讵jù❶岂,副词。顾况《奉酬茅山赠赐并简綦毋》:简书犹有畏,神理讵能超。白居易《疑梦》:鹿疑郑相终难辨,蝶化庄生讵可知。 ❷曾,副词。孟浩然《宴崔明府宅夜观妓》:汗湿偏宜粉,罗轻讵著身。独孤及《送相里郎中赴江西》:欢娱讵几许,复向天一方。 讵读音j·ü(ˋ),为ü韵目,属u—ü韵部。其据切,去,御韵。 ❶反问词,岂。相当于今天的“怎么”、“难道”。《广韵》:“讵,岂也。” ❷介词。止;至;到。《玉篇》:“讵,止也,至也。” ❸连词,苟。相当于今天的“假设”、“假若”、“如果”。清王引之注:“讵,犹苟也。” ❹不料;哪知。 上一条: 拒 下一条: 詎 讵ju难道,哪。李白《行路难》诗:“华亭鹤唳(li)~可闻?”(华亭:地名。唳:鹤叫声。) 讵詎jù〈文〉表示反问,相当于“岂”“哪里” △ 主人盛情邀请,~能却之?|~料。 讵岂;怎,表示反问:~知︱~料。 讵jù副词。岂,表示反问:掩啼离绣幕,抱恨出青州。自谓酬王德,~能复寇仇。 (七八·1948) 讵jù❶ 副词。❶ 岂,难道。《庄子·齐物论》:“庸~知吾所谓知之非不知邪?”李白《行路难》:“华亭鹤唳~可闻,上蔡苍鹰何足道?” ❷ 曾经。《列子·黄帝》:“未~怪也。”王安石《九日随家人游东山》:“暑往~几时,凉归亦云暂。” ❷ 连词。表假设。可译为“假如”“如果”。《国语·晋语六》:“~非圣人,必偏而后可。” 讵*詎juDAAA <文>❶岂,难道:~料/~知风云突变/华亭鹤唳~可闻(李白诗)。 ❷曾:一别~几何,忽如隔晨兴(韩愈诗)。 ❸苟,如果:~非圣人,不有外患,必有内忧(《国语》)。 表示选择 表示选择或(或者;或是;或则;或乃;或诸) 抑(抑或;抑是) 要(要就;要不;要不然) 即(非此~彼) 其(亡其) 将(亡将) 如 且 耶 还(还是) 讵 欤 唯复意者 表示比较选择:要么 要不 要末 要就要是 孰若 孰如 孰与 莫如 不若 莫若 与其 表示比较后选取的一面:憗 愿(情~) 愿 还是 乍可 表示只有这样选择:只好 只有 只得 只可 不得不 表示比较权衡后的选择:宁(宁愿;宁可;宁肯;无宁;勿宁;毋宁) ☚ 选择 择人 ☛
反问 反问反诘 表示反问:哪(~里;~门子) 怎(~么;~不) 胡(~尝;云~) 奚(~必) 何(~必;~不;~止;~尝;~曾;~若乃尔) 岂(~其;~具;~渠;~非;~不;~止;~奈;~遽;~可;~不是;~有此理) 安(~能;~敢) 宁(~当;~渠) 盍(~不) 焉(~哉) 庸(~拒) 乌(~足道哉) 其(~奈我何) 乎(~哉;哉~)讵(~知) 敢(~是) 恶 莫(~非;敢~;将~;~不是) 得(~无;~毋) 吗 呢 也(~哉) 邪 欤 可 号 因 便 宁(~渠;~当) 曷 耶 抑(~岂) 怕(恐怕) 难道 不成 什么(为什么) 你没见过吗:君不见 凭什么不害怕:何恃不恐 怎么到了这种地步:何至于此 表示加强反问的语气:还(这~了得) 呢(你说~) 用反问的语气表示很乐意去做:何乐不为 表示正反两问:是否 果否 是不是 反问自己:自反 反躬自问 反身自问(反过来问提问的人:反问)
另见:提问 别人 解答 ☚ 发问 询问 ☛
否定 否定否定意见或提案:否决 对事情现实的可能性进行否定:不得 无得 表示否定:否 非 不(~是;~能;不然) 莫 没(~有) 罔 勿 无未(未始;未尝) 毋 弗 棐 靡蔑 曼 哪(哪有;哪能;哪里) 断(断乎;断然) 讵 表示对存在的否定:未有 未或 表示统括性的否定:莫不 莫非 莫或 表示禁戒性的否定:无 莫 勿 毋 休 别 甭 表示加强否定:太(~不;~没) 表示特别强调否定:绝对 用反问的语气否定:何尝(~去过) 因为那个人不好或地位低下,就把他正确的话也否定了:因人废言 以人废言 全部否定:百无一是 全盘否定 表示全部否定:了不 略无 轻率地把优点、成绩等全部否定:一笔抹杀 一笔抹煞 一笔抹倒 一笔抹 对有缺点错误的人不加分析地全盘否定:一棒打死 一棍子打死 一棍打一船 一概否定:抹杀 因小过错而抹杀大功德:以眚掩德 一眚掩德 把已成的事一概否定:抹杀一切 不因厌恶某人而抹杀他的优点:恶不去善 表示坚决否定:决 一定 表示断然否定:不可 不行 (否认事物的存在或事物的真实性:否定)
另见:不承认 事物 存在 真实 案件︱肯定 ☚ 否定 推翻1 ☛
假设 假设假(假之;假令;假如;假若;假使;假而;假是;假定) 令(向令;设令;借令;浸令;借令;弟令;诚令) 苟(苟或) 即 自 诚 讵 向使 把似 借使 遮么遮莫 浸使 浸假 乡使 譬使 向使 借若 表示假设:设(设或) 向 如(如果;如若;如其;如使;如或;如令;如是;有如;设如) 或(或者;或若) 要(要是) 使(当使;如使;倘使;设使;乡使;借使) 倘(倘若;倘如;倘或;倘使;倘然) 傥(傥若;傥使;傥或;傥然) 若(若非;若如;若其;若是;若果;若令;若使;若或;若还;若苟;若为;若然;或若;当若;有若;设若;假若) 借 脱(脱若;脱或;脱使) 适 而 抑(抑或) 借 可中 都然 表示可能性极小的假设:万一 (姑且认定:假设)
另见:虚构 ☚ 讽喻 引用 ☛
大 大大(~型;浩~;憨~;哆~) 巨(~大;~型) 冯 洪(~大) 渠 鸿(~文) 弘(~大;~裕;~图) 恢(~弘) 元(~龟) 介(~福) 丰 丘(~牛) 至 皇(~~) 湟京 甫(~田) 山(~响) 莽(~雨) 胡(~福) 郅 祁(~寒) 邱奕 弈 丕(~业) 老 夸 硕(~果) 讵 浑 粗 简 阜(~陵) 封(~羊;~豖;~狐) 俊 纯 峻肤 贲(~鼓) 坟(~仓;~烛) 垺 殷 桓 魁 僤(~怒) 訏(~谋) 重(~金;~价;~赏) 剧(~寇;~盗) 厦(~屋) 闳 宏穷 穹(~石) 都 庞 菿 斗(~胆) 嚭 懋 颙 马(~蜂;~蓼) 大的:倬 大者 鹏鲸 扩大,大:荒 高,大:景 对小的物体,形容其大:斗大 大如斗 所观者大:观海 如此之大:许多 这样大或那么大:偌大 这般大:许大 大而多:洪茂 大而茂盛:硕茂 大而有力:粗壮 大而美:鸿姱 大而久长:隆长 大得不切合实际、不合用:大而无当 廓而无当 大的样子:闳闳
另见:程度 水平 形象 ︱小 ☚ 大 大小 ☛ 讵詎jù其吕切,上语。 ❶副词。岂,何。李世民《春日望海》:“有形非易测,无源~可量?” ❷副词。尝,曾。孟郊《秋怀》:“晚鲜~几时,驰景还易阴。” ❸如,若。《国语·晋语》:“~非圣人,必偏而后可。” 讵 讵ju副词。用于谓语前表示反诘,相当于“怎么”“难道”等。如:❶阿翁!讵宜以子戏父?(《世说新语·排调》“讵”句:爷爷!怎么能拿儿子跟父亲开玩笑呢?) ❷殿下处朱门,游紫闼(ta),讵得与山人交邪?(《南史·齐宗室》“讵”句:殿下生活在朱门、紫门之中,怎么能跟山野之人交往呢?) ❸我国家如金瓯(ou),无一伤缺,今忽受景地,讵是事宜?(《资治通鉴·梁纪·武帝太清元年》“讵”句:我国象金碗,没有一点缺损,如今忽然接受侯景所管辖的地方,难道是合适的做法吗?) ☚ 具 俱 ☛ 讵(詎)jù[书] (表示反问) how: ~ 料天气骤寒。 We little expected that the weather would turn cold suddenly. ~ 料他未获得提名。 He unexpectedly failed to get the nomination. ~ 知如斯? Who could have expected it to be thus? △讵(詎)jù6画 言部 〈书〉岂,哪里(表示反问): ~料情况骤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