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临沧地区
临沧地区地处云南省西南边陲,东与思茅地区相连,北与大理白族自治州、保山地区接壤,全区西南部的3县与缅甸交界,国境线长290.79千米,多数地段与境外阡陌相通,村寨相接,往来便利。是通往东南亚、南亚的内陆口岸,是古代滇西南“丝茶之道”的入缅要冲之一。全区有孟定、南伞、勐懂3个省级口岸,17个通道,5条公路与缅甸公路相连。临沧地委、行署机关驻地临沧县距省会昆明市598千米。
临沧,汉属益州郡哀牢地,东汉、蜀汉、晋时属永昌府。唐南诏、宋大理国时期属永昌节度。元朝设顺宁府、镇康路、孟定路和谋粘路,明朝为永昌府、顺宁府的一部分,清朝“改土归流”后,乾隆十二年(1748年)升勐缅长官为缅宁厅,隶属顺宁府。新中国成立后,建立缅宁专区,后改称临沧地区。1999年,全区共辖8县,即临沧、凤庆、云县、永德、镇康县和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沧源佤族自治县、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有89个乡(镇)、925个行政村(办),11 811个农业生产合作社。总人口212.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94.8万人,占91.5%,少数民族人口81.82万人,占总人口的38.4%。
临沧属横断山系怒江山脉的南延部分,境内有老别山、邦马山两大山脉,是典型的中山峡谷地形。全区地貌为“九山一坝”,地势总趋势为中高西低,区内海拔高低差异大,最高点永德大雪山海拔3 504米,最低点孟定一清水河海拔450米,行署所在地临沧县城海拔1 515米。全区幅员面积24 469平方千米,其中水域面积72.04平方千米,属亚热带低纬山地季风气候,四季温差小,干湿季分明,垂直变化突出。历年平均气温16.6~19.5℃,最热月平均气温20.6~24℃,最冷月平均气温10.3~12.5℃;无霜期为317~357天;年平均降雨量为920~1 750毫米;日照时数在1 894.1~2 261.6小时之间;年均相对湿度为69%~81%。
临沧复杂独特的地形地貌和气候类型,孕育了多种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区内热区资源、水能资源和生物资源优势最为明显。海拔1 400米以下热区面积7 887平方千米,占国土面积的32.2%,开发潜力大。有“黄金口岸”之称的孟定,年平均气温21.5℃,是一个天然的大温室。临沧是澜沧江水能资源开发的重点地区之一。装机150万千瓦的漫湾水电站已投入运营,装机135万千瓦的大朝山电站1997年实现大江截流,装机425万千瓦的小湾电站正在做前期工作。除澜沧江、怒江外,境内其他河流水能理论储量232万千瓦,大部分尚未开发。1997年,全区共有地方水电站185座,装机7.8万千瓦,全年发电量24 525万千瓦/小时。在生物资源中,植物种类繁多,乔木树种有89科、426属、3 700种,药用植物有3 000多种,森林面积62.90万公顷(1991年森林二类资源普查数),活立木蓄积量5 220万立方米,珍稀动物有野象、孟加拉虎、金钱豹、金丝猴、长臂猿、麝、绿孔雀、熊猴等30余种;地下矿藏有煤、铁、铅、锡、金、银、云母、水晶石等30多种。临沧地区主要特产有蕨菜、黑木耳、竹笋、鸡、泡核桃、白花木瓜、云州冰糖等。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临沧地区落实“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积极发展多种经营”的方针,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经过40多年的努力,已形成以粮食为基础产业,茶、糖为支柱产业,以林业、畜牧业及加工业和生物资源开发等为后续产业的农村产业格局,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农村经济发展较快。1997年,全区农业科技贡献率、水利化程度和森林覆盖率分别为34.5%、27.89%和28.41%; 89个乡(镇)、713个村(办)通公路,分别占乡(镇)、村(办)总数的100%和77.1%。有耕地24.53万公顷,人均0.12公顷,其中亩产400千克以上高产稳产农田地8万公顷,人均0.04公顷,农业总产值19.79亿元(1990年不变价),粮食总产70.79万吨,甘蔗总产294.17万吨,茶叶总产1.97万吨,橡胶总产1.04万吨,肉类总产4.9万吨,农民人均纯收入57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