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临终关怀护理院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临终关怀护理院社会各层次(护士、医生、社会工作者、宗教人士、志愿人员、政府和慈善团体人士等) 多学科人员组成的队伍的服务机构。它通过对临终者在生命的最后阶段全天侯的综合服务,使临终者减少以至消除精神上、心理上的痛苦和控制病痛,感到处于十分亲切的环境中,舒坦、温馨、宁静、尊严地离开人世,实现“善终”或“优死”。对临终者实施临终关怀(HOSPICE),是近代医疗领域中一门新兴学科,涉及医学、护理学、心理学、伦理学、社会学等诸多领域。HOSPICE这个字起源于中世纪时代,当时是用来做朝圣者中途休息、重新补足体力的驿站。后来引申其义用以帮助那些暂停于人生路途最后一站的人。现代“临终关怀”(HOSPICE)的创始者是英国的桑德斯(Dame Cicely Sauhnders)博士,她于1967年在伦敦首创了“圣克里斯多福安息所” (St. Christo-pher″Hospice)。安息所与以诊治手段达到痊愈或延续生命为目的的医院不同,它着重于给予临终者以疼痛控制和精神支持,更着重于给病危者以各种咨询、给予精神上慰籍和心理上的满足,并进行如何看待死亡的讨论,清除临终者及其家属对死亡的疑虑和恐惧,使之安然去世。安息所的组织形式有多种,它可以是独立的专门机构,也可以是附属于医院的病区或病房; 可以设于开业医生的诊所内,也可以建立社区家庭式的安息所,居家护理可以 “使病人在所剩无几的生命岁月中,能够获得最舒适而又最没有经济负担的照顾”,它们都按照安息所的原则进行活动,安息所不回避死亡,而是承认死亡,面对死亡,帮助临终者及其家属处理好人们生命的最后时刻。1971年,“临终关怀”的概念被传入美国,在康涅狄格州的纽黑德建立了美国第一家安息所,发展到1981年有400多个机构,目前超过1700多个。1982年美国总统里根宣布11月7日~14日为全国安息所周。1988年7月成立了国际性的临终关怀学会 (A-cademy of Hospice Physicians),目的是要建立临终关怀医学,使临终关怀成为卫生保健事业的重要组成部伤,已有从事临终关怀的医生600多人参加。1991年4月,在英国伦敦成立了“自然死亡中心”,有800人参加了成立仪式。“自然死亡中心” 的目的有三个: 一是帮助那些处于死亡边缘的人,能在肉体感情和精神协调一致的状态下,自然而然地告别人生:二是通过教授有关“死亡”的知识,打破人们对死的忌讳;三是让垂死者及其家属从那些陈腐的禁锢中解脱出来。据不完全统计,迄今世界上已建立或正在筹建的临终关怀机构或类似组织的国家和地区已有40余个。在中国,对临终关怀的研究和实践时间不长。1988年10月在天津成立了第一个临终关怀研究中心,同年同月在上海诞生了中国第一家临终关怀护理院——南汇护理院。这是由上海市退休职工管理委员会和南江县共同创办的。自 “南汇护理院”后,上海至1992年底已先后建立江桥护理院、普静护理医院等共12所临终关怀护理院,共有床位500张,先后护理了400余位老人。天津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设置了“临终关怀病房”,这是又一种新的模式。临终关怀是一项利国利民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帮助和支持。目前中国有近1亿60岁以上老人,75%在农村,25%在城市。老年人以及一些重病患者现在和不久的将来都面临着一个死亡和痛苦的问题,如何使他们安样地、面带笑容地走完生命的最后历程,这个问题迫切地摆到了临终关怀工作者的面前,摆在社会面前。要完成这个宏伟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都来关心支持临终关怀事业,建立起立体化的、多方位的整体服务系统,需要医生、护士、心理学家、律师、宗教人士、社会工作者、政府、慈善团体人士、舆论宣传媒介乃至全体公民的积极参与,做好临终关怀最重要的任务是: (1) 国家要加强对临终关怀事业的投资。(2) 医务界要重视临终关怀事业。(3) 家庭要积极参与临终关怀事业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