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农村产业结构布局
福建农村经济发展明显存在两类不同地区, 即闽东南较发达地区和闽东、闽西北较不发达地区的区域经济差异。这种差异基本反映了福建各类型地区农村各产业发展不平衡和产业结构布局的状况。改革开放以来,这两类地区的农村经济都有很大发展,但由于各自的地理环境、自然条件、经济基础等的不同,农村经济实力差异悬殊,其产业结构及其布局存在较大差别。从总体布局上,闽东南经济区的农村工商业,农业的种植业、畜牧业、水产业和种植业的经济作物比较发达;而闽东、闽西北山区腹地林业占优势,农村工业处于农业向工农业并举方向转化时期, 第三产业和水产业是较为薄弱的环节。其突出表现是:闽东南经济区的社会劳动生产率2.85万元,农业劳动生产率6139元,土地(种植业耕地)生产率2158元,分别比山区腹地高出1.9倍、62%和60%。
闽东南经济区,包括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五个地级市辖区。该区农村人口、劳力约占全省2/3、面积占1/3,耕地占46%。1995年农村社会总产值占全省73.5%,超过2/3接近3/4,是福建农村经济实力雄厚、农村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其中,以泉州、福州两市实力最强,占全省农村社会总产值的48.5%。农村产业结构布局:第一产业(农业),约占全省61%,其中以福州、漳州两市实力最强, 占全省农业总产值的38%;第二产业占全省近80%,其中:泉州、福州两市实力最强,约占全省56%;第三产业占全省69%,以泉州市实力最强占全省26.2%。该区农业与二、三产业的比重已调整到21.6:78.4,不仅说明该区二、三产业发达,比重大,而且层次高,尤其第二产业比重达到65.8%,成为该地区主导产业,农村经济已走上了以工商业为主的经济发展轨道。农业生产结构布局:农业(种植业)产值占全省的56%,以漳州市最发达,比重占全省的20%;畜牧业约占全省的60%,福州最发达占全省的19%;渔业占全省的81.4%,以福州市占全省的39.2%为最高;而林业是个弱项,仅占全省的24.8%。该区在土地面积、耕地资源较少的条件下,农、牧、渔业发达,主要是发挥自然条件优越、土地资源利用率高的作用,以发展优质、高产农牧渔产品为主,优质稻、果、菜、蔗、鱼产品比重都在50%以上,创造了较高的土地、劳动生产率(表4-1-5、6)。
闽东、闽西北山区,包括三明、南平、宁德、龙岩四个地市级辖区。农村人口、劳力均占全省1/3,面积
表4-1-5 两类地区农村产业结构对比表
单位:亿元、%
类别 名称 | 全 省 | 闽东南经济区 | 闽东闽西北 经济区 |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 765. 38 1 786.95 391.55 | 26.0 60. 7 13.3 | 467. 72 1 424.02 272. 71 | 21.6 65.8 12. 6 | 300.66 362.85 115. 93 | 38.6 46. 6 14.8 |
表4-1-6 两类地区农村产业结构构成
单位:%
项目 名称 | 农 村 劳动力 | 耕地 面积 | 农村社 会总值 | 第一 产业 | 第二 产业 | 第三 产业 |
全省合计 | 100 | 100 | 100 | 100 | 100 | 100 |
闽 东 南 | 福州市 厦门市 莆田市 泉州市 漳州市 小 计 | 16.4 3.3 10.0 21.6 14. 7 66.0 | 12.2 2. 5 5. 2 12.0 13.8 45.7 | 20. 1 3. 5 9.0 28.4 12. 5 73. 5 | 21.5 3.4 6. 6 13.0 16. 3 60.8 | 20. 2 3.8 9.5 35.5 10. 6 79. 6 | 17. 1 1.8 10. 9 26. 2 13. 2 69.2 |
闽 东 闽 西 北 | 三明市 南平市 宁德地区 龙岩地区 小 计 | 7.0 8. 1 9.3 9.6 34.0 | 13.6 17.6 12.0 11.1 54.3 | 6. 5 7. 0 7. 0 6.0 26.5 | 11.0 10.2 10.3 7. 7 39.2 | 5.0 6.0 5.0 4.4 20.4 | 5.0 4. 6 10.4 10.8 30.8 |
占2/3,耕地占54%。1995年农村社会总产值仅占全省的26.5%。农村产业结构布局:第一产业(农业)占全省的39.2%,第三产业占30.8%,而第二产业只占20.4%;产业内部结构,农业与二、三产业比例为38.6:61.4;其中第二产业占46.6%,第三产业占14.8%。与闽东南经济区相比,农业比重高17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低19.2个百分点,产值低2.9倍。这表明山区土地、劳力资源未充分利用,农村工业、建筑业层次低,生产水平不高。山区第三产业所占的份额虽比经济发达地区高2.2个百分点,但产值却低1倍多,这表明山区的第三产业还是一种以依靠较多的劳务投入和低层次的运输服务业为主,处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化,第三产业较落后的产业结构布局形态。农业生产结构布局:林业占有优势,产值占全省林业总产值的75.2%,是山区资源优势的表现,其中三明实力最强,占全省林业总产值的25.4%;农业(种植业)和畜牧业虽占据耕地、草山草地资源优势,但比重仅占全省的44.1%和40.5%;在种植业内部,经济作物比重仅占35%。表明山区农牧业和“优高”农业虽有一定发展,但尚未完全突破传统的生产结构和品种结构,山地、耕地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水平不高。水产业因环境、条件的限制,仅发展一些淡水养殖,比重仅占全省水产业的18.6%,是一大弱项(表4-1-7)。
表4-1-7 两类地区农业结构构成
单位:%
项 目 名 称 | 农林牧渔 总产值 | 农 业 | 林 业 | 牧 业 | 渔 业 |
全省合计 | 100 | 100 | 100 | 100 | 100 |
闽 东 南 | 福州市 厦门市 莆田市 泉州市 漳州市 小 计 | 21.5 3.4 6. 6 13.0 16. 3 60.8 | 14.8 3. 1 6.0 12.0 20.0 55. 9 | 9.3 0.3 4. 7 5. 3 5.2 24.8 | 19.2 3.4 7. 5 15.4 14.0 59. 5 | 39.2 4. 6 7. 5 14.7 15.4 81.4 |
闽 东 闽 西 北 | 三明市 南平市 宁德地区 龙岩地区 小 计 | 11.0 10. 2 10. 3 7. 7 39.2 | 12.7 12. 5 10. 1 8.8 44. 1 | 25.4 20.4 18.8 10.6 75.2 | 12.6 10.4 6.2 11.3 40.5 | 2.4 3.0 11.5 1.7 18. 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