房山区韩村河村党总支和书记田雄、通县大稿村党总支和书记邢仲山,通县垡头村党支部和书记杨宗仕,昌平县马池口北方企业集团党委书记左权等典型。特别把提高支部书记的素质作为决定性的因素来抓。利用从当地年轻人中选拔培养,从外出参军、工作的优秀人才中回调,从县乡机关单位下派等多种途径,选拔农村党支部书记。同时,加强了对农村基层党组织干部的培训和村级后备干部队伍的建设。京郊农村党支部的多数干部素质跟上了形势的发展,保证了农村党支部核心领导地位。
(2)把发展经济,实现共同富裕,作为农村党支部的根本任务。1993年8月,中共北京市委组织部和农村工作委员会共同召开的北京市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会议明确:“根据新的形势和任务,基层党组织要把带领农民进市场、奔小康、上台阶作为自己的中心任务,并紧紧围绕这一中心任务,以提高贯彻党的基本路线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提高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驾驭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为重点,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增强凝聚力、战斗力和吸引力。”同时,按照分类指导的原则,将北京郊区农村划分为三个层次,给各类农村党支部确立了不同的具体目标。即:目前尚未达到人均收入1500元的村,要制定并实施“奔小康计划”,争取在1997年前达到人均收入1 500元;人均收入1 500元以上的村,要制定并实施“两个翻番计划”,要求到1995年农村经济总收入在1992年的基础上翻一番,农民人均劳动所得在1990年的基础上翻一番。各区县还要选择一批已有一定基础的村,制定并实施“亿元村计划”。这些要求,都形成了文件,下发到京郊农村的每一个党支部,并采取了行之有效的措施。如:通过整顿后进支部,推动经济薄弱村的经济发展;通过加强党支部的服务功能,从发展专业化生产切入市场,推动专业村的经济发展;通过强化党支部领导经济的能力和水平,推动“亿元村”的经济发展,围绕“三村”建设加强党支部的建设,推动“三村”建设,进而推动整个农村经济发展,加快共同致富步伐。
(3)不断提高党支部班子的素质。中共十四大召开后,京郊各级党组织鲜明地提出,要使农村党员干部,特别是党支部书记增强企业家的素质。市委组织部和农工委根据京郊的实际,将社会主义企业家的素质初步归纳为明确具体、操作性强的十项要求,作为共同下发的文件,送到京郊的每一个农村党支部,供党支部班子成员特别是支部书记学习。
1993年,配合增强党支部班子和党支部书记社会主义企业家素质这一要求的提出,深入总结了6个农村基层党组织班子和部分党员干部带领农民共同致富的经验,在全市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会议上做了重点宣传,并将宣传材料印发郊区,要求各党支部班子、支部书记以他们为榜样,努力提高自身素质,率领农民致富奔小康。1993年北京市全市范围内进行共产党员十杰评选,房山区窦店村仉振亮同志和昌平县马池口左权同志当选,为京郊农村广大党支部班子成员、支部书记树立了榜样。1994年,结合中国共产党建党74周年纪念活动,京郊各区县又评选出先进党支部十面旗帜和26个先进党支部。从中选出四个党支部参加全市基层党组织十面旗帜评选,结果,这四个单位均以高额票数入选。
为了保证京郊农村党支部和党支部书记的质量,除了对不符合要求的班子和干部采取组织措施,坚决调整外,对大多数党支部班子和支部书记加大了培训的力度,培训从一般培训向与正规化培训相结合的方向发展。1993年开始,经市高教局批准,举办了农村基层干部经济管理专修班,对农村党的干部分期分批地进行不脱产的正规中专学历教育。到1997年,有527名学员圆满完成了学业,经市教委组织考试合格取得了中专学历,并有27名优秀学员被选拔保送到农业干部管理学院大专班继续深造。
(4)加强党员的管理教育,发挥农村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新的历史时期对共产党员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京郊各级党组织强调党员要努力学习,掌握致富本领,在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过程中,真正发挥先锋模范作用。1992年,北京市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会议上又明确提出:农村党员要做改革和建设的模范,成为各自岗位上的行家能手。按照这一要求,京郊各级党组织从1993年开始,开展了大规模的农村党员实用技术培训。1994年,北京市委农村工作委员会,与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农业技术推广站共同组织开办了两期四个班共272人参加的“党员实用技术培训师资班”。到1995年底,京郊农村10个区县共举办各种不同类型的党员实用技术培训班2 465期,培训党员110 145人次,在农村党员中有25500多人取得了绿色证书,有力地推动了京郊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建设和农村两个文明建设的发展。在加强党员管理方面,京郊各级党组织除了按照党员人数分布、专业分工等具体情况健全组织建制,使每个党员都有明确的组织隶属外,还加强、改善了农村党支部“三会一课”等管理制度。组织活动提前通知,建立党日活动记录本,详细记载、严格考核。同时,对外出党员的管理形式、考核要求、活动安排、联系方式、党费交纳等都作了具体规定,逐步推行了农村党支部和党员的双层目标管理等制度。
1995年初根据中共中央和市委关于“用三年时间在全体党员中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一次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章的学习活动”的精神,京郊用8个月的时间开展了“双学”活动。在“双学”活动中,共有946名县级主要领导,为党员讲了党课,有151个乡镇的党员集中到乡镇统一上党课。4000多名党支部书记参加了骨干培训,15万名党员听了党课。期间还开展了“我是共产党员”演讲比赛,表彰命名了100名优秀党支部书记,50名党员致富能手,50名党员文明标兵,10个先进基层党委书记,10名优秀组织部长,10名优秀宣传部长。通过“双学”活动,广大党员进一步坚定了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发展集体经济,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信念。11 125名党员签定了“帮带贫困户,共富奔小康”的责任书。活动中涌现出3000多名党员精神文明标兵和一批拾金不昧、见义勇为、助人为乐的好党员。不少处于后进状态的党员也受到触动,增强了党性观念,有1 887名原来表现较差的党员主动找到党支部汇报思想,检查错误,有了转变。党员素质的提高,也使广大群众深受教育,提高了对党的认识。有3 122名群众,在“双学”活动中向党组织交了入党申请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