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乡官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乡官xiāng guān管理一乡政务的官吏。 乡官 乡官秦汉之制,以十里为亭,亭有长。十亭为乡,乡有三老、有秩、啬夫、游徼等,为乡官,协助县令治理一乡之事。其治事处也称乡官。历代多沿置,隋文帝时,罢州县乡官。 ☚ 铁官 三老 ☛ 地方官 地方官镇守地方的官员:镇臣 ☚ 京官 诸侯 ☛ 乡官 乡官乡级行政区官吏的统称。《汉书·黄霸传》: “使邮亭乡官皆畜鸡豚。” (见: 乡) ☚ 乡帅 乡豪 ☛ 乡官又称“乡土官”。太平天国县以下的地方官。 乡官 乡官太平天国县以下基层政权及其负责人的名称。太平军定都南京后, 凡攻占一地, 便推举当地人担任县以下地方官,称为乡官,又叫乡土官。如未能自行选出者,则由上级主官遴选(派充),或由上级乡官保举下级出任。其设置:县以下分治的单位为军,每县设若干军,无定制。每军设军帅一人。未设监军之州县,则设一总军帅。军下设若干师。每师设师帅一人。师下设旅,每旅设旅帅一人。军帅、师帅、旅帅的乡政机关名之为“局”。旅下为卒,每卒设一卒长。卒下为“两”,设两司马。自师帅至两司马,均设置公堂,建三角旗,以旗之长短分别统属关系。最基层为伍长,管五家。军帅上承监军、总制之命,下督各级乡官执行政务,并有发以令旗、指挥征调之权。乡官负责地方一切民政,诸如编造户册,维护治安,征集粮税物资,供应军需,遵办公差,协助作战,管理诉讼,进行宣传等。担任乡官者成分复杂,各地实行不一。李秀成在江浙一带实行“清朝绅宦依旧报名录用”政策,绅宦任乡官的较前期更多。 ☚ 盐师帅 军帅 ☛ 乡官xiāng guān1、周朝指掌治一乡的官员。《周礼·地官·乡师》:"乡师之职,各掌其所治乡之教,而听其治......岁终,则考六乡之治,以诏废置。"六乡之治者,治六乡之官也,治者,乡之长官也。2、汉朝指协助郡县治理一乡事务的官员,如三老、孝悌、力田,由政府选任,无固定职事,有位无禄。3、指乡级官员,如乡佐、三老、啬夫。4、乡官办公的处所,犹今之乡政府。《汉书·循吏传·黄霸》:"使邮亭乡官皆畜鸡豚,以赡鳏寡贫穷者。"5、隋朝指州都、郡正、县正以下的官吏。《通典·职官十五·乡官》:"隋以周、齐州郡县职自州都、郡正、县正以下,皆州郡将、县令所自调用,理时事。至开皇初,不知时事,直谓之乡官。"6、指离职还乡的官,即乡绅。7、太平天国指由本地人充任的卒长、旅帅、师帅、军帅等,平时管理地方行政事务,战时组织军队,执行军事任务。见《天朝田亩制度》。 乡官指乡正、乡佐等乡村官吏。 乡官❶官名。秦汉时县以下分若干乡,以三老、有秩啬夫、游徼等为乡官,佐助县令治理各乡。三老掌教化,非正式官职,亦无俸禄。有秩啬夫负责处理本乡赋役、争讼等事务,为主要乡官。游徼掌治安,为县派往各乡巡行之吏。其治事之处亦称乡官。 乡官地方上参议政事的民官。汉制以三老与孝弟力田为乡官。三老起源于原始社会的长老制度。作为乡官的三老,始见于战国时代,《墨子·备城门》载:“召三老葆官中者与计事。”秦统一六国后,乡皆有三老。至汉,乡、县与郡均置三老。三老的职掌,上以佐行政长官参议政务,下以教化百姓而无实际职掌。三老虽亦由政府擢任,但与郡县属吏的性质不同。在汉碑中,县三老、乡三老均列冠县曹掾史之前,可见其非为佐吏。地方吏民向朝廷有所申请,例由三老领衔,如《汉书·王尊传》记王尊免京兆尹,“湖三老公乘兴等上书,……天于复以尊为徐州刺史。”三老有印,但因其为民官,无俸禄。故汉时大庆赐爵,三老常在受爵之列。而对于吏员则例无此种赏赐。汉文帝时又将孝弟力田列为郡县中掌教化的乡官,成为定员。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