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三师以肆春秋晚期伍员为吴师谋划的疲楚之计。楚昭王四年(前512),吴王阖庐向伍员问及伐楚的战略战术,伍员说:“若为三师以肄焉,一师至,彼必皆出。彼出则归,彼归则出,楚必道敝。亟肄以罢(疲)之,多方以误之,既罢而后以三军继之,必大克之。”(《左传》昭公三十年)“肄”读为“肆”,即《左传》文公十二年“若使轻者肆焉”之“肆”。杜预注:“肆,暂往而退也。”秦人曾派遣轻而无刚的将领采取“暂往而退”的战术,使得晋人夜不卸甲,防不胜防。楚昭王五年,吴人始用伍员之谋袭楚,先以一师伐夷,侵潜、六。楚救潜地,吴师退还。楚迁潜于南冈而归。另一支吴师又来围弦。楚师救弦,吴人又立即还师。楚人疲于奔命。春秋时期,各国在边境很少设防,边地有警,往往是由军事重地甚至由国都临时调兵赴救。伍员的“为三师而肆焉”的打法,就是针对这一特点而提出来的。实际上,自楚共王七年(前584)以来,吴人就采用了近似“打了就跑”的战术,以致楚之东部边地长时期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之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