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观指导与客观实际相结合
(1)主观指导与客观实际相结合的基本前提。关于从何者出发的问题,革命导师早有明确的论述。恩格斯说:“原则并不是研究的出发点,而是它的最终结果。”毛泽东同志在总结中国革命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更明确地指出:“应当从实际出发,不是从定义出发。……我们是马克思主义者,马克思主义叫我们看问题不要从抽象的定义出发,而要从客观存在着的事实出发,从分析这些事实中找出方针、政策、办法来。”而一切从实际出发,要特别注意“一切”二字。这个“一切”就工作范围来说,它包括领导者所负责的各项工作及其各个方面; 就工作过程来说,它包括领导工作的各个环节、各个阶段领导工作的全过程。如果忽略了某个方面、某个环节、某个阶段,那就去掉了“一切”,势必要犯主观主义错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就必须切实做到真正尊重客观实际,认真在发展变化中把握实际,全面认识客观实际。
❶真正尊重客观实际。就是要自觉地承认工作环境、工作条件是客观实际。任何领导者都不可能超越客观实际条件进行工作,只能在前人为我们留下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条件基础上开展工作。因此,各级领导者既不能不顾客观条件盲目蛮干,也不能消极等待,无所作为。要在客观条件允许的范围内,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开展工作,推动各项事业发展。
❷真正尊重客观实际,还要在发展变化中把握客观实际。宇宙间一切事物由于其内在矛盾和外在条件的作用和影响,都在不断发展变化,凝固不变的事物是没有的。工作环境、工作性质和工作对象虽然也都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也都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因此,领导者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就必须在发展变化中去把握客观实际。为此:一要准确,及时掌握实际情况的发展变化,及时根据变化了的实际,相应地调整已定的工作方针和政策。二要正确对待过去的经验,并及时总结新经验。过去的经验是从群众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对于现在的工作是有借鉴意义的,但客观情况不断变化,如果把过去的经验绝对化,就要犯经验主义的错误。因此,每个领导者都要刻苦学习新知识,不断总结新经验,掌握新的工作规律,这样方能提高领导工作的适应能力,有效发挥领导作用。三要有远见卓识。由于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领导者不但要熟知过去和现在,更要严格按照事物的发展规律推测事物的发展趋向,做出科学的预见,以便根据这种科学预见,制定新的方针、政策。否则,就会在变化了的实际情况面前,因循守旧,无所作为,而犯保守主义错误。
❸真正尊重客观实际,还要从事物的普遍联系中全面地认识事物。宇宙间一切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之中。各级领导者所面临的实际工作也是如此。例如:农、工、商、交等各项事业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农业和工业不发展,商业就没有货源,交通事业也很难发展; 反之,商业和交通跟不上农业和工业的发展,农业和工业产品就运不出去,找不到销售市场,从而影响甚至阻碍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因此,每个领导者,要想全面认识自己的工作实际,胜任自己的领导工作,不但要详细研究本单位内部的各个环节的联系,还要研究本单位和其它单位的外部联系,摆正内外、上下、左右各种关系,正确处理各种复杂矛盾。怎样才能全面地认识客观实际,正确处理好复杂矛盾呢? 第一,坚持两点论,用对立统一观点去全面认识客观事物,既要看到事物的正面,又要看到事物的反面。第二,要坚持系统论和重点论的观点。要全面把握事物普遍联系,并在此基础上坚持重点论,从事物的多样性,多层次联系中揭示出最本质的联系。第三,要知己知彼。我们从事各项实际工作既要熟知彼,即客观实际和工作环境,又要详知己,即自身实力和工作条件,这样才能做出符合客观实际的科学决策,实行正确领导,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主观指导与客观实际相结合的基本要求。在实际工作中,主观与客观相结合的基本要求概括为以下几方面:
❶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深刻认识一切理论、路线、方针、政策、计划等都不过是客观世界及其规律性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我们制定的方针、政策、计划等只有正确反映了客观实际及其规律,才能有效地指导实践,指导我们的工作获得预想的结果。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由于它总结了历史的经验,教训,正确反映了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及广大人民群众的意愿,所以它适合国情,顺乎民心,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❷要坚持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这是因为客观实际和社会实践不但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而且是具体的历史的。这就是求我们的认识、理论、方针、政策、办法等等也应当随之而发展变化,跟上客观实际和社会实践的发展。我们要用辩证唯物的发展的观点来看待理论,认识对客观实际的反映,正确理解和具体应用马列主义的原理,正确贯彻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随着客观实际的发展,不断地深入实际、深入群众、调查研究、体察民情、总结实践经验。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才能有所前进,不断获得新的成就。
❸要坚持把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同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一般原则与本地区本单位的具体情况和特点结合起来,既要坚持全局的统一性,又要看到局部发展的多样性,使统一性和多样性结合起来。这是我们指导民主革命的基本原则和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任何地区和单位,都要以本地区、本单位实际情况和具体特点出发,找出做好本地区、本单位工作的具体办法和措施,切实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把工作做好。切忌置本地区、本单位实际情况于不顾,搞“一刀切”。
(3)主观指导与客观实际相结合的思想障碍。主观指导与客观实际相结合的思想障碍主要是主观主义。它是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在实际工作中的反映,具体表现为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在思想认识上主观、片面地看问题,不能做到主观和客观的统一; 在政治上忽左忽右,摇摆不定;在工作指导上瞎指挥,时而盲目乱干,大贪求快,时而无所作为,裹足不前。
这种主观主义,在历史上给我们党的事业造成很大的危害。从陈独秀的左倾投降主义,王明的先“左”后“右”的机会主义一直到建国后五七年的反右以及大跃进和最后“文化大革命”的发生,其思想方法无一不是主观主义。
十一届三中全会彻底制止了过去的“左”的主观主义错误,但是在某些地区和部门,新的主观主义又有所抬头。尽管党中央三令五申强调一切以实际出发,反对凭想当然办事情、切忌一刀切。有些领导不从实际出发,在四化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中盲目投资、引进、扩建,造成了新的比例失调,使主观指导又脱离了客观实际,给四化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造成不应有的经济损失。毛泽东曾说:“唯心论和机械唯物论、机会主义和冒险主义,都是以主观和客观相分裂,以认识和实践相脱离为特征的”。上述这种只从主观愿望出发,不顾客观现实可能性,不顾各方面条件,是主观主义在建设现代化社会主义新形势下的表现。
主观主义,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现主观与客观相结合的主要思想障碍,只有彻底清除这一思想障碍,实现主观与客观相结合才有可靠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