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农村电视广播
宁夏的农村电视广播,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先城市后农村,逐步发展繁荣。
1970年5月开始筹建宁夏电视台,同年10月1日播出。当时,只有一部功率仅为0.5千瓦的黑白电视发射机,每周播出2次,约5小时左右。节目制作仅限于新闻节目、专题节目及少量的文艺节目。1973年,发射机扩大为1千瓦,石嘴山电视转播台1千瓦发射机也开始工作。1976年10月,北京至银川的微波线路正式开通,当天就看到了中央电视台节目,并且每天都转播中央电视台节目。1980年,宁夏电视台新增加1台10千瓦彩色电视发射机,专门开辟出8频道播出自办节目。从当年11月开始,经过2个月的努力,从1981年元旦开始开辟4、8两频道。4频道专门转播中央电视台第一套节目;8频道为自治区自办节目,开始每周两次,后来增加为每周3次。1984年元旦开始,增加为每周4次,每次3小时左右。1985年5月1日增加为天天播出,每次4小时左右。
宁夏地形复杂,山地、高原约占全自治区面积的3/4,为了让南部山区广大群众收看到电视,1976年在六盘山巅建起了7.5千瓦电视转播台。1979年又在罗山上兴建了10千瓦电视转播台,使居住在山区的回汉各族人民看到了彩色电视节目。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农村经济迅速发展,广大农民开始富裕起来。农村电视机迅速增加。1984年,永宁县75%以上农户拥有电视机,成为全国第1个电视县。1995年,川区11个市县80%的农户有电视机,山区8县农村也有不少农户购买了电视机。电视已成为农村宣传、教育、服务、娱乐的现代化工具。
1985年,中央台节目上卫星。这大大调动了地方办广播、办电视的积极性。许多地方党委、政府把办电视看作是为人民群众兴办的一项公益事业,积极筹集资金,兴办电视台或差转台。1995年,全自治区已建成1千瓦以上省级电视台与电视转播台3座,7部发射机,发射功率110千瓦;地市级1千瓦以上的台2座,发射机4部,发射功率31千瓦;县级以下(含县级)发射或转播台34座,共有发射机71部,发射功率9.48千瓦;系统外电视转播台10座,发射机19部,发射功率1.06千瓦。全自治区有卫星电视地面站321座;电视人口覆盖率达79.8%。南部山区由于山大沟深,地形复杂,居民多居住在山沟里,电波容易被阻挡,现仍有近100万人口看不好或看不到电视,急待解决。
80年代末,90年代初,有线电视由于频道多、质量好、多功能、应用前景宽等优点,因而在全区悄然兴起,蓬勃发展。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国民经济迅速发展,城市建筑特别是高层建筑不断出现,影响了无线电视的接收质量。为此,在银川市一些高层建筑楼群中建立起甚高频(VHF)共用天线系统。1982年,国家建委等单位联合发出文件规定:在城市建设工程(包括民用住宅)中将共用天线电视系统列入建筑工程设计之内,并可将费用计入基本建设成本,促进了全自治区共用天线的发展,并从甚高频向全频道发展。
1990年11月2日,国务院批准了《有线电视管理暂行办法》,规定由广电部归口管理全国有线电视事业。自治区广播电视厅于1992年1月召开了全区有线电视管理工作会议,从此结束了有线电视自发建设的阶段,走上统一规划,统一标准,按章建设,依法管理,有序发展的轨道。技术上从改善收视质量为主过渡到传送无线电视节目和自办有线电视节目相结合的有线电视广播系统。从全频道隔频传输发展到300兆赫、450兆赫、550兆赫邻频传输系统。1992年12月,固原建起300兆赫邻频传输系统,入户8 000多户,传输12套电视节目,经广电部批准,成为自治区第1家区域性有线电视台。1994年,全自治区各县、市建立起各自的区域性有线电视系统21个,入户达16万户。1995年9月,石嘴山市大武口乡的300兆赫邻频有线电视网络建成并开通,成为全自治区第1家乡级有线电视转播站,使广大农民能看到10多套高质量的电视节目。使大武口这个“小康”乡锦上添花,也拉开了有线电视从城市向农村发展的序幕。
为了繁荣影视创作,促进影视结合,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观众提供健康向上的电视节目,中央电视台于1995年第4季度开通“电影、体育、文艺、少儿与农业节目”卫星电视频道,并且前3个频道加密,向地方收取一定的收视费。1995年8月24日,宁夏有线电视台、银川有线电视台、固原县有线电视台、吴忠市和石嘴山市有线电视系统与中央电视台卫星传播中心签订协议,准备购买解密与解码器,并与之联网。1995年11月30日正式开通,这5个有线电视台的用户于当天收看到了中央电视台这4套节目,使节目增加到20套之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