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资兴市
资兴于1984年经国务院批准撤县建市。位于湘、粤、赣三省交汇处, 南北长约80公里, 东西宽约60公里, 土地总面积2 747平方公里。辖28个乡镇, 1个街道办事处, 276个村, 2 823个村民小组, 总人口36万, 其中农业人口25万, 城镇人口11万。地势东南高, 西北低, 其地形大致是 “七山一水一分田, 一分道路加庄园”。
资兴物华天宝, 资源丰富, 素有 “电城、煤都、水乡、林海、粮仓、基因库、游乐园” 的美称。是湘南乃至湖南主要的煤炭、电力、建材工业基地、商品粮基地、华中电网最理想的调峰补偿基地、全国重点林业县市之一。矿产、水资源以及农副产品丰富, 东江脐橙、蜜橘、茶叶品质优良, 获部省级金奖, 珍稀树种银杉群落和光叶木兰群落均为世界之冠。
改革开放以来, 资兴发生了很大变化, 工业初步形成了以煤炭、电力、建材、机械、化工、冶金为主, 兼有轻纺、食品、五金、电子等业的体系; 农业基本形成了以粮食、生猪、水果、林业、渔业为支柱, 以乡镇企业为补充的经济格局。农村经济的突出成就是:
(1) 粮油生产稳步发展。1978年, 全市共有耕地2.19万公顷, 年产粮12.3万吨, 1995年末耕地为1.78万公顷 (1986年国家重点工程东江水电站关闸淹没耕地0.47万公顷), 产粮16.8万吨, 比1978年增长36.6%; 油料1 505吨, 增长9.3倍; 水果1.7万吨, 增长4.6倍。杂交水稻制种公顷产达到7 383千克, 创世界纪录。
(2) 林业生产成绩卓著。全市现有林地面积186.6千公顷, 森林覆盖率达到66.5%, 比全省平均高15.8个百分点, 活立木蓄积量达到824万立方米,比1978年增加274万立方米, 成为全国重点林业县市之一, 实现了全市消灭宜林荒山, 全面绿化达标。林业形成了产加销一体化格局, 成为全市最具产业化水平的支柱产业。
(3)畜牧水产发展迅猛。1995年生猪出栏39万头, 比1978年增长4.74倍, 每年生猪出栏平均增加4.3万头左右, 肉产量达到22.65万吨, 年递增40%。水产放养面积达到1.07万公顷, 水产品产量8 000吨, 比1978年增长31倍。羊、牛、禽、蛋也有大幅度增长, 此外, 工程鲫、工程鲤、银鱼、鳜鱼等特种水产养殖都获得了成功。
(4) 乡镇企业异军突起。改革开放以来, 乡镇企业异军突起, 1995年, 全市乡镇企业发展到1.61万家, 从业人员5.51万人, 总产值达到22.83亿元, 利税2.3亿元, 出口额4 149万元。
(5)农业开发成就斐然。进入90年代, 全市每年拿出1 000万元用于农业综合开发, 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丘岗山地农业开发改造低产田5千公顷, 扩种果茶等经济作物2.8千公顷, 改造和新开发丘岗山地2.73万公顷, 人工造林2.8千公顷, 水产开发形成了水库与网箱养鱼相结合, 普通水产与特种水产相结合的开发格局, 年放养网箱1 900只, 投放鱼苗50余万尾, 稻田养鱼0.6千公顷。东江库区移民开发被专家称为 “东江模式” 向全国推介。
(6)农业生产条件大大改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累计投资2 700万元新修水利, 增加和改善灌溉面积8.6千公顷, 有效灌溉面积达到84%以上,旱涝保收面积达到57%。全市已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7.9万千瓦, 农用汽车、大中型拖拉机629台, 农村用电量达到3 191万千瓦时, 农业生产条件大大改善。
(7) 农村经济全面发展。1995年全市农村社会总产值19.66亿元, 比1978年增长17倍, 其中非农业产值13.04亿元, 增长20.8倍。非农村产值占农村社会总产值的比重为66.2%, 提高11.5个百分点。农民收入大幅度提高。1995年全市基本解决了温饱, 成为“八五”脱贫先进市, 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 91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