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乌蛮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乌蛮中国古族群名。见于《蛮书》、《旧唐书》、《新唐书》等。三国、晋至唐时主要分布在今云南东部、中部,四川南部和贵州西部。为*东爨、*东蛮和*南诏的主要居民。渊于秦汉西南夷中的叟、昆明。与今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的彝、纳西、傈僳等族有族属关系。种类繁多,分布广远。有的从事农业,有的从事畜牧,有的半农半牧。唐贞观二十三年(649)其首领之一细奴逻以巍山(在今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境)为首府建立大蒙地方政权。后为南诏国的主体民族。参见“爨”(1249页)、“罗罗”(704页)。 乌蛮 乌蛮中国古代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从汉、晋时期被称为叟(嶲)、昆明的部落群体之中分衍而出。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平定西南夷时,分布在桐师(今四川省保山市)、叶榆(今云南省大理)一带的同属氐羌系统的嶲、昆明这两个部落,依然过着逐水草而居,没有君长的游牧文化生活。随着交错杂居及长期的融合与发展,到唐初时,其中的大部分即被称之为 “乌蛮”。“乌”,即 “黑”,其意与 “白” 相对。彝语称“黑” 为 “若”,或译作 “诺”,汉语取其意而称之为“乌蛮”。乌蛮中有卢鹿、独锦、长裈、粟粟、磨些等。除粟粟、磨些二蛮外,其他均为构成现代彝族先民集团的主要成分。根据聚居区域的不同,乌蛮又有东、北、西之分。主要聚居于今滇东北、滇东和黔西,南达滇越边境的,为东部乌蛮。亦即《蛮书》卷四中所说的“东爨乌蛮”中的主体部分。大渡河以南、金沙江以北和滇东北、滇西一带聚居的为北部乌蛮。由七个部落组成:阿竽路(今云南省东川市)、阿猛(今云南省昭通市)、夔山 (今云南省大关、镇雄)、卢鹿 (今云南省宣威及贵州省水西)、磨弥敛 (今云南省宣威、曲靖)、暴蛮(今贵州省兴义、普安)、勿邓(今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境)。这些部落经济落后,“土多牛马,无布帛,男子髯髻,女子披发,皆衣牛羊皮”。主要分布于今洱海周围地带的为西部乌蛮。唐初分为六诏:蒙舍诏、蒙嶲诏、邆赕诏、施浪诏、浪穹诏、越析诏。越析诏后来发展为纳西族先民的一部分。其他各诏都成了分布在今滇西地区的彝族先民。西部乌蛮是乌蛮中经济文化最为先进的部落。蒙舍诏在今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南境,因其地居另五诏之南,又名南诏。南诏第一世王细奴逻发迹于巍山。唐贞观二十三年(649年)称王,以巍山为首府,政权名 “大蒙”。细奴逻统治时期,“耕于巍山”,“部众日盛”,大蒙已进入了用铸铁制造工具的“铁器时代”。唐永徽四年 (653年),细奴逻遣其子逻盛入朝,唐授细奴逻为巍州刺史。唐玄宗开元年间 (713~741年),南诏第四世王皮逻阁在唐朝的支持下统一六诏,迁治太和城 (今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县太和村西)。全盛时辖有今云南全部、四川南部、贵州西部等地。其统治中心地区农业、手工业(包括冶铁技术)相当发达,使用奴隶劳动,并吸收汉族先进生产技术。部分采用唐朝政治制度。南诏政权当时是以乌蛮为主体,包括白蛮等族建立的奴隶制政权。皮逻阁之子阁罗凤统治时期,合并乌蛮、白蛮,完成云南各部的统一。在与汉政权的交往中,注意吸收汉文化。元代在乌蛮人聚居区设立罗罗斯宣慰司,罗罗等名为元明以来史籍所沿用,成了彝族的旧称。 ☚ 掸 白蛮 ☛ 乌蛮古代西南民族。见载于《蛮书》、《旧唐书》、《新唐书》等。三国、晋至唐时主要分布在今云南东部、中部,四川南部和贵州西部。为东爨、东蛮和南诏的主要居民,渊于秦汉西南夷中的叟、昆明。种类繁多,分布广泛。经济生产多样,有农业、畜牧业,亦有半农半牧者。唐时建立大蒙地方政权。后为南诏国的主体民族。与今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的彝、纳西、傈僳等族有族属关系。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