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二、农产品进口贸易 |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
释义 | 二、农产品进口贸易 二、农产品进口贸易福建人口多、土地资源短缺等原因,粮食等生活资料长期难以自给自足。粮食进口贸易历史相当悠久。早在宋代,随着泉州港“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就有海船从越南中南部运稻谷入福建。明万历年间仅漳州月港年进口大米就有958吨。清康熙六十一年(公元1722年),福建、广东、浙江从缅甸进口大米1.8万吨。乾隆十九至二十三年(公元1754—1758年),福建每年进口洋米在5000—7000吨之间。1840年鸦片战争后,福州、厦门为“五口通商”口岸,洋米和面粉大批进入福建,1899年达到高峰,两个口岸进口洋米达6.2万吨、面粉1.23万吨。民国以后,受国内政局、灾害和国外粮食过剩倾销的影响,洋米、面粉进口逐年增加,抗日战争爆发前的1933年达到最高峰,大米、面粉两项进口量达到14.8万吨,其中大米进口量达14.4万吨。面粉进口量最大的年份是1926年,达2万多吨(表8-3-6)。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进口量有所下降,1938—1941年,年均进口大米4.3万吨。福建进口的大米以缅甸仰光米、暹罗米最多,也有越南米。面粉主要来自澳大利亚、加拿大和美国。经营粮食进口贸易的主要是美国、英国和菲律宾的商人。20世纪初,除粮食进口贸易外,福建还进口了小型农产品加工机具和农、渔机具,但为数不多。 表8-3-6 1936年前福建海关粮食进口数量表
注: 福建省粮食厅统计资料。 新中国成立后,台湾海峡两岸军事对峙,福建粮食等进口贸易基本上停止。1950—1952年,福建进行土地改革,组织农业生产互助合作,农业生产恢复发展。在粮食流通上,一方面加强征收公粮,筹集粮源;另一方面发展以国有粮食商业、供销合作社为主渠道,私营粮商及农民进入市场自由贸易。4年中,在没有进口粮食的条件下,全省人均粮食占有量从238公斤上升到300公斤,克服了粮食短缺的困难。1953年国家实行粮食统购统销政策,并开展与社会主义国家和第三世界国家的国际粮食贸易。随着农产品对外贸易的发展,在外汇基本平衡的条件下,进口农业生产资料,包括化肥、农药、农业机械设备,以及粮食调节进口(出口大米及粮食加工品,换回面粉等), 由国家外贸部门统一经营, 有计划地统一调配。增施化肥是提高粮食产量、替代粮食进口的有效措施,由国家进口分配给福建的化肥(1980年后包括福建地方进口)高速度增加(表8-3-7)。 表8-3-7 化肥进口情况表
改革开放后,尤其1986年后,福建加快改革开放步伐,进行外贸体制改革,下放部分农产品进出口经营权,国家在保留粮食、化肥、农药等重要产品进口基数统一调配外,福建可根据国家赋予的特殊政策、灵活措施,有较大的进出口经营权,特别是厦门经济特区和外商投资企业, 可根据农业生产发展需要在外汇自求平衡条件下,自营进出口业务。这就形成国有外贸企业、厦门特区、外商投资企业三大进口体系,因而福建的农业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进口贸易量大幅度增长。据统计,1995年从福建海关进口的大宗农业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有化肥49.8万吨,粮食(主要是面粉)104.1万吨。超1000万美元的大宗进口产品有: 豆油3462万美元,砂糖2120万美元(主要用于精加工),烟草9120万美元,水产、畜牧饲料及其原料1.5亿多美元。 ☚ (六)市场遍及世界五大洲 三、开展招商活动,推进对外贸易 ☛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