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平古戏台
乐平是赣剧的发源地,这里留有大量古戏台。古戏台最早见于明代,至清代,城乡筑戏台成风。
乐平共有古戏台217座,其中不乏明清建筑,大都保存完好。乐平的古戏台是融建筑、雕塑、工艺、美术和文学为一体的珍贵的文化遗产和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它们遍布乐平农村各地。古戏台按属性分有祠堂台、庙宗台、会馆台、宅院台和万年台;按功能分有晴台和晴雨台。古戏台造型端庄,气势恢弘,工艺考究,均为三重檐歇山柄,屋脊矗立彩瓷宝顶,中插铁叉或方天画戟。台中、台前立柱上,均悬楹联,内容寓意深刻,发人深思。古戏台无论是造型布局,装饰雕刻还是美术工艺,都充分反映了能工巧匠的精湛工艺和审美情趣。
无论何种戏台,均以传统木构架为主要结构方式,台面为牌楼式,三楼五楼不等。戏台左右上方飞檐翘角,檐下悬系风铃铁马,风起铃响,清脆悦耳,令人遐思不已。台面色彩斑斓,飞金上漆,遍饰戏文浮雕。其中镇桥镇坑口村戏台台面使用黄金达半斤之多,浓金重彩,金碧辉煌。相当部分的戏台天棚中央缀有十分考究和华丽的藻井。藻井有方形的盥顶和圆形的穹隆顶,显得端庄肃穆,古朴典雅。台面游梁、随枋、三架梁、抢头梁、穿插枋上也装饰着众多的木雕戏文或祥瑞图案,整个戏台洋溢着安定祥和、生机蓬勃的气氛。斗拱、狮撑、悬柱(吊钵、吊盆、花钵)等都无不充分发挥了结构加固和装饰美化的双重作用。
乐平的古戏台已经引起了国内戏曲界和建筑界的重视,专家赞誉乐平为“戏曲之乡”和“中国古戏台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