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习惯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习惯

 

论题解析


 [解题]习惯(habit),在长时期里逐渐养成的,一时不容易改变的行为、倾向或社会风尚。对个人而言,习惯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逐步形成的属于自身的特性。习惯一旦养成,人们就会根据自己的习惯不假思索地、自觉地去做需要做的事情。
 [析题]每个人都会有很多习惯,而好的习惯使人身心健康,终身受益;坏习惯使人身败名裂,悔恨终身。那么我们可以采取对比的手法突出习惯的作用。同样,我们还可以想想,习惯都由那些部分构成?习惯,应该是知识、技巧和欲望三者的混合体。知识,是理论性的观念,指点我们 “做什么” 及 “为何做” ;技巧,是指 “如何做” ;欲望,则是指 “想去做”,表示我们有付诸行动的愿望。因此,如何培养良好的习惯也可以作为写作的角度。
 [温馨提示]习惯支配人生。习惯在不知不觉中,长年累月影响着我们的品德,牵引着我们的本性,左右着我们的成败。习惯是一个人思想与行为的领导者,习惯是人生活中最大的引路人。
 

思路导引


 当孩子的行为一再重复,就会变成生活模式。假如这些行为缺乏建设性,而且具有 “自我击败” 的性质,一再加以重复,坏习惯就形成了,比如游手好闲、无所事事、好吃懒做等等。
 然而,有时我们明知,若继续实行某些老方法,会阻碍自己的目标的实现,却仍然循规蹈矩。究其原因,往往是因为旧的行为模式使我们觉得十分自在,或许因为我们太懒,害怕尝试新事物而遭遇失败。改掉习惯绝非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需要长期的过程。
 我们必须意识到,习惯既可以养成,也可以打破,而最重要的就是要战胜自己!多一个好习惯,就多一份自信;多一个好习惯,就多一份成功的机会;多一个好习惯,就多一份享受生活的能力。
 培养好的习惯,可以从最简单的事做起。不断达到自己的小目标会给我们成就感、自信心,同时也会使我们在工作和学习中,投入更多的热情。培养好的习惯,我们也可以有意识地打破曾经从环境中成长出来的——以相同的方式,一而再,再而三地从事相同的事情,而重新设定新的计划。培养好的习惯,我们甚至可以改变自己的性格与态度。培养好的习惯还有很多方法,其目的都是为了最终将自己改善得更加完美。
 

论点集锦


 1.好习惯是成功的阶梯,应努力养成好习惯。
 2.习惯有好坏之分。
 3.习惯不是天生的,是后天养成的。
 4.习惯对于人生的成败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5.良好的习惯可使生活丰富多彩。
 6.习惯能反映出一个人的品质。
 7.良好的习惯有益于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
 8.好习惯是成功的阶梯。
 9.习惯的改变是需要勇气和毅力的。
 10.要养成好的习惯,就不能纵容自己。
 11.养成好习惯需不断进行自我总结。
 

论据超市


 [理论论据]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 《大学》


 ※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
 

—— (汉)班固


 ※习与性成者,习成而性与成也。
 

—— (明)王夫之


 ※习勤忘劳,习逸成惰。
 

—— (清)李惺


 ※习惯是第二天性。
 

—— 〔古罗马〕西塞罗


 ※习惯是人生的主宰,人们应该努力求得好习惯。
 

—— 〔英国〕培根


 ※年轻时代是培养习惯、希望及信仰的一段时光。
 

—— 〔英国〕拉斯金


 ※*好的习惯是人生活中最大的引路人。
 

—— 〔法国〕休谟


 ※一个人应该养成信赖自己的习惯,即使在最危急的时候,也应该相信自己的勇敢与毅力。
 

—— 〔法国〕拿破仑


 ※一般来说,艰苦的生活一经变成了习惯,就会使愉快的感觉大为增加,而舒适的生活将来是会带来无限的烦恼的。
 

—— 〔法国〕卢梭


 ※恶习知道自己很丑陋,所以往往戴了假面具。
 

—— 〔美国〕富兰克林


 ※一个人的后半辈子均由习惯组成,而他的习惯却是在前半辈子养成的。
 

—— 〔俄国〕陀思妥耶夫斯基


 ※要养成严谨和忍耐的习惯,要学会做科学中的细小工作,要研究事实、对比事实、积累事实。
 

—— 〔苏联〕巴甫洛夫


 [事实论据]
 

刘墉的习惯


 刘墉是台湾著名作家,每年他都有排不完的演讲及活动要参加,可是他仍出版了不少好书。他还建立了青少年咨询中心,为青少年服务。他做事有自己的一套规则,首先,他先将自己要做的事情加以分类,并排出先后顺序,在每天例行的读书画图的时间外,将其余事情安排在一起处理。就是这个 “一时多用” 的方法,让他做起事来,有条不紊。至于在读书方面,他看一本书时,先快速浏览一遍,依大纲的方式,在脑中建立一个纲要。并在书页边写摘要,或将重要的或自己感受较深的制成小卡片,以备复习之用。
论题链接 习惯与成就成正比
 

*孙中山的建议


 孙中山小时候,在私塾里念书。教书先生很严厉,所以很多学生都惧怕他,甚至不敢正眼看他。教书的先生有一个习惯:他要求学生必须把每篇课文背得滚瓜烂熟,否则,就要用戒尺打。小孙中山刚开始也照做了,但后来,他觉得有些课文没必要背,就去向教书的先生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和建议。先生接受了他的建议,只要求背重要的课文了。
论题链接 ①主动思考②敢于置疑
 

有趣的习惯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美国作家海明威的作品以自然、清新、精练著称。作品中人物对话极为简洁。有一次,记者问他:“形成你那简洁的风格的秘诀在哪里?” 海明威回答说:“站着写。” 海明威或对自己的这种写作习惯作了解释:“我站着写,而且用一只脚站着。我采用这种姿势,使我处于一种紧张状态,迫使自己尽可能简洁地表达我的思想。”
论题链接 培养好习惯
 

小事也会养成坏习惯


 大哲学家柏拉图有一次就一件小事毫不留情地训斥了一个小男孩,因为这小孩总在玩一个很愚蠢的游戏。小男孩不服气:“您为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而谴责我!”“但是,你经常这样做就不是鸡毛蒜皮的小事了。” 柏拉图回答说,“你会养成一个终生受害的坏习惯。”
论题链接 学会改过
 

*托尔斯泰的反省


 列夫·托尔斯泰在青年时期,曾有一段放荡生活,有一些不良习惯,如贪玩、喜欢赌博。他醒悟后,把错误的原因详细寻找出来,写在日记本上,共有8点:①缺乏毅力;②自己欺骗自己;②有少年轻浮之风;④不谦逊;⑦脾气太躁;⑥生活太放纵;⑦模仿性太强;⑧缺乏反省。这一次反省,让他决心彻底结束放荡生活,并逐渐改正了不良习惯。
论题链接 懂得反省
 

*马卡连柯的习惯


 苏联作家马卡连柯有一个习惯——记笔记。有一次,记者问他:“你都记些什么呢?” 马卡连柯回答说:“某某人的隽语,某某人讲的故事,风景的细节,人的外形的细节,人的特征,稍纵即逝的小主意、想法,题材的片断,各种情节,室内的布置,人的姓、争吵、对话及其他形形色色的琐事”。正是这样的习惯,为他今后的成名奠定了基础。马克思勤做笔记
 马克思一生博览群书,学识渊博而精深。虽然他记忆力惊人,对读过的书能记得异常准确,但他读书时总要做笔记。为写作《资本论》,马克思研究了1500多种书籍,光笔记就写了100多本。马克思的笔记不少是自己制作的。通常的做法是将一叠白纸一折为二,然后在折痕处缝上一道线。在封面上写明做笔记的时间和地点,编上笔记的序号,有的还加上标题。笔记记得密密麻麻,旁边留出的空白处有用铅笔、钢笔画的粗细实线、虚线和用 “x” 、 “+” 等做的各种记号。为了查阅方便,马克思还对许多笔记编制了目录和内容提要,然后放到特定的地方,需要时不用翻找,随手就能抽出来。马克思还有在书上直接做笔记的习惯。
论题链接 做笔记是一种好习惯
 

福楼拜的创作习惯


 福楼拜是19世纪法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一天,莫泊桑带着一篇新作去请教福楼拜,他看到福楼拜桌上放着厚厚一叠文稿,翻开一看,却见每一页都只写了第一行。莫泊桑有些不解。福楼拜笑着说:“多年来,我养成了一种习惯,一张十行的稿纸。只写第一行,其余九行是留着修改用的。” 莫泊桑听了立即告辞,赶忙回家修改自己的文章去了。福楼拜曾经说过:“无论你所要讲的是什么,真正能够表现它的句子只有一句,真正适用的动词或形容词也只有一个,就是那最准确的一句、最准确的一个动词或形容词。其他类似的很多,而你必须把这唯一的句子、唯一的动词、唯一的形容词找出来。”
论题链接 ①治学②推敲
 

*李真贪污受贿案


 河北省高级人民法院10月9日上午在唐山对李真受贿、贪污一案公开宣判,依法裁定驳回李真上诉,维持一审对李真的死刑判决。
 被称为 “河北第一秘” 的原河北省国税局局长李真,32岁就走上了正厅级领导岗位,并被列为国家税务总局和河北省人民政府的后备干部。然而,这位政坛上耀眼的新星依仗其特殊的背景,大肆贪污受贿,数额上亿。最终在第二年被判死刑,并执行枪决。
论题链接 ①守法②廉洁③正直
 [自我补充]
 


 

互动园


 [作文题目]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1.列夫·托尔斯泰在青年时期,曾有一段放荡生活,有一些不良习惯,如贪玩、喜欢赌博。他醒悟后,把错误的原因详细寻找出来,写在日记本上,共有8点:①缺乏毅力;②自己欺骗自己;②有少年轻浮之风;④不谦逊;⑦脾气太躁;⑥生活太放纵;⑦模仿性太强;⑧缺乏反省。这一次反省,让他决心彻底结束放荡生活,并逐渐改正不良习惯,最终迈入文学创作之路。
 2.好的习惯是人生活中最大的引路人。
 

—— 〔法国〕休谟


 要求:①请运用上面提供的两条材料写一篇议论文。②立意自定。所写内容必须与 “习惯” 有关。③题目可另拟。④不少于800字。
 [实战演示]
 精彩范文
 

好习惯是成功的阶梯


 法国哲学家休谟说过一句话,“习惯是人生活中最大的引路人。” 那么,什么样的习惯才能使你攀登上成功的阶梯呢?
 首先,善于捕捉新事物能为你的成功奠定基础。苏联作家马卡连柯有一个习惯——记笔记。有一次,记者问他:“你都记些什么呢?” 马卡连柯回答说:“某某人的隽语,某某人讲的故事,风景的细节,人的外形的细节,人的特征,稍纵即逝的小主意、想法,题材的片断,各种情节,室内的布置,人的姓、争吵、对话及其他形形色色的琐事”。正是这样的习惯,为他的成名奠定了基础。
 其次,要成功就要敢于质疑。孙中山小时候,在私塾里念书,教书先生很严厉,所以很多学生都惧怕他,甚至都不敢正眼看他。教书的先生有一个习惯:他要求学生必须把每篇课文背得滚瓜烂熟,否则,就要用戒尺打。小孙中山刚开始也照做了,但后来,他觉的有些课文没必要背,就去向教书的先生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和建议。先生接受了他的建议,只要求背重要的课文了。
 再次,养成不断自我总结的习惯是成功的关键。列夫·托尔斯泰在青年时期,曾有一段放荡生活,有一些不良习惯,如贪玩、喜欢赌博。他醒悟后,把错误的原因详细寻找出来,写在日记本上,共有8点:①缺乏毅力;②自己欺骗自己;②有少年轻浮之风;④不谦逊;⑦脾气太躁;⑥生活太放纵;⑦模仿性太强;⑧缺乏反省。这一次反省,让他决心彻底结束放荡生活,并逐渐改正了不良习惯。
 要成功就不能过于纵容自己。唐玄宗在晚年有了一个恶习——沉迷酒色。最后导致暴发 “安史之乱”。年仅33岁的李真—— “河北第一文秘”,因大肆贪污,最终导致的是一声枪响结束了他年轻的生命。如果唐玄宗不沉迷于酒色,那结果将是少了一场战争、百姓过上安宁、太平的生活;如果李真能奉公守法,廉洁为民,那结果将是少一桩贪污受贿案,多了一位人才。
 所以,在攀登时,好的习惯是必不可少的。正是马卡连柯用心留意生活的点滴,使他在苏联史册中留下了自己的名字。正是孙中山敢于置疑的习惯,既解脱了学生,也帮助了先生。也正是列夫·托尔斯泰的自我反省使他走出了人生的低谷。如果没有好的习惯,就没有马卡连柯的功成名就,就没有孙中山和 “辛亥革命”,也没有列夫·托尔斯泰的著名著作;如果没有好的习惯,会给我们带来不可预料的灾难……
 经典点评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习惯,但只有好的习惯才能真正引导我们走向成功之路。本文就以 “好习惯是成功的阶梯” 为题,围绕 “什么样的习惯才能使我们成功” 为中心,列举了古今中外的多个例子,来说明自己的观点。全文自始至终都注意到了说理的针对性,作者将文章分为几段,每段一个分论点,层层递进,层层渲染,分别论述了成功所要具备的习惯。在文章最后,作者又列出反例进行对比,指出过于纵容自己的习惯是对成功的阻碍,使整篇文章的论证更为严密。在结论部分,作者再次回扣论点,表达了作者对养成好习惯的呼吁。
 本文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相结合,例证充实,语言流畅,思路清晰。
 [实战演练]
 请按题目要求另写一篇议论文。

寓言《习惯》全文和鉴赏 - 可可诗词网

习惯

 有一天,一头猪到马厩里去看望他的好朋友老马,并且准备留在那里过夜。
 天黑了,该睡觉了,猪钻进了一个草堆,躺得舒舒服服的。 但是,过了好久, 马还站在那儿不动。猪问马为什么还不睡。马回答说, 他这样站着就算已经开始睡觉了。猪觉得很奇怪,就说:
 “站着怎么睡觉呢,这样是一点也不安逸的。”
 马回答说:
 “安逸,这是你的习惯。作为马,我们习惯的就是奔驰。所以,就是在睡觉的时候,我们也随时准备奔驰。”


 ——《严文井近作》


 家畜们在寓言中扮演的角色不算少,而留给人们深刻印象的并不多。但《习惯》里的马和猪,却能以凸现的形象嵌进人们的记忆中。寓言写得饶有风趣,结尾处马的回答更耐人寻味。
 作品中的马和猪之所以写得如此逼真传神,是因为作者画龙点睛式地写了它们的“习惯”。肥胖懒惰的猪,一心迷醉于享受,白天黑夜常常呼呼大睡;骏马也休息,但是,哪怕白天驰骋,晚上睡觉时也是站着的,那是为了随时能奔驰。
 一则成功的寓言,同细节选取有极大的关系。比如:克雷洛夫用鱼下油锅瞬间拼命蹦跳的细节,构思成了著名寓言《鱼的跳舞》。同样,《习惯》作者,利用马站着睡觉的生物特性,进行特有的艺术联想,夸张地写出这种富于象征意义的行为,并通过与猪的坏习惯的对比,表现了战马的无与伦比的好习惯。
 作品的文字简洁明快,有令人耳目为之一新的警句,且溶于主角马的答话中:“就是在睡觉的时候,我们也随时准备奔驰。”战斗者的激情,洋溢在字里行间,使人很自然地联想起“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名言,也仿佛能看到勇士随时准备投入战斗的英姿。
 寓言作者总是重视作品的社会功能的,作品中赞美了马的坚韧顽强,并通过猪的猥贱,反衬出马的崇高,它们代表了不同的人生观和处世哲学。作品通过活生生的强烈对比的艺术形象给读者以启迪,以激励,诱导人们去掉懒散的坏气习,保持勤勉奋进的锐气。

习惯 - 高中生作文 - 可可诗词网

习惯

 【作文题目】
 按下面的题目作文。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
 题目:习惯
 ——1988年高考全国卷试题
 【例文】
 

A. 习 惯(议论文)


 前几天看报纸,得知在光天化日百许人眼前杀害李鹏礼同志的凶手已被抓获,即将宣判。
 得知这个消息自然有些快慰,但总觉得意义寥寥。有形的凶手难逃法网,可还有一个更险恶的、无形的凶手不是还躲在围观的百多人中间,躲在我们的社会中间吗?它就是国民那落后愚昧的意识——那伸颈鸭似的恶习。
 说它是习惯并不言重。鲁迅先生在几十年前的小说《药》中淋漓地刻划了这种愚昧。当革命志士夏瑜被难之时,那围观的国民个个伸长了颈在看,仿佛一只只鸭子,可也没一人大声疾呼以至奋力向前的。几十年过去了,可今天这种习惯依然存在于我们的社会中。陈燕飞身怀六甲下河救人,有人伸颈围观;安珂倒在歹徒的刀下,也有人伸颈围观而不见义勇为。虽然报章舆论极力抨击,可从李鹏礼同志的鲜血中,我们又一次看见这种习惯在为害。
 从这种习惯上我们不是还可以看到几千年来小生产势力“明哲保身”的观念吗?不是还可以看见囿于个人利益的资产阶级“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思想吗? 伸长脖颈的鸭子是愚昧的,只能为人宰割。那种在私有制社会中孵化出来的伸颈鸭似的习惯也是愚昧落后的,它总在扼杀新风气新事物的成长,总是使我们在扭转社会风气这一问题上举步维艰。在我们这个变革的时代中,正是消灭这种习惯的时候。
 说到消除这种恶习,我不禁又想到另一种习惯——1986年英女王为澳洲五位公民颁奖,授予他们“英雄公民”称号。其实这几位也没什么惊天动地的伟业,他们有的从河中救人,有的从井中救人,看似平凡,可对这种见义勇为的精神予以嘉奖,长此以往,形成一种好习惯,形成社会的一股好风气,何愁伸颈鸭式的恶习不除呢?
 把伸颈鸭式的恶习扔进历史的垃圾堆吧,让见义勇为的好习惯与我们的时代同在。
 

(浙江一考生)


 

B.习惯(记叙文)


 老刘吃过早饭,习惯地提起手提包往外走。女儿叫住了他。“爸,您上哪儿去?”“当然去学校。”“爸,您不是退休了吗?”老刘一下怔住了。
 是啊,昨天不是刚开过欢送大会了吗? 今天我不用再去了。四十年啦,从小刘老师教到大刘老师,再教到老刘老师,每天都是吃过早饭,提起手提包去学校,这可是四十年的习惯啊。从今天开始,该提菜篮子上街买菜,做饭,养点花,喂点鸟,轻轻松松地过日子。老刘搁下手提包,提起菜篮子,上街了。
 咦,我怎么上这儿来啦? 这是去学校的路啊! 老刘实在舍不得这条路啊! 四十年来,他总是从这条路走到学校,又从学校走回家。他怎么能不走到这儿来呢?这条路上不知留下多少他的脚印,更不知淌下多少他的汗水! 四十年的习惯使他不由自主又走上了这条路。路旁的小树叶子绿了又黄,黄了又绿,他还是在这条路上奔波着;小树参天了,他还是在这条路上奔波着;老树枯了,他仍然在这条路上奔波着……如今人也老了,可还想着在这条路上奔波。
 “刘老师好!”这是同学们在问候。“哦,孩子们好!”这是他在祝福。孩子,那是他心里永不衰竭的一块绿地啊! 他永远记得他的孩子们! 他第一天上课,孩子们睁着天真的大眼睛听他讲课。他生病了,孩子们争着来看望他。他送走一批批孩子,当孩子们长大了,又一批批回来看他……他的心注定了永远永远都和孩子们系在一起。他不能离开孩子们,孩子们也不能离开他呀! 记得有一回他给五年级的同学讲屠格涅夫的《门槛》,同学们都听入迷了。后来,同学们长大了,都说老师当年的《门槛》激励着他们在成长过程中跨过了一道又一道艰难的门槛。可他如今却跨出这他深爱着的门槛,刹那间,老刘突然明白了一个道理,他是不能跨出这道门槛的,他得重新跨进去!
 第二天吃过早饭,老刘又兴冲冲地提起手提包出门了。女儿又叫住了他。他神秘地一笑,挥挥手说:“四十年的习惯,不好改啊!”说罢,又开始在他那条熟悉的路上奔波了。
 

(四川一考生)


 

C.习惯(说明文)


 人的某些稳定的行为特征称为“习惯”。人类行为学家们对人的种种习惯有着浓厚的兴趣。
 从心理分析的角度看,习惯的“再现”是“潜意识”(人的一种不能为意识所觉察的潜在思维过程,又称“下意识”)支配行为的结果。举个例子来说:某人曾谋杀过一个人而未被发现,但他总是整天提心吊胆,感到自己手上沾着死者的鲜血。于是在别人面前总是“不自觉”地搓手,他自己意识里并不明确他的目的,但他的潜意识在催促他,擦掉手上的血,不要被别人发现! 久而久之,他就形成了在别人面前不断搓手的习惯。
 习惯的形式有多种。我们不妨把“非条件反射”看作最基本的习惯。人在看物体时,要不时地不自觉地眨眼,这种“眨眼”就是非条件反射活动,也可以说是几乎人人都有的最基本的习惯。
 较高一级的习惯是语言、动作习惯。通常意义下的“习惯”指的就是这种。行为学家们发现男女之间的某些习惯有所不同。例如,男子大都在尚未到家门口之前就已从口袋里掏出钥匙(除非手里拿着东西或者其他原因),而女子则在走到家门口之后,停下来,再从口袋里找钥匙。
 思维的习惯是最高级形式的习惯。这种习惯受理性和哲学的影响最大。例如:马克思基于其哲学成果,习惯于从矛盾着的两个方面看问题;大物理学家爱因斯坦习惯于从最简单的事实经过严密的推理得出最深奥的结论;而量子论的奠基人之一玻尔则习惯于从实证的角度理解宇宙的不确定性……
 无论在哪一方面,只要是人类活动所及,“习惯”就潜在地起着巨大的作用。而无论哪种形式的习惯,都是有利有弊的。有意识地发现自己的习惯,有意识地克服坏习惯和培养好习惯,是取得工作成功的重要条件。
 

(安徽一考生)


 【评点】
 “习惯”有个人习惯,社会习惯;有好习惯,坏习惯;有新习惯,旧习惯。个人的习惯,是指个人长时期养成的不易改变的行动方式、生活方式,虽然与个人爱好、嗜癖、特长、性格等相关,但不应混同;社会习惯,是指长期形成的习俗、风尚,社会习俗与社会势力、舆论、潮流、风气等相关,但不应混同。不论社会习惯还是个人习惯,都有好、坏之别。习惯随着社会历史进程,有经过不断实践而适应新情况的习惯,也有悖时的旧习惯。从“习惯”就可以联想到具体的个人的、社会的、好的、坏的、新的、旧的习惯。据有的省抽样统计,考生写议论文的占90%左右。一般写法是:什么是习惯——习惯有好坏之分——要保持好习惯,改掉坏习惯。议论文得分的密集点在二类卷下、三类卷上,32分至38分之间的占80%左右。
 例文A是议论文,就社会习惯展开议论,抓住一点,深入剖析国民中的伸颈鸭式的恶习,中心突出,事理阐述较为透彻,获48分。
 例文B是记叙文。构思巧妙,着力写习惯于四十年如一日地过教书生涯的刘老师对退休生活的不习惯,以“不习惯”来反衬热爱教育工作的“积习”,表现了刘老师对人民教育事业的挚爱。
 例文C是说明文。相对来说,这个题目写成说明文难度最大,而例文C却得了满分50分。该文知识性强,给人耳目一新。文章采用总—分—总结构。分说部分,从心理、行为的不同角度,“最基本的”、“较高一级的”、“最高级的”不同形式,条分缕析,条理井然。运用下定义、分类别、举事例等说明方法,恰到好处。语言也规范晓畅。

寓言“习惯”注释、翻译和解说 - 可可诗词网

习惯

 有厨子在家切肉,匿一块于怀中。妻见之,骂曰:“这是自家的肉,何为如此?”答曰:“我忘了。”

——《笑府》


 【解说】
 这则笑话并不是对厨子有何不恭,实则是说明了一个道理:习惯成自然。但看来这个厨子一定是揩惯油的,否则他不会有匿肉怀中的自然动作。其实,任何事情长期习惯以后,它就变成了无意识,就化为了自然行为(动作)的一个组成部分了。做善事,当形成习惯,成了日常生活中所必需时,善举也就成了自然;纪律,对不遵守纪律者才成为纪律,对习惯于遵守纪律的人,纪律也就不存在了。同样,作恶事,当作恶者没意识到为作恶时,作恶也就被视为自然,当人们指出他作恶时,他还会感到别人干涉了他的日常生活;违纪,成了习惯时,他就会觉得事情本应如此,自我行动合情合理,对那些纪律,感到它们处处束缚自我的自然发展。所以说,任何事情都应该防微杜渐,从小(微)做起,一旦形成了习惯,就会受益终身,或者遗害无穷!
 【相关名言】
 习惯是第二自然, 也是强有力的。

——法国·蒙田


 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因此,人自幼就应该通过完美的教育, 去建立一种好的习惯。

——英国·培根


 旧习最害事,吾欲进,彼则止吾之进,吾欲新,彼则汩吾之新,甚可恶, 当刮绝之。

——薛瑄


寓言《习惯》意译和解说 - 古代寓言 - 可可诗词网

习惯

 有厨子在家切肉,匿一块于怀中。妻见之,骂曰:“这是自家的肉,何为如此?”答曰:“我忘了。”

——《笑府》


 【解说】
 这则笑话并不是对厨子有何不恭,实则是说明了一个道理:习惯成自然。但看来这个厨子一定是揩惯油的,否则他不会有匿肉怀中的自然动作。其实,任何事情长期习惯以后,它就变成了无意识,就化为了自然行为(动作)的一个组成部分了。做善事,当形成习惯,成了日常生活中所必需时,善举也就成了自然;纪律,对不遵守纪律者才成为纪律,对习惯于遵守纪律的人,纪律也就不存在了。同样,作恶事,当作恶者没意识到为作恶时,作恶也就被视为自然,当人们指出他作恶时,他还会感到别人干涉了他的日常生活;违纪,成了习惯时,他就会觉得事情本应如此,自我行动合情合理,对那些纪律,感到它们处处束缚自我的自然发展。所以说,任何事情都应该防微杜渐,从小(微)做起,一旦形成了习惯,就会受益终身,或者遗害无穷!
 【相关名言】
 习惯是第二自然, 也是强有力的。

——法国·蒙田


 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因此,人自幼就应该通过完美的教育, 去建立一种好的习惯。

——英国·培根


 旧习最害事,吾欲进,彼则止吾之进,吾欲新,彼则汩吾之新,甚可恶, 当刮绝之。

——薛瑄

习惯;习气;习性xíɡuàn xíqì xíxìnɡ

【同】 都可作名词;都可以指在长时期中逐渐养成的行为或特性。
【异】 “习惯”是泛指,指不易改变的个人行为,也可以是社会风尚;可用于人、社会、生物;中性词。除作名词外,也可作动词,例如:“当时离乡背井的人们,都习惯在远行之前,从井里取出一撮泥土,珍重地包藏在身边”;“习气”、“习性”没有这种用法。[例]母亲那种勤劳俭朴的~,那种宽厚仁慈的态度,至今还在我心中留有深刻的印象。“习气”侧重指坏行为或不良作风;用于人或与人有关的事;贬义词。只有名词用法。[例]在老师、同学的耐心帮助下,他改掉了打架斗殴的坏~。“习性”侧重指长期养成的特性;可用于人和其他生物,用于人时指人的思想、行动或性格上形成的特点;中性词。只有名词用法。[例]有关人员对这种动物的生活~进行了细致观察。

习惯xíɡuàn

❶因反复接触而适应
 △ ~南方生活。
❷长期形成的不易改变的行为、生活方式或社会风尚
 △ 工作~。
【同】习气 习性

习惯xíguàn

❶ 〈动〉因常接触而渐渐适应:习惯成自然︱习惯了校园生活。
【同义】适应。
❷ 〈名〉长时间内养成的行为倾向或社会风尚:不良习惯︱形成习惯︱改变习惯︱社会习惯。
【同义】风尚︱风俗︱习气︱习性。
【辨析】 “习惯”和“习气”、“习性”、“习俗”:“习气”是贬义词,而“习惯”、“习性”和“习俗”是中性词;“习气”和“习性”、“习惯”既可指个人,也可指社会团体,而“习俗”只能指社会团体;“习惯”和“习性”可用于动物,而“习气”和“习俗”只能用于人。

习惯xíguàn

由于经常接触某种新的情况而逐渐适应。泛指在长时间里逐渐养成一时不容易改变的行为、倾向或社会风尚。
【组词】习惯成自然︱习惯早起︱养成习惯︱很不习惯︱学习习惯
【例句】边防哨所从来没有上锁插门的习惯,敞着门,我睡得甜极了。
 ❍ 这个老头儿显然已经习惯于这种工作了,他一边往前走,一边装他的烟袋。
【近义】惯于︱习性︱习气

习惯xíguàn

【释义】
❶经常接触而适应。
❷长期形成的不容易改变的行为。

【色彩】
❶❷中性。

【近义】
❶惯于︱惯常。
❷习性︱习气。

【扩词】
❶习惯这样的生活︱习惯势力。
❷生活习惯︱良好的习惯︱坏习惯。

【造句】
❶我这个北方人已经~了南方的气候和生活。
❷一旦养成不良~就不容易改了。︱幼儿园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培养孩子的良好~。

习惯xiguan

❶长时期中逐渐形成的、不易改变的行为、倾向或社会风尚:应该养成良好的卫生~|他们正在改变传统的耕作~|旧的~势力有时很难改变|躺在床上看书的~不好。
❷对周围的环境、情况感到适应:部分新同学还不太~集体生活|对这里闷热的天气,我们已经~了|这个人~于独往独来。

习惯

(同)风俗 习气 习性

习惯

习惯

惯(惯习;惯性;积惯) 习 狃(狃忕;狃习;狃泰) 忸 狎 故常 熟落 熟滑
习惯于:
习性,习惯:性习
习惯于安定:习安
平时的习惯:素习
日常的礼法习惯等:尘俗
传留下来的习气和文章:余风遗文
前代遗留下来的风俗习惯:遗风旧俗
世俗的习惯和礼节:俗套
陈规,俗套:局套
空洞的俗套:虚套
旧的习惯:故习(一洗~) 老例
长期形成的习惯:积习(~甚深)
长久积累的习惯:旧习
长期这样做而养成了习惯:习以成俗
长期养成不易改掉的习惯:痼习 固习
积习深重:积重
积习深久,不易改变:深痼 积重难返积重难反 积重不返 积重不反
积久成习,不易改变的嗜好、习惯:烟霞痼疾 烟霞痼癖 烟破沉痼 痼疾烟霞
坏的习惯:秽訾 污俗
成为习惯:玩习 成习
形成某种习惯癖好:成性
习惯了就成为很自然的事了:少成若性 积以为常 习若自然 习惯自然 习与性成 习与成性 习与体成 习惯成自然
对某些错误事情习惯了,反以为本来就是对的:习非成是 习非胜是
错误长期沿袭,人们已经习惯,不以为错:积非习惯 积非习贯
(长时形成而不易改变的风尚、倾向或言行:习惯)

另见:爱好 风尚 兴趣 嗜好 作风 特性

☚ 习惯   习气 ☛

习惯/习气/习性

☚ 歪风   习惯 ☛

适应

适应


习惯,适应:服(~水土)
顺应,适应:顺适
顺适身体:适身
顺适性情:适情
适应节令:应节
与季节时令相适应:及时应令
适应时机:应会
适应世俗:适世 适俗
适应身体的需求:适体
适应变化:适变
顺应变化:应变
适应事物特征:适物
适应当时的形势和情景:应时对景
通过实践或经验而适应:习惯
对于一个地方的气候条件或饮食习惯不能适应:水土不服 水土不伏 不习水土 不习地土 不伏水土 不服水土 不便水土
(符合客观条件或需要:适应)

另见:适合 习惯 需要

☚ 符合的方面   应验 ☛

习惯custom

由国家的惯习行为、通例(实践)和惯例演化而成的被公认为具有法律性质的原则、规则。习惯的特点在于已被广泛接受为法律的原则、规则,从而具有拘束力。惯例虽然有一定的约束性,但它的约束力不是法律性的,而往往是社会性的、道德性的和商业性的。习惯代表一种更广泛、更普遍的国家行为的模式,一种已经确立的获得各国一般默认为具有拘束力的行为规则。在一定条件下,惯例有转化为习惯的趋向和可能。


习惯

人们的同一行为经多次重复而在实践中逐渐成为习性的行为方式。一个习惯的内容如果具有社会性,并为人们广泛接受,就会成为普遍公认的社会行为规则。这类习惯在历史上往往是法的重要来源之一。恩格斯在《论住宅问题》中指出:“在社会发展某个很早的阶段,产生了这样一种需要:把每天重复着的生产、分配和交换产品的行为用一个共同的规则概括起来,设法使个人服从生产和交换的一般条件。这个规则首先表现为习惯,后来便成了法律。”(《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538—539页)习惯上升为法律要经过国家的认可。认可的方式通常有以下三种形式:(1)立法的确认。有权创制法律规范的国家机关通过一定程序赋予某些习惯以法的效力。既可以用文字明确阐述习惯规则的要求,也可以仅仅指出在某一问题上可以适用习惯,如中国1950年颁布的婚姻法就曾经规定,在有关五代以内旁系血亲的结婚问题上“从习惯”。(2)司法确认。即某一普遍公认的习惯在一定场合(通常是案件审理过程中)为司法机关接受或采纳,并在以后适用于其他类似案件。这种方式多见于判例法国家。(3)在一些以法理作为法的渊源的国家中,习惯还可以由于权威性法学著作的确认和阐述而具有法律效力。习惯法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都曾是重要的法律渊源,现代社会中习惯法的作用日益减弱,逐步为立法所取代。社会主义国家通常不以习惯法作为法的渊源。

习惯

习惯xiguan

一种固定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一般体现在风俗、礼仪、道德规范、技艺等之中。是普遍存在着的社会心理现象。习惯除了具有固定性以外,还具有源远流长、时代久远的特点。它是在社会生活中长期形成的,经过潜移默化,就变成一种支配人们行为的固定的模式。由于习惯的形成还具有群众性和无意识性,它的影响非常之大,常常成为人们评价善恶是非的重要规范之一。马克思主义把习惯的形成同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和社会集团的活动联系起来考察,揭示了习惯产生的物质根源和在社会生活中发生作用的机制。在阶级社会里,习惯同阶级现象存在着复杂的关系。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往往会产生新的习惯,而某些旧习惯就在不同程度上变为消极力量,阻碍社会的发展。习惯还可以有意识地培养。社会主义社会要求人们在继承和发扬本民族好的习惯的基础上,积极地自觉地树立起以共产主义为核心的新风俗、新道德、新习惯。

☚ 传统   个人和群众 ☛
习惯

习惯xiguan

指人在一定情境下自动化了的动作系统,如喜好清洁、按时睡觉起床等习惯。习惯和熟练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它们都是自动化了的动作系统,任何习惯离开熟练的动作都无法完成。但习惯不同于一般的动作熟练,首先它是和有机体完成某种动作的需要直接联系着的,而熟练不一定与机体的需要直接发生联系,如抽烟是一种习惯,因为它是某些人的需要;其次,熟练靠有目的、有计划的练习形成,而习惯则可通过简单的重复养成,当然习惯也可以通过有意识的训练来培养;另外,熟练有高低之分,但没有好坏之分,而习惯则可根据对个人和社会的意义,分成好习惯与坏习惯。习惯体现着一个人的性格,良好的习惯对个性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对人的生活以及对社会都有着积极的影响。

☚ 工具性条件反射   习惯化 ☛
习惯

习惯Xiguan

人们长期逐渐养成的、一时不容易改变的语言、行为和生活等方式。习惯一旦形成,不经思索,不需要意志的力量,会自动地体现在人们的行动中,甚至不随环境的改变而变化,即习惯成自然。习惯有个人习惯和社会习惯之分;从内容方面说,有语言习惯、行动习惯、工作习惯、生活习惯、学习习惯、思维习惯、卫生习惯、处世习惯等等。习惯的力量非常强大。良好的习惯使人终生受益,不良的习惯贻害无穷。培养人们的习惯,年龄越小越容易见效。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文明礼貌习惯、遵守纪律习惯、劳动习惯、卫生习惯、学习习惯等。良好习惯的培养不能光靠讲道理,需要反复训练,反复强化某种行为方式,不断克服不良的习惯。思想品德课的主要任务是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也应在讲清道理的基础上注意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在这方面,特别要和班主任、少先队工作以及其他德育途径相配合。

☚ 行为   不良行为 ☛

习惯

通过多次重复或练习而巩固下来并成为需要的行动方式。一旦形成就不断促使人去实现它。否则人会感到不安。按社会效果可分为应自觉培养的积极的习惯和应力求避免或克服的消极的习惯。


习惯

人们在长期实践活动中形成的一种稳定的行为倾向和社会态度,往往不自觉、下意识地表现出来。良好的习惯有利于个人生活和社会管理。


习惯

见“心理学”中的“习惯”。

习惯

习惯

人们经过长期重复而逐渐养成并变成需要的一种行为倾向和行为方式。心理学中指一种比较固定的、机械的去完成自动化动作的倾向,如人们长期养成的锻炼身体习惯、学习习惯、赌博习惯等。在文化学中,指一种具有功能意义的文化模式,即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有意义的经常进行的活动。习惯是自然产生的,经过不断重复或练习固定下来,较难以改变,表现在言语、行动上往往是无意识的。风格有时也被当作是一种群体的习惯,但习惯多指动机不受社会期待所影响和个人自己的行为模式。习惯可分积极有益的习惯和消极有害的习惯。

☚ 马恩岛国际低音提琴比赛   王充 ☛

习惯

habit;custom;usual practice


习惯

habit

习惯

❶be accustomed to; be used to; be inured to
❷habit;custom;usual practice;convention;mores[拉]
~成自然。Habit makes things natural.or:Habit is a second nature./对北京的天气已经~了have got used to the weather in Beijing/商业~做法customary business practice(亦称商业惯例)/传统~线traditional customary line/风俗~ customs and habits/ 民族~national customs/生活~way of life/养成~form a habit/战争~custom of war/~规则customary rule/~势力force of habit/~性的habitual;customary;usual/~于气候水土acclimatize/~在中国生活be accustomed to life in China/~做法customary practice;convention/~法customary law; common law;customary justice/~国际法customary international law;customary law of nations

习惯

习惯habit

个体通过重复所形成的,自动化的固定行为模式。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赫尔认为习惯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一种联结。多拉德和N.E.米勒的刺激-反应理论则认为,习惯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固定联结,是构成人格结构的主要部分,并以此解释和描述潜意识过程、动机、冲突和防御等。习惯可以是有意识学习的结果,也可以由无意识的重复而产生。从社会和道德的角度,可分为良好习惯和不良习惯。

☚ 感觉运动   需要、动机、价值观 ☛
习惯

习惯

指个体通过重复所形成的,自动化的固定行为模式。从社会和道德的角度,可分为良好习惯和不良习惯。

☚ 练习效应   习惯化 ☛
00000705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21:16: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