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为诗一辩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为诗一辩

为诗一辩

〔英〕 锡德尼 (1554—1586) 著。又译作 《诗辩》、《为诗辨护》。成书于1580—1583年之间,1595年出版。原为驳斥英国斯蒂芬。格森《骗人的学堂》而作,意在捍卫人文主义的文艺思想,主张提倡诗教,把人民引向善行; 强调诗应有崇高的目的和道德作用; 认为诗人比道德家和历史学家都要完美,比起哲学家的专务“说理”也有自己的优长之处。艺术是一种创造性的模仿,是把现实加以理想化的模仿。通过形象创造自然之外的另一自然,形象是虚构和想象的结果。著者显然吸取了柏拉图的诗教观念和贺拉斯的“寓教于乐”的思想,在论辩中申明人文主义的美学思想。该书有过分强调仿古或恪守古典主义理论的不足之处,有钱学熙的译文,见《文艺理论译丛》,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第3期。

☚ 笔记   《神曲》的辩护 ☛

为诗一辩

文艺复兴时代一篇代表人文主义思想而内容相当广泛的文论。作者锡德尼Philip Sidney (1554—1586)是英国诗人,文艺批评家。出身小贵族,当过宫廷、外交和军事的官吏,被称为多方面有所发展的人文主义者。他研究古代希腊、罗马和当代意大利的文学批评著作,对于编剧者、演员斯梯芬·葛森写小册子来诬蔑诗是制造罪恶的学校深表不满,特写《为诗一辩》予以痛斥。这篇文论较全面地阐述了他的艺术伦理思想:(一)认为诗、道德与“应当”存在一致性。因为揭示人的心灵、行为及其相互关系应当如何,是伦理道德的任务之一,诗人“告诉你的不是什么存在着,什么不存在,而是什么应当或不应当存在。”色诺芬所虚构的居鲁士,比起真实的查斯丁的居鲁士,更有教育意义。(二)认为扬善惩恶是诗的目的。赞美德行,惩罚罪恶不当属于历史,而当属于诗,诗才总是用德行的全部光彩来打扮它。诗是一种摹仿艺术,是一种说着话的画图,目的在于教育和怡情悦性,“而且怡情是为了鼓舞人们去实践那个他们本来会逃避的善行,而教育则是为了使人们了解那个感动他们、使他们向往的善行;这种善行是任何博学所向往的最高贵的目的”,“那种带有怡悦性情的教育意义的美德、罪恶或其他等等的深刻形象的虚构,这确是认识诗人的真正的标点”。一切人间学问的目的之目的就是德行,最能启发德行的技能高居于其他技能之上,而诗人最享有这方面的权利,诗人是学术界的仲裁者。在关于人的学问上,诗人是君王,诗“以诱导心灵离开邪恶、达到德行为目的”,诗“在传授德行方面是最通俗的,在吸引人向往德行方面是无与伦比的,确是最卓越的工作中的最卓越的工人。”(三)认为感人行善是诗的力量。哲学家、道德学家也向人们昭示善,但是,关键在于人们是否能躬身践履,这才是真的工作,真的功夫。没有什么能够像诗那样阐明德行和感动人去向往它,诗胜过历史,“不但在提供知识方面而且在促使心灵向往值得称为善良,值得认为善良的东西方面;这种促使人去行善,感动人去行善,实在,就使桂冠戴在诗人头上”(以上引文均见伍蠡甫等编《西方文论选》上卷,第227—246页,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年版),总之, 《为诗一辩》高扬“为道德而艺术”的艺术伦理观,表现出追求现实功利的道德思想。

为诗一辩

文论。锡德尼作。1580年发表。针对英国讽刺作家戈逊攻击诗是罪恶的学堂的观点,作者写了这篇文论予以驳斥。认为诗代表着人类最早的文明,诗人可以凭想象和虚构创造更好的“另一自然”,诗人是道德家和历史家之间的仲裁者,诗“是能言的图画,更有效地教育人”。他提出的“诗中有画”的观点,预示了后来对形象思维和想象等问题的研究。这是文艺复兴时代一篇代表人文主义思想的文论。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2: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