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九卿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九卿 九卿古代中央各行政机关的总称。秦汉始设,历代均设此官,但确指不一。明代有大小九卿之分,这里大概是指大九卿,包括六部(礼、户、吏、兵、刑、工)尚书、都察院都御史、通政司通政使、大理寺卿。清代常常六部、九卿并称,一般不把六部尚书计算在九卿之内。九卿到底指某几种官员,既无明文规定,古文献又无一致的记载。 ☚ 夺情 闲曹 ☛ 九卿 九卿九卿之说,始于先秦。汉初九卿泛指列卿,数目不止于九。后逐渐固定为九种官名,即奉常(太常)、郎中令(光禄勋)、卫尉、太仆、廷尉(大理)、典客(大鸿胪)、治粟内史(大司农)、少府。汉代九卿位在三公之下,负责行政。魏晋以后,设尚书专主各部(曹),九卿专掌一部分事务,职位渐轻。北齐及隋,九卿机构称为“寺”,故也合称为九寺。 ☚ 令 太常 ☛ 九卿(1次) 指周代的六卿三孤。六卿,即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三孤,指少师、少傅、少保。立~只《大》 九卿jiǔ qīng指周代的六卿三公。六卿,即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三公,指少师、少傅、少保。《大招》:“诸侯毕集,立九卿只。”蒋骥注:“言谓朝诸侯,定官制也。当时七雄并争,此意自不可少,旧解诸侯位次三公,其班既绝,乃使九卿立其下。其义既隘,而解毕极益复欠理。”汤炳正今注:“九卿,朝廷所设九个主管部门的高级长官,先秦之制说者不一,或谓三公外加《周礼》之六部。” 九卿jiǔ qīng指中央政府九个机构长官的总称。机构设置各朝不一,清代为都察院、大理寺、光禄寺、鸿胪寺、太仆寺、通政司、宗人府、銮仪卫:皇上圣心大悦,命~叙功议赏,并大赦天下。(一一九·1504) 古代名物 > 天象類 > 天體部 > 三垣(二) > 九卿 九卿 jiǔqīng 星宿名。共三星,在三公星以北,屬太微垣。《晉書·天文志上》:“三公北三星曰九卿内坐,主治萬事。”《宋史·天文志二》:“九卿三星,在三公北,主治萬事,今九卿之象也。” 九卿【同义】总目录 九卿九棘 九卿jiǔ qīng〖名词〗 九卿 九卿卿,历代高级官吏的通称。9卿,即指9位职掌国家9个职能机构的官员。《吕氏春秋·孟春纪》: “立春之日,天子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以迎春于东郊。” 《周礼·王制》: “天子3公9卿,27大夫,81元士。”胡三省注《资治通鉴·周纪·显王十年 (公元前359年)》: “自左庶长至大庶长,比9卿也。”“10爵为左庶长,11爵为右庶长,12爵为左更,13爵为中更,14爵为右更,15爵为少上造,16爵为大上造,17爵为驷车庶长,18爵为大庶长……”《资治通鉴·汉纪》: “时内史晁错数请间言事,辄听,宠幸倾9卿。”胡三省注: “汉正卿9,奉常、郎中令、卫尉、太仆、廷尉、典客、宗正、治粟内史、少府是也。”初3公9卿以主国政,自三国及晋以后,设尚书,卿职始轻。唐宋以后设部,寺卿之职一般只限于侍卫皇帝及皇族的范围内。但其各部尚书及主要职能机构的都察院都御史、通政司使和在外主掌一方军政的大员从称呼上仍称卿。 ☚ 纠仪官 九品 ☛ 九卿 九卿官名。先秦文献有九卿之说,但秦并没有这种制度,西汉初也不见九卿名称。汉武帝以后,由于儒家复古思想影响,人们就以秩中二千石一类的高官附会成古代九卿。宣帝、元帝时,九卿称谓出于诏书中。但《汉书》 中所见的卿,有太常、光禄勋、太仆、廷尉、大行、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卫尉、执金吾、右内史、左内史、主爵都尉、太子太傅等十九种官,将九卿定为九种官职,则始于新莽,其制以中二千石为卿。东汉中央政府设有九卿的官职。《续汉书》将太常、光禄勋、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定为九卿。九卿固定为九官之后,与九卿相近的其他重要官员被排斥在九卿之外。魏晋南北朝大体沿汉制,但因尚书省诸曹执行政务,九卿地位有所下降,职任大轻,其官署改称为寺。隋、唐、宋诸代,仍有九卿之称,其官署改为寺、监,增减裁并,变化颇多,因六部执行政务,九卿仅为中央办事机构的长官,且要受六部的指导。明代九卿有大小之分,以六部尚书、都察院都御史、通政司使、大理寺卿为大九卿,以太常寺卿、太仆寺卿、光禄寺卿、詹事、翰林学士、鸿胪寺卿、国子监祭酒、苑马寺卿、尚宝司卿为小九卿。清代则不把六部列入九卿,除都察院、大理寺、通政司之外,其余九卿具体指某官并无明文规定。 ☚ 驸马都尉 议郎 ☛ 九卿中国古代九种官名。周代为六卿和三少。秦汉为奉常(太常)、郎中令(光禄勋)、卫尉、太仆、廷尉、典客(大鸿胪)、宗正、治粟内史(大司农)、少府,是中央各行政部门的长官。魏晋后,设尚书分主各部行政,九卿专掌部分事务,职任减轻。明清有大小九卿。 九卿jiǔ qīng古代中央政府的九个高级官职。《本草纲目 ·天子藉田三推犁下土》:“《月令》:天子以元日祈谷于上帝,亲载耒耜,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躬耕。” 九卿jíǔ qīng指九位高级官员,不同朝代,所指官员也不同。 1、指三公所属的九卿。《尚书·大传》:"古者天子三公,每一公三卿佐之,故天子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 2、周以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为六卿,少师、少傅、少保为孤卿,合称九卿。见《周礼》、《汉书·百官公卿表》。 3、秦以奉常、郎中令、卫尉、太仆、廷尉、典客、宗正、治粟内史、少府为九卿。 4、在汉朝,公为最高的官,如司徒、司空、太尉等,其次就是卿。九卿是指不同职务的九位官员,即奉常卿(太常)、光禄卿(光禄勋)、卫尉卿、太仆卿、鸿胪卿(大鸿胪)、廷尉卿、少府卿、宗正卿、司农卿(大司农)。《后汉书·孝安帝纪》说:"秋七月己巳,诏三公、特进、九卿、校尉,举列将子孙明晓战陈(阵)任将帅者。"注:"九卿:奉常、光禄、卫尉、太仆、鸿胪、廷尉、少府、宗正、司农。" 5、王莽时以大司马司允、大司徒司直及共工、予虞等二千石俸之官为九卿。 6、魏晋南朝做为卿级官员的共称,实际有时多于九官。 7、北齐以太常、光禄、卫尉、宗正、太仆、大理、鸿胪、司农、太府九寺长官为九卿。隋、唐、宋沿置。 8、明以六部尚书、都察院都御史、通政司使、大理寺卿为大九卿;以太常卿、太仆卿、光禄卿、鸿胪卿、詹事府詹事、翰林院学士、国子监祭酒、苑马寺卿、尚宝司卿为小九卿。 9、清以六部尚书、理藩院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大理寺卿为大九卿,也有说以六部尚书及太子太师、太保、太傅为大九卿;以宗人府丞、詹事、太常寺卿、太仆寺卿、光禄寺卿、鸿胪寺卿、国子监祭酒、顺天府尹、左右春坊庶子为小九卿。 各卿所掌,参看各卿专条。 九卿❶古时王朝的九个高官。周以少师、少傅、少保、冢宰、司徒、宗伯、司马、司寇、司空为九卿。秦汉以奉常(太常)、郎中令(光禄勋)、卫尉、太仆、廷尉、典客(大鸿胪)、宗正、治粟内史(大司农)、少府为九卿。历代因之,只是官名稍有改变。也称九寺。 九卿官名合称。指朝廷中位低于三公的九种高级官职,历朝内容不同。汉朝指太常(奉常)、光禄勋(郎中令)、太仆、廷尉、大鸿胪(典客)、宗正、大司农(治粟内史)、少府、卫尉,皆秩中二千石。魏晋以后又稍有变化,北齐至隋、唐固定为指太常、光禄、卫尉、宗正、太仆、大理、鸿胪、司农、太府九寺长官。 九卿各代所指不同,秦汉以奉常(太常)、郎中令(光禄勋)、卫尉、太仆、廷尉、典客(大鸿胪)、宗正、治粟内史(大司农)、少府为九卿。魏晋以后,设尚书分主各部行政,九卿专掌一部分事务,多非权官,职任较轻。明清有大小九卿之别。明大九卿为六部(礼、吏、户、刑、兵、工)尚书、都察院都御史、大理寺卿、通政司使;小九卿为太常寺卿、太仆寺卿、光禄寺卿、詹事、翰林学士、鸿胪寺卿、国子监祭酒、苑马寺卿、尚宝司卿。清代一般不将六部尚书计算在九卿之内,九卿究竟指某几种官,无明文规定。小九卿则指宗人府府丞、詹事、太常寺卿、太仆寺卿、光禄寺卿、鸿胪寺卿、国子监祭酒、顺天府府尹、左右春坊庶子。 九卿(1) 秦汉通常以分掌中央主要政务的九寺长官,合称九卿,故亦常以九卿为中央各行政机关的总称。九卿体制由战国时代的官制发展而成。秦的九卿第一为奉常,掌管宗庙礼仪,由先秦巫卜诸官合并调整而成。第二为郎中令,掌管宫殿门户,统辖侍卫皇帝的诸郎,由战国时代侍卫国君的郎中发展而成。第三为卫尉,掌管宫门卫屯兵,秦在战国时即已设置。第四为太仆,掌管皇帝车马,春秋时各国均已设置。第五为廷尉,掌管司法,即先秦时司寇之职,是全国最高司法机关。第六为典客,掌管诸侯及少数民族来朝等事。此职在战国时即已设置,齐国有主客之官。第七为宗正,管理皇族事务,此职在春秋时为宗伯。第八为治粟内史,掌管租税赋役,由战国时内史一职发展而成。第九为少府,掌管山海池泽,供养国君,是宫廷的总务机构,此职战国时韩国已设置。九卿作为政务官兼事务官,但其所掌,除廷尉、治粟内史与典客之外,其余六卿,多属皇帝私人事务,很少及于国政,这反映了封建社会前期政权机关的特点。汉沿秦置,惟名称多有更改:奉常改称太常,郎中令改称光禄勋,典客改称大鸿胪,治粟内史改称大司农,中尉改称执金吾。东汉时,少府的一部分职掌并入司农,组织缩小。魏晋以后,设尚书分主各部行政,九卿的职务逐渐被尚书侵夺。隋唐时六部制确立,九卿已降为事务官,一切须听部令。九卿职权的削弱还由于新机构的设置而被分割。如光禄勋与卫尉,在秦汉时本为重任,但到魏晋,皇帝的侍从改归武卫将军等统率,逐渐成为冷署。光禄勋至北齐改称光禄寺,变为大宴时安排筵席的衙门,卫尉则逐渐变为管理军事用器物的机关。少府在秦汉时是个事务繁剧的官署,魏晋以后,其职务分别为殿中省、门下省所夺,演变成管理皇室制作工场的官署,隋以后改称少府监。大司农在东汉时从少府分得一部分职权,南北朝时新设的太府寺又分其权,形成司农管仓廪,太府管金帛的制度。太仆一职,南北朝以后不掌皇帝车马,专养军马。太常、廷尉(隋以后改称大理)、鸿胪诸职无多大变动。而宗正一职,从金元则逐渐提高地位,至明清,以宗室大臣领其事,位列中央各机构之首。九卿的具体官称中,秦汉至南朝宋齐并无卿字(其时官名即是机构之名,一般只以其官署所在称为“寺”,寺即官署之意),梁陈与北魏始加卿字,称某某卿。至北齐,始称某某寺卿,沿袭至明清不变。九卿在秦汉以后虽间或有所省并,如东晋初省宗正,南宋初省光禄、卫尉、太仆,但旋即恢复。到了明代,才裁并为六个,即太常、光禄、鸿胪、大理、太仆等寺卿和宗人令。少府废,司农、太府之职归并于户部,因此户部直接管理库仓,以政务官而兼事务官。清沿明制,无多大变化。直到光绪末年实行新官制时,除了大理寺升格为大理院,宗人府不变外,其他四寺一律裁并,太常、光禄、鸿胪三寺并入礼部,太仆寺并入陆军部。九卿制度至此遂告结束。(2)明清时卿寺已削减为六个,但仍有九卿之名明代并有大小九卿的区别:大九卿指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尚书、都察院都御史、大理寺卿、通政司使;小九卿指太常寺卿、太仆寺卿、光禄寺卿、詹事、翰林学士、鸿胪寺卿、国子监祭酒、苑马寺卿、尚宝司卿。清代在谕旨中常以六部、九卿并称,不将六部尚书计算在九卿之内。一般指通政使、大理寺卿以下等官并无确切规定,记载中也殊不一致。所以只是一个笼统的名称,泛指部院以外有独立机构的主官。 九卿宋九寺长官皆称卿,即太常寺卿、宗正寺卿、光禄寺卿、卫尉寺卿、鸿胪寺卿、大理寺卿、太仆寺卿、司农寺卿、太府寺卿。《长编》卷188辛亥:“欲改正官制,当罢三司,复二十四司及九卿官,使有定员。”《宋史·职官志》8《绍兴以后合班之制》:“太常卿、宗正卿……光禄、卫尉、太仆、大理、鸿胪、司农、太府卿。”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