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乌夜啼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乌夜啼 乌夜啼乐府歌曲名。《西曲歌》之一。相传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作。义庆因事触怒文帝,被囚于家。其妾夜闻乌啼,以为吉兆,获释后,遂作此曲。现存歌辞八首,多写男女恋爱,与本事不合。另有《乌夜啼引》,属《琴曲歌辞》,传为三国魏何晏之女作。又唐教坊曲名,有燕乐杂曲与雅乐琴曲两种,后用为词牌。又名《圣无忧》、《锦堂春》。双调四十七字,上下阕各两平韵。与《相见欢》之别名《乌夜啼》者不同。又曲牌名,南北曲均有,属南吕宫。北曲较常见,字句格律与词牌不同,多用在套曲中《玄鹤鸣》曲牌之后。南曲与别名为《圣无忧》的词牌前半阕同,用作引子。 ☚ 莫愁乐 乌栖曲 ☛ 乌夜啼 乌夜啼马致远 《汉宫秋》 ![]() 全曲十一句:7△,7△。7△,4△,4△。7△,7△。3,3△,4,4△。《太和正音谱》收马致远《陈抟高卧》“我则有住山缘,那里有为官分”,七字句破为两句,为句式变化通例,不必强合为七字句。与词牌不同。词牌〔相见欢〕别名〔乌夜啼〕亦不同。南〔大石调〕慢词同词牌。此曲必用在〔哭皇天〕之后,单用者只见朱庭玉“慵铺翡翠鬟”套一例。 ☚ 哭皇天 玉交枝 ☛ 乌夜啼 乌夜啼三幕四场话剧。王梦鸥著。1941年4月脱稿。1942年3月重修。1942年8月重庆独立出版社初版。 ☚ 新水浒 新女性 ☛ 乌夜啼 乌夜啼长篇小说。沙骆著。1946年12月上海林泉书屋初版。 ☚ 余之妻 张资平杰作选 ☛ 乌夜啼 乌夜啼唐教坊曲,用作词调。崔令钦《教坊记》曾言其本事,因诸本文字皆略,任二北《教坊记笺订》从《乐府诗集》卷四七所引原文补足:“《乌夜啼》者:元嘉二十八年,彭城王义康有罪放逐,行次浔阳;江州刺史衡阳王义季,留连饮宴,历旬不去。帝闻而怒,皆囚之。会稽公主,姊也,尝与帝宴洽,中席起拜。帝未达其旨,躬止之。主流涕曰:‘车子岁暮,恐不为陛下所容!’车子,义康小字也。帝指蒋山曰:‘必无此!不尔,便负。’初宁陵、武帝葬于蒋山,故指先帝陵为誓。因封馀酒寄义康,且曰:‘昨与会稽姊饮,乐,忆弟,故附所饮酒往。’遂宥之。使未达浔阳,衡阳家人扣二王所囚院曰:‘昨夜乌夜啼,官当有赦。’少顷,使至,二王得释,故有此曲。亦入琴操。”此曲有燕乐杂曲与雅乐琴曲之分,唐时并行.杂曲曰《乌夜啼》,琴曲曰《乌夜啼引》。《乐府诗集》卷六○《琴曲歌辞》列《乌夜啼引》,用李勉《琴说》曰:“《乌夜啼》者,何晏之女所造也。初,晏系狱,有二乌止于舍上。女曰:‘乌有喜声,父必免。’遂撰此操。”前者为清商曲,后者为琴曲,义同事异,其曲亦异。唐人亦盛奉乌之迷信,张籍、元稹皆有诗,其俗其曲皆受六朝影响。用作词调后,沿其旧名,而非原意。❶即《相见欢》。见《词律》卷二、《词谱》卷三。 ☚ 心月照云溪 乌啼月 ☛ 乌夜啼 乌夜啼南朝乐府民歌篇名。属《清商曲辞·西曲歌》,见《乐府诗集》卷四七。《旧唐书·音乐志》曰:“《乌夜啼》,宋临川王义庆所作也。元嘉十七年,徙彭城王义康于豫章。义庆时为江州,至镇,相见而哭。为帝所怪,征还宅,大惧。妓妾夜闻乌啼声,扣斋阁云:‘明日应有赦’。其年更为南兖州刺史,作此歌。故其和云:‘笼窗窗不开,乌夜啼,夜夜望郎来。’今所传歌似非义庆本旨。”《教坊记》曰:“《乌夜啼》,彭城王义康、衡阳王义季,帝囚之浔阳。后宥之,使未达,衡阳王家人扣二王所囚院曰:昨夜乌夜啼,官当有赦。少顷使至。故有此曲。”史书称临川王义康为江州,而云衡阳王义季,传之误也。《古今乐录》曰:“《乌夜啼》,旧舞十六人。”《乐府解题》曰:“亦有《乌栖曲》,不知与此同否?”《乐府诗集》收《乌夜啼》歌词八首,多写男女间难分难舍的恋情,与上述本事不符。如第八首为:“巴陵三江口,芦荻齐如麻。执手与欢别,痛切当奈何!”第一句交代离别的地点,第二句写离别地点的环境,第三句言离别时的难以分手,最后一句写痛苦的心情。四句诗连贯起来,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 青溪小姑曲 乌栖曲 ☛ 乌夜啼[元]宋无 露华洗天天堕水,烛光烧云半空紫。西施夜醉芙蓉洲,金丝玉簧咽清秋。鼙鼓鞭月行春雷,洞房花梦酣不回。宫中夜夜啼栖乌,美人日日歌吴歈。吴王国破歌声绝,鬼火青荧生碧血。千年坏塚耕狐兔,乌衔纸钱挂枯树。髑髅无语满眼泥,曾见吴王歌舞时。乌夜啼,啼为谁?身前欢乐身后悲。空留瑟怨传相思。乌夜啼,啼别离。 《乌夜啼》属乐府诗中的〔清商曲辞·吴曲〕。相传南朝宋刘义庆被废,侍妾夜闻乌啼声,扣齐阁曰:“明日应有赦。”因制此曲。今传歌辞八首(见郭茂倩编《乐府诗集》卷四十七)基本上是爱情歌曲,非义庆本旨。南朝梁简文帝,北周庾信,唐李白均有拟作,歌辞也由五言演变为七言。 宋无这首《乌夜啼》是一首咏史诗。借用乐府旧题,以春秋时吴王夫差由于宠幸西施,奢侈腐化,导致惨败灭国的事实,来总结历史教训。 诗的前四句写吴王宫中狂饮欢歌、通宵达旦、穷奢极欲的生活景况。 “露华”是芳香性饮料,这里说的是酒。 “洗天天堕水”,以极其夸张的语言,形容整个宫廷成了酒的世界。酒可以把天冲洗一遍,洗天之酒又象下雨一样从天上洒落下来。吴王和他的嫔妃侍从们,天天都在酒的乾坤里生活。这比用“醉生梦死”的成语来加以形容,真是含蓄多了,也深刻多了。 “烛光”句继续用夸张手法说,由于吴宫彻夜不眠,烛光和灯火把半个天空的云彩都映成了紫红色,就象燃烧的火焰一样。西施是我国春秋时代的著名美人。传说越国败于吴国,范蠡求得西施,进献给吴王夫差,吴王许和。夫差得西施后,酖于声色,荒废国事;越王勾践则卧薪尝胆,生聚教训,终于灭吴复国,称霸诸侯。 “芙蓉洲”是吴宫荷塘中高地上的亭榭建筑。在这里诗人勾勒了一位醉美人的形象。西施带着娇憨的醉态,躺卧在碧水绿荷红花掩映的轩榭之中,呈现出一种国王宫苑特有的富贵、豪华、奢侈无度,纸醉金迷的氛围。“金丝”、“玉簧”指镶金嵌玉的弦索乐器和竹管乐器。 “咽清秋”是说在清冷的秋天奏出动人的乐曲。这四句诗把吴宫中泼酒如水,通宵不眠,笙歌不断,酣醉不醒的种种情态描绘得维妙维肖。 “鼙鼓”四句,继续写吴宫的奢侈生活,但已显示出败亡之象。““鼙鼓”是祭神之鼓声,“鞭月”是赶着月亮行走,指光阴过得很快。不知不觉,新的一年的春天又到来了(“行春雷”)。吴王和他宠爱的西施,日日洞房酣睡,做着醉人的美梦,哪里还有心过问国事。乌鸦叫声凄励刺耳,人们往往把乌啼视为不吉之兆。“宫中夜夜啼栖乌”可以说是对夫差敲的警钟,是为吴国唱的哀歌。但是昏了头的夫差却不醒悟,依然是“美人日日歌吴歈”。“歈”即歌曲。软绵绵的吴歌把人的骨头都唱软了。 “吴王国破”四句,写亡国之后阴森、荒凉景象。诗人抓住几个富于特征性的侧面,做了淋漓尽致的描绘。昔日彻夜狂欢的宫苑,如今已是“歌声绝”响。到了夜晚,鬼火青荧闪射着青幽的光,使人感到毛骨悚然,恐怖异常。吴国历代国君的坟塚,多已坍塌崩坏,成了狐兔们的巢穴。乌鸦无意间衔几个追悼亡灵的纸钱,挂在枯干的树枝上,让人看了更增加无限的酸楚与悲哀。这四句诗与首四句形成一个强烈的反差。诗人要告诉读者的,正是这个反差的因果关系。从接受美学的角度讲,这种反差也容易给读者选成较强的刺激,从而引起他们的共鸣。 “髑髅无语满眼泥,曾见吴王歌舞时。”这两句把反差表现得更为直接和突出。眼看着那光秃秃的人头骨,两只眼睛成了深深的黑洞,里边塞满了泥土,你怎么会想到那就是当年曾威加东南、称霸诸侯、整日生活在歌舞队里,酒肉林中的吴王呢?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诗人反复咏叹的,正是这么一条历史教训。 “乌夜啼,啼为谁?”诗的最后扣紧了本题。乌鸦为什么在夜里啼叫呢? “身前欢乐身后悲。”这是诗人的回答。 “空留瑟怨传相思。乌夜啼,啼别离。”“瑟”是乐器;“怨”指表达男女爱恋相思之情的歌曲。吴国灭亡了,只留下一些幽怨缠绵的吴歌供后人演唱,借以传达别离之情。这是诗人的又一回答。乌之所以夜啼,一是啼亡国之痛,二是啼别离之苦。乐极而必悲,长聚而必离,人生可叹者即在此也。这就是这首诗所蕴涵的深层哲理。 从这首乐府诗中可以看出,宋无的艺术表现力是相当强的。通篇基本运用直陈铺叙,把要表达的内容描述得准确充分,达到了较好的艺术效果。这首诗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以对比的方法把吴王生前和吴国灭亡后的景况均作了详细的描写,通过极大的反差,增强了诗的感染力量。此外,还以夸张(前边已提及)、对仗(如“宫中夜夜啼栖乌,美人日日歌吴歈”),句式音韵的灵活变化等辅助手段,强化了诗的美感。同时还应特别指出,在叙述和描写时,诗人很善于选取那些具有典型意义的细节,如象青荧鬼火,树上挂的纸钱,髑髅眼中的泥土等,这就使诗具有鲜明的形象性,读后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乌夜啼
“乌夜啼”写织妇因乌枝上夜啼,唤起因丈夫出征自己独守空房之苦闷,反映了频繁征役所带给人们流离远别的痛苦。 开首两句状物起兴,画出了一幅昏鸦啼归的图象。“黄云”乃夕阳晚照之景; 夕阳西下,余辉返照城头上空,正是鸡要上架鸟要归巢之时。日暮黄昏,成群的乌鸦从天边飞回,有的正在空中盘旋,有的落在树枝声声而啼。这“哑哑”的叫声乍听起来令人心烦。其实,这些归鸦,它们在彼此相唤,传递着关切问安的信息呀! 不通鸟语之“人”为什么会心烦意乱呢?原来,这人是秦川的思妇。她身在机中织锦,心在思念远方的那一位。心思不定,神态必有反映。凝神远眺,视窗纱如烟云,听乌啼如对语。乌鸦尚且能暮归而互啼,雌雄相唤,在外服役的那一位甚么时候能回家呢? 茫然不知所措。思妇悲愁郁结,无法排解,不想也不由己,想又不得随心意。昔日的恩爱,栩栩如生难忘怀;此时的孤独,寂寞空房对谁诉? “他”在哪里呢? “停梭怅然忆远人”,空房里思妇伤感至极,泪如雨下,而窗外归飞的乌鸦还不住地在“哑哑枝上啼”呢!面对此情此景,读者和作者怎能不与思妇一起怅然发愁呢? 全诗无一句直抒胸臆之笔,只是对客观景物与人物动态进行描写,而离愁别恨的心绪和发自肺腑的苦闷,却令人感奋不已。 沈德潜在 《唐诗别裁》 中评价这首诗说: “蕴含深远,不须语言之烦。”言简意赅,一语破的。李白的“乌夜啼”的确是景中寓情,情中融景的思夫名篇,千百年脍炙人口,传诵不衰! 乌夜啼金代词人因生活在战乱频仍的北方,深受游牧民族粗犷豪迈之气影响,所以金词大多悲郁慷慨,颇有“深裘大马之风”。唯有刘迎独树一帜,追踪婉约一派,风格清劲,情调凄婉。上面这首 《乌夜啼》 就集中地体现了这一点。 这首词写的是词人年轻时代一段铭心难忘的恋情,抒发了对微贱时所结识的风尘女子的深切怀念。全词构思精巧,上下两片巧妙变换描写角度,跳宕腾挪,曲直有致。 上片正面抒写自己在别后的漫漫岁月中,对心中的伊人与日俱增的思念之情。一、二两句劈头直言离恨别愁,为全词定下凄婉的基调。杨柳、梨花都是秀美娇柔之物,词人用它们来借指自己心中朝思暮想的风尘佳人,可见他对这位女子的珍爱与倾慕。“远”、“长”二字表现力极强,一方面写出两个情人在空间上的阻隔之远,时间上的分别之久,一方面更突出了词人的恋情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朝朝暮暮,醒时梦中,一腔思绪都萦绕着那位风尘佳人的倩影。思念殷切,眼前或许就会浮现当年相聚时的情景。三四两句采用追叙,再现了词人当年将与情人相会于秦楼楚馆的动人镜头: 青衫寒士,顶着月儿,骑着马儿,斜吊着鞭儿,匆匆地向情人寄身的秦楼楚馆奔去。一个“归”字活画出当时词人以妓院为家,与所爱的妓女亲如伉俪的美好情景。 下片作者巧妙地调换了角度,由正面抒写改为侧面描摹,虚拟出那位风尘佳人苦苦思念情郎的画面,以表达作者自己的相思之苦。第一句写美人顾镜自怜,撩起缕缕相思,“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朱淑真 《生查子·元夕》 ),凄楚之容,令人鼻酸。第二句写美人因相思而愈发珍爱情人当年醉中题墙的诗句,碧纱笼罩,时时拂拭,睹诗思人,更惹得柔肠千结。可怜一片芳心,哪能载得动如许离愁?三、四句因势利导,将女子所有的相思之苦、离别之愁都凝聚在弹琵琶这一特写镜头之中: 叹天地寥廓隔情郎,恨当年相逢不尽欢。低眉信手,轻拢慢挑,“琵琶弦上说相思” (晏几道句) 。这一镜头生动就生动在它形象地传达出女子那种想排遣而又无法排遣的绵绵春思,不尽离愁。作者能把自己情人的相思之苦揣拟得如此形象逼真,可见他对这位风尘佳人的思念是多么殷切,多么刻骨铭心。 这首词虽为言情之作,却绝无猥亵之笔,也很少香艳之语。细读全词,但觉词清句丽,格调凄婉,充满悲剧色彩。清人徐釚《词苑丛谈》说它“风调仿佛谢无逸《南歌子》后半阕”,未免有点张冠李戴。谢无逸是南宋著名“蝴蝶诗人”,其《南歌子》后半阕 (“金鸭香凝袖,铜荷烛映纱。凤盘宫锦小屏遮,夜静寒生春笋,理琵琶。”)香软绮艳,颇有温(庭筠)、李(煜)香弱之风。与我们所读到的刘迎的这首《乌夜啼》 ,一香艳柔弱,一清劲凄婉,格调究竟还是不同的。 乌夜啼[宋]宇文虚中 汝琴莫作归凤鸣,汝曲莫裁白鹤怨。明珠破璧挂高城,上有乌啼人不见。堂中蜡炬红生花,门前绀幰七香车。博山夜长香烬冷,悠悠荡子留倡家。妾机尚余数梭锦,织恨传情还未忍。城乌为我尽情啼,知道单棲泪盈枕。 《乌夜啼》是乐府《清商曲辞·西曲》的一种曲名。本篇是仿作,是一首描写思夫的怨情诗。 诗的开头两句中的“琴”与“曲”是互文,可合为“琴曲”来理解。“作”与“裁”也是互文,作“弹”或“奏”讲。 “鸣”与“怨”是乐曲名,属乐府相和歌辞。 “归凤鸣”与“白鹤怨”也是互文,谓感伤别离的曲子,二者同义。上下句中的“汝”和“莫”是反复。作者一开始便运用互文与反复的辞格来刻划女主人公的心理活动,不仅给人音乐感强的感觉,同时也渲染了离愁别苦的气氛,为全诗定下了思别之苦的基调。 女主人公为什么那样心烦意乱,不愿倾听别人演奏曲子呢?她有什么心事呢? “明珠破璧挂高城,上有乌啼人不见。”明珠般的星星和破璧般的新月正挂在高高的城头,天空中传来乌啼的哑哑声。夜闻乌啼该是吉祥之兆吧,预示着女主人公的心上人要归来,可事与愿违,偏偏是“人不见”,见不到自己心上的人回来,这就不能不使女主人公愁从中来。 现在夜尚未深,再等等,也许心上人还正在路上,未赶到家。 “堂中蜡炬红生花”, “蜡炬红生花”即烛花,语出陆游《遣兴》诗: “绿绮奏终香缕碧,乌丝书罢烛花红。”这里指点残的蜡烛心结成的穗。 “门前绀七香车”,“绀”,天青色的车幔。 “七香车”,即用多种香料涂饰的车子。“博山”是香炉名。这三句写屋里点着蜡烛,门前停着装有天青色幔子的七香车,博山炉中的香烬都已经冷了,写得很有特色,只见物,不见人,而人寓于其中,情寄于言外。这三句既勾画出了夜未寐,守空房,思别君的特定环境,又点出了时间的推移。“夜长”与“香烬冷”,两者相得益彰,明写夜长,烬冷,暗写夜深。以上三句可以说,集中写一个“盼”字,由此看出思夫女子对郎君的思念之深和对于爱情的忠贞。然而盼来的又是什么呢? “悠悠荡子留倡家”。“悠悠”,眇远无尽的样子。“悠悠荡子”,这里指思妇的心上人。 “留倡家”,却原来盼望的是一个负心的人,这怎能不使思妇怨恨呢?以下四句通过“织锦”传恨和“单棲”之苦来抒发思妇的怨恨和悲伤。 “未忍”,不能忍受。 “妾机尚余数梭锦”,言织锦已经织了很长时间,很多锦了。 “织恨传情还未忍”,虽然一梭锦,一梭恨地织了很长时间,很多梭锦与恨了,但是思妇的恨还不能忍受,这里作者运用事物的反差,恨长锦短,恨多梭少来极言恨之深、恨难消。末尾两句的“城乌为我”和乌“知道”,是为了表意的需要,赋予物以人的情感。“单棲”用的是拟物,委婉含蓄,更能显示出思妇的孤独与寂寞。 乌夜啼人不住,花无语,水空流。只有一双樯燕肯相留。 这是一首怀人之作,表现的是“人去楼空”的伤感情绪。 “淡烟疏雨新秋”,首句以三组词语,描绘出一幅清疏迷离的新秋烟雨图,造成凄清缠绵的感伤气氛。秋天万物凋零,本已使多情者神伤。更何况是烟雨迷离之际!当此时,词人不堪其悲,冲口发出“不禁愁”的喟叹。其所悲者何?“记得青帘江上酒家楼”,这一句直端端地交代了勾起自己伤感的原因:在这江畔的酒楼上,曾经发生过一段令人魂绕梦萦的往事。上片至此,戛然而止。 “人不住,花无语,水空流”,过片三句接得突然,它没有承上去述那段往事,而直接描绘了眼前人去楼空,花自无语水自流的景象。这样跳接,词意似断实连。唐崔护《题都城南庄》诗:“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在那青帘招摇的酒楼上,词人或许有过一次与崔护相近的艳遇,而今重来,已是人去楼空,留下的只是默默无语的秋花和奔流不息的江水,此情此景怎不令词人发出“不禁愁”的伤叹?词人俯见江水秋花不能自持,仰头一望,只见船桅上一对燕子呢喃相语,仿佛在商量要留下陪伴自己,方感到一丝慰藉。但看见燕儿软语商量的亲昵情状,孤寂和悲伤又再次叩开了他的心扉。 全词悠然而来,飘然而去,留下缕缕伤感的情丝,如淡烟疏雨漾于虚空,耐人含咀。 乌夜啼御史府中何处宿? 洛阳城头那得栖? 弹琴蜀郡卓家女,织锦秦川窦氏妻。 讵不自惊长泪落,到头啼乌恒夜啼。 庾信是六朝文学集大成的杰出作家,创作上富有乡关之思,故国之恋的高尚情趣,表现上讲究形象、声色,长于骈俪、用典,一直称誉古今文坛。《乌夜啼》,乐府诗题之一,多写男女恋情和离愁别绪。 这首诗同样是闺怨主题。开篇提出《乌夜啼》与《子夜》、《前溪》等乐府诗不尽相同,而有自己独特内容。第二联引用汉明帝时御史大夫何武府中的“朝夕乌”纷纷离去之典,点明乌鸟夜啼,是由于无处可住,而女主人公的悲伤,则是由于爱情没有归宿。第三联用卓文君、窦韬妻二典,说明女子在爱情上的挫折是当时相当普遍的现象。末联指出在爱情上被人嫌弃的女子,谁能不闻乌啼而心伤,而乌鸟夜啼又是永远也不会停止的。全诗生动地反映了封建社会女子爱情生活的不幸和痛苦,具有较为深刻的现实意义。庾信早年仕梁,晚年羁旅北国,创作上多所寄寓。在这首闺怨诗里,亦在颇大程度上包含有他寄人篱下、衷情谁诉的深沉苦闷。诗中“御史府中何处宿? 洛阳城头那得栖”的感叹,与他“回头望乡泪落,不知何处天边”(《怨歌行》)的哭诉一样,通过这些远嫁他乡异国之女的不幸遭遇,抒吐自己深埋内心的亡国之痛和浓重乡情,反映对故国和家乡强烈的爱情,这类诗篇千百年来,对广大炎黄子孙,特别是异乡游子,一直具有强烈的、拨人心弦的艺术魅力。 庾信一生,热衷于追求艺术形式的精美,讲究辞句的整齐偶对和音节的谐和优美。本诗前三联都是对仗,就声律言,只是一、二联未粘,形式上已大体达到律诗的标准,具有唐代七律的雏形。庾信七言诗,往往一韵到底,本诗就是运用转意不转韵的写法:“古诗及歌行换韵者,必须韵意不双转。自《三百篇》以至庾、鲍七言,皆不待钩锁,自然蝉连不绝。”(王船山《姜斋诗话》)不为虚美之言。 乌夜啼这是一首闺怨词,通过描写残春时节思妇幽独无聊的一天生活,写其苦闷的心理情绪。“菱鉴玉篦秋月,蕙炉银叶朝云”,词的开篇两句写闺房环境。“菱鉴玉篦”是梳妆用具和头饰。“秋月”喻镜。“蕙炉银叶”是香炉。宋欧阳修诗云:“莲烛烧残愁梦断,蕙炉熏歇觉衣单。”苏轼诗云:“银叶烧香见客邀。”“朝云”描绘香炉上袅袅飘拂的青烟。这两句写景富丽华赡,但气氛却显得清冷迷离。“宿酲人困屏山梦”,写思妇晨睡。“宿酲”言酒醉经夜未消。“屏山”,床头屏风。这句虽然是写思妇沉睡之状,但已将她的伤春恨别之情暗示出来。她因暮春而感伤青春不再,红颜渐衰,加以独处幽室,难耐凄凉,于是借酒排遣愁情,以至沉醉,“浓睡不消残酒”,疲乏至极,困于梦乡迟迟未醒。“烟树小江村”一句,看似承“屏山”而来,写屏风上的水墨山水画,暗中却是承“梦”之笔,描写思妇梦魂所到之处,是那烟水迷离的江边小村。这一句写得极妙,使人想起温庭筠《菩萨蛮》“水精帘里颇黎枕,暖香惹梦鸳鸯锦。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的意境。 下片写思妇起床后的活动。“翠甲未消兰恨,粉香不断梅魂。”此二句由开篇二句而来。“翠甲”,草木萌芽时的绿色外皮,此指兰花萌芽时的绿叶皮,这是由“蕙炉”而产生的联想。“兰恨”乃思妇之恨,以炉烟的断断续续,喻缕缕似断而续的情思。“粉香”犹梅香。这是由首句梳妆连类而及,暗写思妇梳妆时产生的幽情。过片二句以思妇起床后的举止行动来刻画其心理,她从梦中醒来,望着将尽未尽的炉烟出神;懒懒地走近妆台,无精打采地重理残妆。她之所以如痴如迷,是因为心中缠绕着绵绵不绝的情思。“兰香”、“梅魂”亦物亦人,借香草幽花以写美人情思。“离愁分付残春雨,花外泣黄昏”二句,将室外浙浙沥沥的春雨与室内情思绵绵的思妇沟通起来。花外春雨如泣,仿佛是在哀叹春残花尽,室内思妇难禁凄凉,引春雨为知音,将愁付雨,倩其代己哭泣。此二句之妙,在于作者空外传音,抹去人与物的隔膜,在二者之间建立起情感的桥梁,使无情之物染上多情的灵性,更增添了本词凄迷清冷的色彩。“黄昏”二字既贴合全词感伤情绪,又以暗线飞渡,以较大的时间跳跃,省略了思妇一天活动的详细描写,而她那神思恍惚、百无聊赖的举止神态都见于言外了。 闺情词在唐、五代和两宋是极为常见的,其中杰作难以尽举,但在金源词坛上却不多见。金词多写时代的、人生的感叹、家国之情和田园之乐。本词所写的闺怨,无论从内容和形式看,都不逊于正宗婉约词,在金源词坛明显的时代色彩中,更显出其幽峭的个性特色。 乌夜啼这是一首描写恋人离别相思的幽怨之词。其上半阕写男子相思的情态,下半阕写女子相思的情态。 上半阕词一开始两句就抒写了男子和情人虽然离别,但依然恋恋不舍的情感。他和恋人离别后,他的心,他的魂却依然留在了恋人身边。他心中对离别充满了怨恨,这种离恨之情萦绕在他和恋人分别之处的杨柳技头,无时无刻不牵动着他的心弦。思念,眷恋,使他已到了失魂落魄的地步。每当他进入梦乡,他只觉得魂魄悠悠又同恋人在梨花下相聚。可是梦醒之后他就更觉怅惘愁闷。每当清醒的时刻他总是怀念那章台月下和恋人欢会的情景。“青衫记得章台月”。这里“青衫”乃用白居易《琵琶行》青衫泪多之典,“章台”则暗用了唐传奇《章台柳》的故事,暗示了这男子钟情的不过是一个青楼歌妓,甚或歌妓被权势之人所夺,因此他才无可奈何与情人离别,心中充满了怨恨。下一句“归路玉鞭斜”,则活画出这男子情场失意丢魂失魄的神态。他怏怏不乐,郁闷寡欢,信马由缰,无心无绪的形象全由“归路玉鞭斜”这五个字体现了出来。 下半阕转而写女子和情人离别后的情态。情人离去后,女子第一种神态便是“翠镜啼痕印袖”,她日夜悲伤,以泪洗面,她哪里还有心思梳妆打扮,整日仍是衣袖上泪痕斑斑。哭既表现了她对情人的思念,又表现了她对自身命运的哀伤,同时也表现了对那种强使她和情人分离的势力的不满和控诉。情人离去了,但是情人在红墙上的题字却永在。女子第二种情态便是睹物思人,由爱人而爱字,由题字仿佛又见到了情人的面影,听到了情人的话语,所以她把对情人的爱,都移到了那情人的醉墨题词上。她用细纱将那醉墨小心翼翼地笼照起来,她抚摸那醉墨的一字一画,仿佛在抚摸着情人的面容身躯一样。但是醉墨毕竟不是情人,她不由得无限感概:“相逢不尽平生事”,知己相逢,两情相投,却不能够欢尽平生,白头偕老,这都怨谁呢? 女子第三种神态就是她把无穷的幽怨,无尽的思念,都揉进了那如泣如诉的琵琶声中。 这首词一共八句,却活画出一对恋人离别的悲苦思念之情。由于句句皆做到了叙事与抒情相结合,就使全词情溢纸外,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在语言的选炼上,工整艳丽是其鲜明的特色。象“离恨远萦杨柳”与“梦魂长绕梨花”,“翠镜啼痕印袖”,与“红墙醉墨笼纱”皆属对仗工整之句,而色彩又十分鲜明。此外情意含蓄耐人咀嚼也是其特色之一。如“归路玉鞭斜”和“春思入琵琶”之句皆给人留下了无限想象的余地。 乌夜啼这是一首怨春词。 上片首句就来个一扫光。“都无一点残红”,连一点点落花都没有了。先写结果,后揭示原因:昨夜里一场大风,把残留枝头的枯萎花瓣、花片也都统统一古脑儿地吹得无影无踪。先把晚春已无春的踪迹,更无春的繁华写出,这“都无一点残红”的画面太刺激人了。它使我们读者也怨春风太无情。足见这样写艺术感染力多么强,人们不禁要问:为什么东君早早归去,步履匆匆?说是问,实是怨,怨春归去得早,匆匆忙忙,一点也不为人间考虑。 下片连用三个三字短句,合起来具体生动地描绘了“都无一点残红”的残春惨景。桃花本是红的,作者说是因喝醉了酒,脸上生红晕; “梨花一枝春带雨”,花瓣上沾有露水珠的梨花是水灵灵美丽无比,作者却说是流的泪。这里的具体描写,都用了拟人的写法,所以生动、活泼。然而这一切都成了空的,化为乌有了。真可惜又一年的春天就断送在绿阴中了! “绿肥红瘦”(李清照 《如梦令》) 是春去夏来,自然界的正常景象,何以作者竟至于用“断送”犹如葬送字眼连绿阴也怨进去了呢?怨春是惜春,惜春因爱春。春春相连,热爱春天是因为热爱生活,珍惜青年时代。怨春匆匆的人,往往也是为青春年华虚度而焦急的人。 乌夜啼年代:唐代诗人 作者:李白 ←上一篇:陌上桑 下一篇:梁甫吟 → 诗词简介: 思妇思夫,是古诗中常见主题。此诗“蕴含深远”,又表现在哪里呢?一是“乌夜啼”的含意。在古代,乌是吉祥报喜鸟。神话中说,日中有三足乌,先秦汉三国多次记载乌报祥瑞(见《艺文类聚》卷九十九),刘义庆惧祸,闻乌夜啼得喜,也说明了这一点,故杜甫说:“儿童信莫打慈鸦。”(《题桃树》)足见对乌的喜爱深深地积蕴在古人的心理中。乌夜啼蕴含之“深”,就深在这种传统观念和心理在秦川女的心渊激起波澜;而“远”,又因这思夫深情形成强大张力,直达“远人”。二是织锦回文诗的蕴含。秦川女面对乌的“哑哑啼”,报以“隔窗语”,“语”的什么,一言难尽,全织在回文诗中了。而此回文诗是内容丰富,蕴含深远,“才情之妙,超今迈古”(武则天评)的。
乌夜啼 题解 黄云城边乌欲栖,归飞哑哑枝上啼②。 机中织锦秦川女,碧纱如烟隔窗语③。 停梭怅然忆远人,独宿孤房泪如雨。 注释 ①乌夜啼:乐府旧题,内容多写男女离别相思之苦。 ②黄云:暮云。 ③机中织锦:即锦字书。指《晋书·列女传》所记窦滔妻苏氏因窦滔有罪迁徙流沙后,苏氏很思念他,就织了一幅有回文旋图诗的锦帕寄给寄滔,共840字,读法宛转回环,写得很凄惋。后以用指妻寄给夫的书信。 赏读 首句描绘了一幅秋林晚鸦图,既是描写环境,也是渲染气氛,并在自然景色中暗含着愁绪。夕阳西下的时候,成群的乌鸦在枝头盘旋,啼叫着回巢栖息。乌鸦都要回窝了,而远在天涯的征夫,什么时候才能回家来呢?非常自然地把思妇的愁烦融入景中。接下两句点明了人物的环境、身份和身世,以及人物的心绪,秦川女在暮色迷茫中,孤独寂寞地在烟雾般的碧纱窗内,凄苦难耐,悲愁郁结。因而准备给丈夫去信,但愁绪仍无法排解,所以“停梭怅然忆远人,独宿孤房泪如雨”。这位深闺中的女子,一心系在远方的丈夫身上,因离别思念而无心织锦,凄苦惆怅地怀念着丈夫,孤独的思绪萦绕于心,泪如雨下。那么千万征夫离妇相思之苦的原因是什么呢?诗人虽未明说,但读者自然体会得到,体会到了,诗人也就达到了他的预期效果了。 这首诗虽短短的六句,但景情交融,结尾点题,包含有许多意内而言外之音。沈德潜评这首诗说:“蕴含深远,不须语言之题。”(《唐诗别裁》) 乌夜啼〔1〕《乌夜啼》本是唐教坊曲,五代时名为《相见欢》,李煜将其改名为《乌夜啼》。这里选两首,都是囚居汴京时所作。李煜(公元937~978),字重光,号仲隐,初名从嘉,李璟第六子,建隆二年继南唐国主位,更名煜。在位十五年。在位时曾向宋纳贡称臣,公元975年宋攻灭南唐,被俘入汴京,封违命侯,软禁,两年后被宋太祖赐药毒死。史称南唐后主。理政无能,风流误国,却多才多艺,工书善画,精通音律,其词上承残唐五代,下启两宋,是南唐词派成就最突出的词人。前期创作多写宫廷生活和宴游逸乐,后期是亡国俘虏,多写对往昔生活的追忆,抒发亡国的痛苦。王国维据其后期创作说:词的发展到李后主“境界始大,感慨始深”。 〔2〕胭脂泪:女子搽胭脂,泪经脸颊流下,带着胭脂红色。相留醉:一本作“留人醉”,意为临别时见女方流泪因不忍离别而一醉。几时重:何时重逢。 这首词借伤春写亡国之思:春天短暂,林花落红,匆匆凋谢,是经不住风雨摧残的,寓比拟象征之意,自悲身世。下片追怀往事,昔日温馨不会重来,“水长东”,喻愁苦不断,怨恨无穷。全词取譬恰当,蕴寓深远,词语清新自然,而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形象鲜明而情调哀愁。词的意境超出作者自身亡国经历的范围,表现了在人生道路陷入厄运而有无限恨事者的共同体验,有其普遍意义。 乌夜啼这首词写的不过是伤别伤春的传统题材,但表现手法却颇有独到之处。上、下二片,分别写两地相思。上片写行者对伊人的怀念。“离恨”本是一种看不见的抽象情感,但说它“远萦杨柳”,便将其形象化和具体化了。“远”,坐实“离恨”的深沉;“萦”,状出“离恨”的缠绵。“杨柳”是离别情绪的一种超稳定的象征意象,用在此处,使读者仿佛看到一位含情脉脉的女郎在长亭与作者折柳话别的场面。于是词人尽管远隔关山,但心目中那一缕青青杨柳怎么也抹不掉。白天思绪牵萦,晚上结想成梦。“梨花”,在句法上是为了与“杨柳”对仗,寓意上则借代思念的秋水伊人。白居易写杨玉环的娇艳,说她“一枝梨花春带雨”(《长恨歌》),着意于她肌肤的白嫩和风神的婀娜,此词“梨花”,应与白诗意同。“青衫记得章台月”,仍是象征借代手法。“青衫”代指落拓江湖的行人,亦即作者自己。白居易贬谪江州,送客浔阳江头,逢琵琶女,听她一曲,伤心得涕泪纵横,作《琵琶行》,有“江州司马青衫湿”之句。从“章台月”看,此女郎为青楼妓女无疑,那么她与词人的关系,跟白居易与琵琶女的关系亦有某些近似处,所以这“青衫”一语,非但有借代的作用,还进一层地表现了词人与伊人的非同寻常的知音关系,这正是伊人值得作者永久怀念的情感基因。“章台”路,本是长安最繁华的一条街,后多代指秦楼楚馆所在。“章台月”,亦用“月”代指“伊人”,月容花貌是常见的对美人的形容。“归路玉鞭斜”是回忆每次去章台见了伊人后离别归家的路上,消魂失魄、惘然若失的垂头丧气情状。“玉鞭斜”十分形象,“章台”不可久居,必须归去,又不忍归去,骑在马上,玉鞭斜坠,不肯扬起来鞭马前行。人的形态、神态和心理状态,都透过这三个字表现了出来。 下片,写伊人对行者的怀思。“翠镜啼痕印袖”,写伊人对镜垂泪,伤心啼哭,翠袖上,新泪痕间旧泪痕,可见思念的凄楚和情怀的真挚。“红墙醉墨笼纱”本来是一个静止的画面:粉红墙上,有潇洒的醉笔草写的诗句,上面细致地笼上了碧纱,将题字保护了起来。由这个情景读者可以想象一个如花女子,面挂泪滴,正小心翼翼地手持碧纱笼盖粉墙题字的细节。这样,伊人对行者的尊重、钟爱、感怀、思恋,种种细枝末节便如绘如见,真是少少许胜多多许的神来之笔。“相逢不尽平生事”,是写伊人的心理活动,可作两层理解:一是说她心中念叨,如果与他相逢,说不尽平生对他的思念,真有许许多多的经历和人生的感受要告诉他。言外意即自从他去后,就从未与别人交谈,将话积存起来待相逢再说,又担心说不尽。二是说即使相逢了,这辈子还没个完,又有离别的时候呵!这第二层意思是最沉痛的,也十分符合一个封建社会烟花女子的身份与内心痛苦的真实情况。她清楚地知道今生今世自己的痛苦和思念是无尽头的!于是,最后只得取下琵琶,幽怨地弹奏一曲,将自己的满腹“春思”诉之于琵琶琴弦了!此一结,余韵悠长。 这首词写得朦胧含蓄,隐秀深婉,深得词家三昧。它的特点,在于淡化了所有社会背景和人物身份背景,时空关系也跳跃变幻,没有明显的交代或暗示,时而抽象抒情,时而悬空点化,借代象征,不即不离,创造出迷离惝恍的艺术境界,给人一种模糊扑朔的艺术魅力的感染。 《乌夜啼》乌夜啼
促柱繁弦非子夜,歌声舞态异前溪。 御史府中何处宿?洛阳城头哪得栖? 弹琴蜀郡卓家女,织锦秦川窦氏妻。 讵不自惊长泪落,到头啼乌恒夜啼。 《乌夜啼》,南朝宋乐府《西曲歌》的一种曲调,属《清商曲》。据《乐府诗集》四十七卷所载,运用这一曲调进行创作的诗歌,庾信之前有宋无名氏八首、梁简文帝一首、刘孝绰一首,庾信之后就更多了,著名的作者有杨巨源、李白、聂夷中、白居易、王建、张祜等。庾信作《乌夜啼》共为二首。此篇是用乐府旧题写的闺情诗。由“乌夜啼”的歌曲而引出乌鸦夜啼的故事,又由乌夜夜啼引出女子听到乌鸦夜啼之声而愁离恨别,落泪惊心。 “促柱繁弦非子夜,歌声舞态异前溪。”柱,琴瑟张弦之枕木。每弦有一枕木,可以自由移动,用来调整琴弦的长短和发音的高低。促,即距离短促。柱促则弦短,弦上发音必然高而且急。繁弦,指琴瑟上众多的弦。子夜,即《子夜歌》,晋曲名,属《吴声歌曲》。南朝梁陈时人顾野王《笺赋》有“调宫商于促柱,转妙音于繁弦”之句。前溪,晋舞曲名,属《吴声曲》。郗昂《乐府题辞》说: “《前溪》,舞曲也。”这两句是说,用促柱繁弦所奏的乐曲, 短促、 凄厉、繁密,听起来不同于《子夜歌》,而在这乐曲伴奏下所歌所舞的声腔和姿态,也迥然有异于《前溪》之歌与舞。这就在对比中暗示和强调了《乌夜啼》作为舞曲歌辞的特点,从而引出了以下乌鸦夜啼的故事。 “御史府中何处宿?洛阳城头哪得栖?”上句用《汉书·朱博传》的典故:汉哀帝时, “御史府吏舍百余区,井水皆竭。又其府中列柏树,常有野乌数千栖宿其上,晨去暮来,号曰朝夕乌。乌去不来者数月,长老异之。”下句用《续汉书·五行志》的典故: “桓帝之初,京都童谣曰: ‘城上乌,尾毕逋。……’”这是揭露踞要位的贪官污吏,说他们的尾巴都缺了。因为东汉桓帝时的都城在洛阳,所以说“洛阳城头”。这两句是说,乌鸦曾经在西汉御史府住宿,又在东汉的国都洛阳城上栖止,但他们忽而来忽而去,究竟住在哪个地方呢?那洛阳城上怕也不是他们能够长久栖止的吧?两句用乌鸦的典故,问乌鸦之事,暗示所奏的乐曲乃是《乌夜啼》。 “弹琴蜀郡卓家女,织锦秦川窦氏妻。”前句用司马相如、卓文君典故: 《史记·司马相如传》载, “卓王孙有女文君新寡,好音,故相如……以琴心挑之,心悦而好之,恐不得当也。既罢,相如乃使人重赐文君侍者通殷勤。文君夜亡奔相如。”《西京杂记》载: “司马相如将聘茂陵人女为妾,卓文君作《白头吟》以自绝,相如乃止。”卓文君是汉代蜀郡临邛富翁卓王孙之女,所以诗中说“蜀郡卓家女”。后句用前秦苻坚时窦滔、苏蕙典故:《织锦回文诗序》说到秦州刺史窦滔有妻苏蕙,字若兰。窦滔徙居沙漠,临别苏蕙, 誓不另娶; 然后又违誓更娶。苏蕙得知,便写了一首回文诗,织在锦缎上,寄给窦滔。秦川,即今陕西一带,古称秦川,这里指秦州。 “讵不自惊长泪落,到头啼乌恒夜啼。”讵不,岂不, 怎么能不,表示反问。此二句紧接前二句的意思,提出问题,引人警醒,就是说:象弹琴于蜀郡的卓文君、织锦于秦川的苏蕙,都曾一度被丈夫遗弃的妇女,听到乌鸦夜啼的声音,怎么能不长久地暗自心惊,泪流满面呢?然而乌鸦毕竟是无知而不解人之情的。它可以根据天象、气候或其他自然条件的变异而飞来飞去(如《汉书·朱博传》所载),也可能因为叫声不好听或颜色不好看而被人们看作不详之物,人们甚至还用它的形象来比喻贪官(如《续汉书·五行志》所载);但是,不论人世间发生什么不幸的事,不论不幸的人们怎样触物伤情,闻声落泪,也不论卓文君和苏蕙这样长夜独宿的思妇听了它的夜啼之声怎样惊心动魄,到头来它还是恒夜长啼,年年岁岁,世世代代,莫不如此! 作者以乐府旧题名篇,从《乌夜啼》的“歌声舞态”和曲调特点写起,写出乌鸦的故事。人们对乌鸦的印象并不好,其声其调、其形其色及其活动情况,似乎都不被人们所喜欢;不幸者闻其夜啼之声,魂悸魄动而心惊,它还是恒夜长啼,并不改变什么。诗歌朦胧地写出人世间的某种缺憾,可以是闺情,闺怨,也可以是其他不幸,如生离死别者,本多愁苦怅惘之情,夜间不能成眠时,听到乌鸦的悲鸣、惨叫,就更不堪其怅惘之深、愁苦之剧了。内容上无甚新意,但在诗歌形式的发展上很值得我们注意。刘熙载在《艺概·诗概》中说: “庾子山《燕歌行》开唐初七古, 《乌夜啼》开唐七律。”就是说,本诗开唐代七言律诗之先河,为唐代七律的形成开辟了道路,这个意义是重大的。 乌夜啼 乌夜啼赵令畤 春思 楼上萦帘弱絮,墙头碍月低花。年年春事关心事,肠断欲栖鸦。 舞镜鸾衾翠减,啼珠凤蜡红斜。重门不锁相思梦,随意绕天涯。 词借思妇怀人寄托政治上的苦闷,言婉意深。首二句对起,从外景写入,活画出暮春月夜、高墙深院的时地与怀远主人之情态,堪称妙笔。春来春去,见栖鸦而想离人,使人柔肠寸断,由外景而入内心。下片变换笔法,由内景写情向外延伸。“鸾衾”二句,景中见人。“重门”二句,以幻想突破时空界限,以求得精神解脱。 ☚ 好事近 陌上郎 ☛ 乌夜啼(一) 乐府西曲歌名。相传为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作。刘义庆因事触怒文帝,被征还宅,义庆大惧。其侍妾夜闻乌啼声,以为吉兆,扣斋阁曰:“明日应赦。”因制引曲。今所传歌辞非义庆本旨。南朝梁简文帝、北周庾信、唐李白等,皆有拟作。见宋郭茂倩《乐府诗集·清商曲辞·吴声歌曲》。 《乌夜啼》wu ye tiCrows Crying at Night→萧纲 (Xiao Gang)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