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主客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主客zhǔ kè主人与宾客。杜甫《遣怀》:舟车半天下,主客多欢娱。 主客 主客官署名。属礼部。北宋前期设判主客事一人,无职掌。元丰改制后,始以郎中、员外郎主事,掌接待各少数族及各国朝贡使者,负责迎送、宴设、赐予等事宜。 ☚ 祠部 膳部 ☛ 主客官署名。唐代尚书省二十四司之一,属礼部。掌少数民族朝见供给之事。 ![]() ![]() ![]() ![]() ![]() ![]() ![]() 主客官名。战国时,齐曾设诸位主客,主管对外接待。秦及汉初称典客,为九卿之一。武帝时称大鸿胪。成帝尚书置客曹。东汉光武帝分为南北主客二曹,晋又分左右南北四主客。南朝仅有主客。隋唐以后,礼部均设有主客司,置主客郎中及员外郎。参阅《文献通考·职官考门》。 虽鞭之长,不及马腹。/鸟则择木, 木岂能择鸟?/死马当作活马医。/当局称迷, 旁观必审。/不善操舟,而恶河之曲。/闭门造车,出门合辙。/死狗扶不上墙。/早晨栽下树,到晚要乘凉。/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老龟煮不烂,移祸于枯桑。/世间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石灰布袋,到处留迹。 ☚ 驴头不对马嘴。 虽鞭之长,不及马腹。 ☛ 主客zhǔ kè旧时商贩谓买主。《切口·商人共众》:“主客: 顾客也。俗谓买主。” 主客 主客主笔与客笔、主意与客意在写作表达效果方面的对立统一规律。主笔、客笔、主意、客意,是作者对写作对象所持的不同态度。不同的态度决定不同的立场,不同的角度,不同的着笔用墨。一般情况下主笔不同于客笔,主意不同于客意,但所谓“言在此而意在彼”,即“客笔主意,主笔客意” (刘熙载《艺概·文概》),客笔可以起到主笔的作用,主意可以用客笔表现,主笔可以起到客笔的作用,客意可以用主笔表现,主客关系既对立又统一。李涂《文章精义》:“文字请客对主极难。”他举的例子是苏轼的《放鹤亭记》,认为此文“以酒对鹤”,“鹤是主,酒是客”,作到了“请客对主,分外精神”,写作中运用主笔客笔的对立统一规律,关键在于请客对主,以客笔、客意突出主笔、主意。 ☚ 主从 先后 ☛ 主客zhǔ kè〖名词〗 某种身份的人 某种身份的人家(行~;东~;庄~) 人 另见:身份 地位 主人 ☚ 某种身份的人 使者 ☛ 主次 主次轻重 主客 ☚ 主次 主次颠倒 ☛ 主客官署名。二十四司之一,唐、宋为礼部所辖之第四司,明、清则列为第三司。汉成帝初置尚书郎有主客郎,“主外国夷狄事”。北齐设主客曹。隋改为司蕃,隶礼部。唐复改为主客,其郎中、员外郎“掌二王后及诸蕃朝聘之事”。宋代因之。明、清改称主客清吏司,仍掌接待外宾等事。 主客❶指运气中的主气和客气。《素问·至真要大论》:“必安其主客,适其寒温。” 主客❶先至脉为主脉,后至脉为客脉。 主客中国古代军事术语的一对范畴。指作战的我方和敌方。 主客zhǔkè❶运气中的主气和客气。《素问·至真要大论》: “必安其主客, 适其寒温。” 主客zhǔ kè官名。战国时齐国曾设诸侯主客,掌对外接待宾客。汉成帝时尚书有客曹,掌接待外国使臣。东汉光武帝改为南主客曹、北主客曹。魏有南主客曹。晋分为南北左右四主客曹,或单主客曹。宋齐梁陈称主客曹。北魏吏部管南主客曹,祠部管左主客曹。北齐改左主客为主爵,南主客为主客。隋初为主客侍郎,炀帝改称主客郎,不久又改称司籍郎。唐代在礼部设主客司,置郎中、员外郎各一人,掌二王后代子孙及诸藩朝见等事。后多沿置,至清末废。见《通典·职官五·礼部尚书·主客郎中》、《文献通考·职官六·礼部尚书》、《新唐书·百官一·礼部》。 主客官名。战国时齐国曾设诸侯主客,负责对外接待。汉武帝时,尚书有客曹,接待外国使者。东汉光武帝改为南主客、北主客二曹。魏晋以后沿置。隋唐置主客司。 主客官名。战国时齐国设置,掌管外交。《史记·滑稽列传》记“齐王罢长夜之饮,以髡为诸侯主客。”主就是典的意思,为秦汉典客一职的起源。后世以主客为名的官署,在东汉有南主客曹、北主客曹,唐宋至明清礼部所属有主客司。参见“典客”。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