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二、基层供销合作社 |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
释义 | 二、基层供销合作社 二、基层供销合作社供销合作在甘肃已有60多年的历史。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40多年的发展和10多年的改革, 已成为规模可观的合作经济组织,现拥有社员280多万户(占全省农户的87%),职工7万余人,经营网点14 182个,年经营额110多亿元。特别是改革10年,在恢复“三性”(组织上的群众性、管理上的民主性、经营上的灵活性),改“官办”为“民办”以来,走出了一条“民营、联合、企业化”的道路。这期间,全省供销合作系统的商品零售额增加两倍以上,在社会商品零售额中的比重由1982年相当于国营商业的55%,到1993年已与国营商业基本持平。这不仅在引导农民进入市场和整个农村经济活动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为国家纳税6.08亿元,相当于改革前30年税金总和的一倍和40年资产积累的40%。供销社自身的经济实力也大大增强,自有流动资金由建社初的53万元增加到1993年底的4.86亿元(内社员股金由6万元增加到1.36亿元);固定资产由1 810万元发展到7.68亿元。其中乡村基层社的自有资金和固定资产分别占53%和23%。分阶段变化情况见表10-5-1。 表10-5-1 甘肃省供销社系统资产变化情况 单位:万元
基层供销合作社的设置,曾经历过以行政区域建社的过程(即以社建社),全省基层社最多时有1 161个,当时社均职工20人,其中最小的仅3人。数量多、规模小的好处是便利群众,但无法发挥综合服务功能,绝大多数基层社年创利不足万元。80年代以来,在全省范围内推行了武威市等地按经济区建社的经验,到1993年底全省设在乡镇的基层社有901个,同时按照综合经营的要求,在原供销分店、代购代销店的基础上扩建、改建和新建起农村综合服务站1 969个,延伸至村社的各类服务网点8 039个,从业人员28 242人。并依据以农为本,全心全意为农民服务,为社员谋利益的办社宗旨,办起“庄稼医院”1 078所,技术咨询处820个,配药配肥点1 964个,租赁维修站446个,农副产品加工点650个,1993年加工产值2.8亿元,实现利税1 100万元。基层社还与1 500多名乡村农业技术人员长期开展技术合作,完成研究成果18项(其中12项分获国家、省部级奖)。供销社还筹集资金1.2亿元,办起各类批发市场140个,年成交额达12亿元。更受农民欢迎的是,供销社坚持自愿、民主、平等、互利的原则,以市场为导向,以加工企业为龙头,以家庭经营为基础,与农民联办骨干商品基地,实行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与农民真正结成了一种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新机制。10年改革期间,全省农民从供销社扶持建成的105个总面积达40万公顷的商品基地中获得收入40多亿元。仅1993年就增加收入9亿元,户均250元,有3万多农户在供销社扶持下脱贫致富。根据民意测验,河西、陇东等地区的农民均把供销社的服务态度和质量列为当地乡村所有服务机构之首。 ☚ 一、社区性、专业性合作组织 三、农村信用合作社 ☛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