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害虫soil insect pests在土壤中为害作物根、茎、种子的昆虫。又名土壤害虫。中国的地下害虫主要有蝼蛄、蛴螬、金针虫三类,局部发生的有根蛆、根土蝽、拟地甲、根叶甲、根象甲、根天牛、蟋蟀、白蚁、根蚜、珠绵蚧、根粉蚧等。蟋蟀在两千多年前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即有记载。明代李时珍著的《本草纲目》(1578年成书)中,记述了蛴螬、蝼蛄、白蚁、促织(蟋蟀)的形态和某些生活习性。地下害虫,分布广,种类多,对农作物、林木、绿地、观赏植物危害甚大。 1949年以后,中国地下害虫发生情况大体是:50年代在蝼蛄、蛴螬、金针虫三类地下害虫中,蝼蛄为害居首位,主要猖獗区在黄(河)淮(河)海(河)平原,一般作物受害缺苗率达30~40%,重者毁种重播。后经大力防治和盐碱土改良,蝼蛄密度显著下降,退居次要地位。60年代初期,蝼蛄又有回升,蛴螬和金针虫也常混合发生,经连续防治,又控制了危害;70年代以后,蝼蛄危害在全国得到基本控制,蛴螬普遍又有明显上升趋势,造成严重危害;金针虫在局部地区发生严重。 中国在历史上对防治地下害虫,积累了一定经验。明末张履祥著的《补农书》中记载:种芋“岁一易土,则蛴螬不生”。明代宋应星著的《天工开物》(1637年)有“陕洛之间忧虫蚀者,或以砒霜拌种子”的记述;清代蒲松龄在《农桑经》中介绍了用信石(亚砷酸酐的不纯物)制作毒谷的方法。 中国对地下害虫以化学防治为主,50年代初期始用有机氯杀虫剂拌种、毒谷和土壤处理。1954年开始大面积推广应用;60年代初期河北、山东、河南等省推行有机磷制剂(以对硫磷为主)拌种,防治蝼蛄。以后应用乐果拌种防治地下害虫的面积不断扩大。70年代以来,有机氯农药残留问题日益突出,为了寻求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品种,又研究提出用辛硫磷拌种,80年代初在全国普遍推广; 1981年在全国地下害虫综合防治研究协作组主持下,北方7省进行了甲基异柳磷大面积防治地下虫示范,取得显著效果。用颗粒剂和微胶囊缓释剂拌种、土壤处理防治地下害虫试验的示范推广,正在逐步开展。 60年代以来,国际上取代高残留的土壤杀虫剂不断出现,如地虫磷、乙嘧磷、毒虫畏、丰索磷、壤虫磷、壤虫威、异丙胺磷、辛硫磷等,除辛硫磷外,其他在中国尚未广泛应用。 生物防治地下害虫的研究,国外早在19世纪期初便已开始进行,涉及到应用细菌、真菌、病毒、微孢子虫、线虫、土蜂等。应用于生产上的主要是两种日本金龟子芽孢杆菌(蛴螬乳状菌): 甲型Bacillus po-pilliae Dutky 和乙型B·lentimorbus Dutky,国外有商品制剂。由于靠活体培养,难以大量生产。中国蛴螬乳状菌的研究工作从1973年开始,各地陆续发现一批新菌种,并对其致病性、使用技术等进行了研究,但实际应用还有距离。各地还开展了白僵菌、绿僵菌、土蜂等调查研究。 农业防治也是防治地下害虫中的重要途径,精耕细作,改革耕作制度,合理轮作,中耕除草,灌水,随犁拾虫等,以改变或恶化地下害虫的发生和生存条件,可以达到降低种群数量和减轻危害的目的。此外,利用性外激素、黑光灯诱杀、应用辐射处理,以及声诱蝼蛄等,也都在研究探讨之中。 地下害虫soil insect pest又称土壤害虫。以成虫或幼虫(若虫)在土壤内为害农作物种子、根、茎的害虫的统称。地下害虫分布广,种类多,不少是农作物、果树林木等的重要害虫。中国的主要地下害虫有蛴螬、蝼蛄、金针虫和地老虎4类。此外,种蝇(地蛆)、蟋蟀、根土蝽、拟地甲、根叶甲、根象甲、根天牛、白蚁、根蚜、根粉蚧、珠绵蚧等也有不同程度的危害。主要采用以农业防治为基础,以药剂处理种子、土壤等化学防治为主要手段的综合防治措施。 地下害虫生活于地下并危害植物的昆虫。有金针虫、蝼蛄、蛴螬等10类,200多种。分属8目,36科。为害方式有3种:为害地下部分、地上部分、地下地上部分。各地下害虫生活史不同,如华北蝼蛄3年一代,大黑鳃金龟1~2年一代。防治措施有改善栽培措施、用乳状菌等进行生物防治、利用黑光灯等进行物理防治、利用50%辛硫磷乳油、3%呋喃丹等进行化学防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