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二、厦门市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二、厦门市

二、厦门市

厦门市位于东经118°04′,北纬24°26′,地处福建东南部九龙江入海处,背靠漳州、泉州平原,面临台湾海峡,是闽南“金三角”的中心,我国东南沿海的门户。土地总面积1 451平方公里,其中厦门岛128平方公里。辖思明区、开元区、鼓浪屿区、湖里区、集美区、杏林区和同安县,有19个镇、13个国有农林牧场、307个村(居)委会。全市总人口121.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68.5万人。
厦门是闻名中外的海港风景城市。碧海环绕,青山叠翠,名园胜景错落有致。既有海湾风光、岛屿风光、奇岩怪石等绮丽动人的南国自然景观,又有历史遗迹、宗教文化、侨乡风情的名胜古迹,长期来吸引着大量中外游客纷至沓来。风景游览区有“海上花园”鼓浪屿、千年古刹南普陀、“绿色博物馆”万石岩植物园和集美学村鳌园等。厦门是海峡性港口,海域面积约300多平方公里,港外星罗棋布的岛屿组成天然防波屏障,港内四周群山环抱,港阔水深,不冻少淤,是我国天然深水良港。
厦门地区属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量适中,四季常青,素有“天然温室”之称,自然资源十分丰富。主要矿产有高岭土、花岗岩、砂矿、矿泉水和温泉等;海洋生物资源种类达千余种,其中文昌鱼、中华白鳍豚、鲎是世界闻名的海产奇珍;亚热带植物资源达4 000多种,龙眼、荔枝、香蕉、菠萝等亚热带水果产量居全省前列,是我国五大龙眼生产基地之一。
厦门与台湾隔海相望,两岸同胞情同手足,血缘相连,语言相通,习俗相同,经济文化往来源远流长。明朝时期,厦门作为民族英雄郑成功收复台湾的基地而闻名于世。《台湾府志》载“台郡与厦门为鸟之两翼。土俗谓厦即台,台即厦”,形象地描述厦门与台湾间相互依存的密切关系。在历史上,厦门一直是闽台往来的主要口岸,改革开放以来,成为台胞寻根谒祖和投资兴业的热点。
厦门是著名侨乡,分布在东南亚和美国、加拿大等43个国家和地区的厦门籍华侨约35万人,侨眷20多万人。在漫长的岁月中,广大华侨呕心沥血,艰苦创业,涌现出大批杰出的经济实业家和社会活动家,陈嘉庚先生便是倾资兴学的典范。他们眷恋故土,投资建设,造福桑梓,丹心报国,对厦门的经济、文化、政治和社会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厦门历史悠久。相传在远古的时候,白鹭成群栖息在岛上,故称为鹭岛。大约在3 000年前,就先后有人从福建内地迁入岛上垦殖开荒,渔猎为生。宋太平天国年间,因岛上产稻子“一茎数穗”,故厦门岛又有“嘉禾屿”之称。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厦门城建成,寓“华夏之门”意,厦门名字从此载入史册。厦门对外开放早在16世纪,就逐渐取代泉州的刺桐港和漳州的月港而成为闽南区域的交通枢纽和主要贸易口岸,并开始与葡萄牙、西班牙、荷兰、日本等国开展贸易。荷兰人把厦门的茶叶介绍到欧洲,使厦门作为“中国第一个输出茶叶的港口”而闻名遐迩。鸦片战争后被辟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明清期间,厦门的航海贸易曾盛极一时,“商贾咸集,梯航万里”,“港口船舻罗列,多至万计”,有人用“厦门”二字写了一副对联:“厦庇五洲客,门纳万顷涛”,反映了当年厦门口岸繁荣兴旺景象。1935年4月,厦门正式建市,成为福建设立的第一个市。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全市人民艰苦奋斗,经历了曲折的道路,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特别是50年代修筑的高集、杏集跨海大堤,被朱德同志誉为“移山填海”工程;同安县的汀溪水库和集美市郊的石兜水库成为县区域经济命脉工程;在60、70年代“大干社会主义”的热潮中,组织千军万马,先后建成的筼筜围垦、马銮围垦、策槽围垦、京口围垦、海沧围垦、石崎围垦、东坑围垦等工程,增加了十几万亩的耕地和养殖面积;长达百里的九龙江北溪引水工程,满足了日益增长的城市工业用水和居民生活用水需要。但是,由于长期受到“海防前线不宜建设”和极“左”路线的影响,到70年代末,全市的基础设施很不完善, 经济实力仍然十分薄弱。
1980年10月, 国务院批准设立厦门经济特区,1981年10月, 开始在岛上西北部的湖里划出2.5平方公里兴办出口加工业。1984年3月, 国务院决定厦门经济特区范围扩大到整个厦门岛, 并逐步实行自由港的某些政策。1988年4月,国务院批准厦门市实行计划单列,赋予省一级的经济管理权限。1989年5月和1992年12月, 又先后批准厦门经济特区及市辖海沧、杏林、集美为鼓励台商投资区,同时批准建立象屿保税区, 从而使厦门形成了以包括实行特殊的经济特区政策的厦门本岛经济特区和海沧、杏林、集美台商投资区为中心, 带动实行开放区政策的同安县在内的高层次、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1994年,八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作出了《关于授权厦门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和厦门市人民政府制定法规和规章在厦门经济特区实施的决定》,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公布厦门市的行政级别定为副省级, 为厦门社会经济的发展注入了巨大的动力。到1995年,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50.5亿元,人均19744元;地方级财政收入和中央两税收入34.5亿元;进出口贸易总额60.3亿美元,其中出口贸易额34.8亿美元。1992年进入全国大中城市综合实力第10强,1994年在全国19个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万元城市中居第二位。累计投产“三资”企业2 381家,直接利用外资50.2亿美元,“三资”工业企业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75%,涉外税收占全市税收总额的22.6%。城区建成面积由原有的14平方公里扩大到58平方公里。港口万吨级泊位10个,货物吞吐量达1314万吨,集装箱运输列全国第五位,进入全国一类港行列; 高崎国际机场开辟国内外航线51条,年客运量350万人次,居全国第六位。先后被评为“全国首批投资环境40优城市”、“全国环境综合整治优胜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全国共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口岸”和“国家卫生城市”等。厦门已与英国加的夫市、日本佐世保市、菲律宾宿务市、美国巴尔的摩市、新西兰惠灵顿市和马来西亚槟岛市以及国内吉林、丹东、松花江、青岛、淄博、安阳、南京、咸阳、韶山等国内外33个城市结为友好城市。
厦门农业属城郊型,具有“山、海、侨、特、热、台”等优越条件。
❶土地资源多样。全市有耕地面积2.98万公顷,园地面积1.4万公顷,林地面积6.67万公顷,牧草地0.49万公顷,滩涂和淡水水面2.05万公顷。浅海面积1.83万公顷,海岸线长度234公里;
❷自然气候得天独厚。光热资源丰富,干湿季节明显,全年基本无霜,一年可以三熟,对综合发展农林牧渔各业十分有利;
❸农业基础条件较好。农业机械总动力47.7万千瓦,平均每百亩耕地拥有107千瓦。水库148座, 总库容2.55亿立方米, 其中中型水库5座, 小(一)型水库20座。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94.6%。农村年用电量1.49亿千瓦时。鹰厦铁路和324国道贯穿县区,程控电话和广播电视覆盖全境,村村通电、通公路、通电话;
❹农业科技力量雄厚。以水产为例,就有国家海洋三所、厦门大学海洋系、厦门水产学院、集美水产学校,以及省、市水产科学研究所等单位;
❺农业比重小, 投入增幅大。据统计, “八五”期间全市财政预算内支农支出资金比“七五”时期增长1.61倍。凡是涉及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和减轻农民负担的全局性项目, 一般都按多“予”少“取”的原则, 由财政统筹加以解决。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厦门农村经济社会面貌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尤其是进入90年代后, 以“奔小康、建新村”为主线, 重点突出高优创汇农业、“菜篮子”建设和发展乡镇企业,积极推进农村经济体制和农业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 把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主要表现在:
(1)农村经济总量快速增长,产业结构调整渐趋优化。坚持以“引进开发,服务城市,出口创汇,富裕农村”为发展方向,以提高农业经济效益为中心,经济结构由传统的猪、粮单一型经济向农、林、牧、副、渔、工、商、建、运、服“十字型”经济转变。1995年农村社会总产值达到105.03亿元,比1990年增长5.73倍,年均递增46.4%,比“七五”时期快了23个百分点。1995年与1990年比,在农村社会总产值中,第一、二、三产业的比例分别由62.68:28.12:9.2调整为24.43:64.89:10.68,第二、三产业产值增加73.6亿元, 占农村社会总产值增加额的82.2%。农业总产值25.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28.5%,平均每年递增5.1%, 其中林牧渔产值比重由53.5%继续上升到58.8%。
(2)“菜篮子工程”带动副食品生产,社会有效供给能力增强。1990年实施“菜篮子工程”规划以来,城市副食品供应日渐丰足、精细、优质、多样。农村综合商品率为84.3%,畜禽产品、水产品和主要经济作物的商品率都在90%以上。花生收购量在全省举足轻重,蔬菜是全国八大重点基地之一,水产品生产呈总量性剩余,常年批量外调远销。1995年全市蔬菜总产量达到37.9万吨, 比1990年增长75.9%,水果3.5万吨, 增长2.1倍; 肉类3.9万吨,增长30.6%; 禽蛋1.5万吨,增长1.3倍;水产品8.6万吨,增长28.4%。
(3)高优创汇农业初具规模。“八五”期间,累计改造低产田、低产园、低产林、低产滩(塘)1.39万公顷。完成造林绿化工程后,全市有林地面积增加到5.27万公顷,森林覆盖率34.4%,实现了森林资源面积与蓄积量的双增长。现有水果种植面积1.39万公顷、海淡水养殖面积1.46万公顷,相当于耕地总面积,从1994年起水产养殖产量超过海洋捕捞产量。有25艘远洋渔船分赴贝劳、波纳佩和印尼等国家生产,并初步建成海上有船队、陆上有基地、境外有企业的远洋渔业体系。兴办“三资”农业企业和乡镇企业343家,实际利用外资3.58亿美元;出口创汇乡镇企业279家。建立一批以对虾、鳗鱼、龙眼、蔬菜、食用菌、中药材和瘦肉猪为龙头的农副产品生产和出口基地,区域特色突出,初步形成以水产品为主体,名优特农产品和乡镇企业产品为拳头,商品生产基地为依托的农村外向型经济新格局。1995年农业创汇3.2亿美元,约占农村社会总产值的24%,平均每个农业劳动力年创汇830美元,产品远销20多个国家和地区。
(4)推广先进农业科学技术,经济增长中科技贡献率较高。1990年以来,共获得市级以上农业科研成果几十项。建立健全市、县(区)、镇、村四级农业科技推广网络,多数科研成果被广泛应用到生产中。特别是作物高产模式栽培技术,遮阳网、大棚设施和无公害、反季节栽培技术,对虾育苗防病技术,海珍品网箱精养技术,全生态农田灭鼠技术,水产畜牧饲料配方技术,农副产品深度加工增值技术,节水灌溉技术等在农业生产中发挥重大作用,生物工程、计算机、自动控温、卫星遥感、人工降雨等高新技术也开始在农业生产中运用。从国内外引进一大批粮、油、果、菜、鱼优良种苗,并进行试验、示范、创新、推广,农牧渔良种率达90%以上。粮油单产分别由1990年的316公斤和156公斤提高到1995年的366公斤和185公斤。外海渔船全部配上卫星导航、雷达、定位仪、鱼探仪和单边带电台等先进的助渔设备,灯光围网和远洋作业单船产量效益居全国同类作业领先地位。1995年加工水产品4.6万吨,创产值6.23亿元,水产加工业逐步向国际化、产业化发展。
(5)乡镇企业成为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厦门乡镇企业基点低、起步慢,70年代末期乡镇企业总产值一直在3 000万—4 000万元徘徊,1993年和1994年连续3年实现总产值翻番,1995年达到84.81亿元,比1990年增长11.6倍,在农村中“五分天下有其四”。1991—1995年5年累计提供税收4.9亿元,创造纯利润9.8亿元,完成出口交货总值50.8亿元。吸纳农村36%的劳动力就业,农民人均纯收入主要来自乡镇企业。产值超亿元的村有12个,超千万元的企业132家,其中5 000万元到亿元的10家,亿元以上的6家。开发一批部优、省优和国际博览会获奖名牌产品,涌现一批“中国最高利税总额乡镇企业”、“中国行业最大规模乡镇企业”、“中国罐头业最佳经济效益百强”、福建省最大速冻蔬菜生产企业和厦门市纳税创汇大户、信用等级AAA级的规模乡镇企业,培养一批优秀农民乡镇企业家和经营管理人才。1992年以来,镇村工业小区拔地而起,乡镇企业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6)新建扩建农业基础设施骨干工程,农村现代化水平提高。主要项目有,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闽台农业高新技术园区,新型气象多普勒雷达,群众性渔业码头,农产品批发交易市场,园艺示范与大田栽培相结合的千亩蔬菜生产基地,大中型畜禽饲养(料)场和生猪屠宰场,以及大嶝岛引水工程、北溪引水工程改造、千亩农田保护海堤除险加固、镇村自来水设施等一批水利工程;全市统一规划的公路、电力、通讯、供水、港口等硬件设施建设惠及各个县区,农村物质技术装备水平和农业抗灾减灾能力明显提高,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
(7)集体经济实力发展壮大,农民生活水平基本实现小康。1995年镇均预算内财政收入900万元,村均集体经济自营性收入4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 665元,比1990年增长1.4倍,其中市郊农民人均纯收入3 359元,最高的湖里区5 187元。平均每人生活住房面积37.7平方米;每百个农户拥有摩托车42辆,电冰箱16台,彩色电视机55台,录像机19台;有40%的农户用上自来水。根据对农村小康体系确定的收入分配、物质生活、精神生活、人口素质、生活环境、保障安全等6个方面16项指标的监测结果,1995年全市农村小康进程综合评分97.4分,在全省九个地市中位居榜首,有70%的村达到基本小康水平,近郊农村向城市化迈进。1994年同安县综合经济实力进入全省10强,禾山镇和杏林镇分别名列全省第6名第25名。近二年,全市从有利于农村经济、政治、文化中心的形成和加快农村城市化进程入手,目前基本完成村镇规划编制,同安县马巷镇、大嶝镇已被列入国家小城镇规划建设的试点镇,思明区黄厝村的跨世纪农民新村建设,被确定为“国家2000年城乡小康型住宅科技产业工程示范”项目,并积极采取措施,典型示范推广,促进和扶持村镇规划项目分步启动实施,从根本上改善农村生活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1996—2010年是厦门经济特区农村经济发展具有决定意义的时期。中共厦门市第八次党代会提出的宏伟目标是把厦门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性港口风景城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世界中等收入国家届时的中上水平。根据《厦门市“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任务是:保证基本农产品食物总量稳定增长,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达到一个新的水平;保证农民收入和集体经济收入较快增长,全面实现农村“宽裕型”小康目标;加速现代化、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建设经济发达、农民富裕、社会文明、确保城市有效供给的特区社会主义新农村。
展望新世纪,厦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是:积极推进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两个根本性转变,增加农业投入,依靠科教进步,深化农村改革,把农业发展和农村经济管理纳入法制化轨道。稳定粮油播种面积和产量,培植区域种养业,实现基地集约化、设施现代化、产销一体化,丰富和满足市场不同消费层次的需求。扩大农业对外合作与交流,特别是引进台湾农业,开发高新农业技术和产品,走高投入、高科技、高产出、高效益的发展之路,同时鼓励大中型工商企业进入农业综合开发领域。乡镇企业上规模、上管理、上质量、上水平,实施外向驱动战略,发展与提高并举,建设与效益同步,开放与开发结合,创新、创优、创汇,龙头企业带动农村产业化。加快已有的闽台农业高新技术园区、同安高优创汇农业示范区、国有农场台湾农业试验区、汀溪和坂头水库涵养林自然保护区、天竺山森林公园、中国东南沿海水产综合开发项目等建设步伐,发挥农业对外开放“窗口”作用。提高造林绿化质量,建立绿色生态屏障,继续抓好水土保持、环境监测、耕地保护工作,规划新建一批新的蓄、引、调水源工程及其它农业基础设施重点骨干项目, 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把镇村工业小区与小城镇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依托现有集镇,科学规划,分期实施,使之逐步成为联结城乡的桥梁和纽带, 积极推动农村第三产业的发展。

☚ 一、福州市   三、漳州市 ☛
00009121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17:4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