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中藏经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中藏经 《中藏经》又名 《华氏中藏经》,是中医学综合性论著。旧题汉华佗撰,撰年不详。历代多认为此书是后人托名之作,或疑六朝人手笔,或疑为华佗弟子吴普、樊阿依华佗遗意辑录。《补续汉书·艺文志》录“华佗中藏经,一卷”,《后汉书·艺文志》录“华氏中藏经,一卷”;宋代《宋史·艺文志》、《通志·艺文略》、《宋绍兴秘书省续编到四库阙书目》、《直斋书录解题》等均录华氏中藏经一卷; 明代 《国史·经籍志》、《秘阁书目》、《文渊阁书目》、《箓竹堂书目》等均录华氏中藏经或华佗中藏经方;清代《四库未收书目提要》、《平津馆鉴藏书记》、《绛云楼书目》、《八千卷楼书目》、《也是园藏书目》、《观古堂藏书目》、《经籍访古志》等,都载有其著录或辑要和考证。现存主要版本有:《中今医统正脉全书》本,明刊本(明吴勉学、鲍士奇全校),清嘉庆五年庚申(1800)扫叶山房刻本,清嘉庆十三年戊辰(1808) 阳湖孙氏刻《平津馆丛书》本,清光绪九年癸未 (1883) 阳湖孙氏安德使署刊本,1963年人民卫生出版社铅印本。 华佗(141?—203?),东汉杰出外科学家。一名旉,字元化,沛国谯(今安徽毫县)人。早年游学于徐土,兼习数经,以医为擅长。沛相陈圭尚荐举为孝廉,太尉黄琬亦请其出仕,辞而不就。一生致力于医学,于外科尤多贡献。精于方药,疗疾处方用药不过数种;善于针灸,设 “华佗夹背穴”传世; 晓养性之术,创 “五禽戏”;长于外科,常令病人酒服麻沸散施行手术,其全身麻醉和外科手术的成就当时在世界上已处领先地位。时值曹操病笃,使佗专视,佗思归,乃求还取方,以妻病至期不返,后为曹杀害。临死,出一卷书与狱吏,吏不敢受,乃索火焚之。佗殁,弟子汇其经验,撰成《枕中灸刺经》、《内事》、《观形察色并三部脉经》、《华佗方》等书,均佚。至宋,有《中藏经》一书行世,疑为假托之作,然从中可见华氏遗说。 《中藏经》的卷次历代经籍艺文志及私家书目记载殊异,有1、2、3、4、5、8卷之称不等。现流行清嘉庆十三年孙星衍校刊本,编为3卷。上、中2卷为医论,分49篇,联系脏腑生成和病理的虚实寒热,分析症候和脉象,并论各个脏腑的虚实寒热、脉证和预后。所论病证多为内科杂病,如阴厥、劳伤、传尸、中风偏枯、脚弱、水肿、痹症、痞症、症瘕积聚等,兼论外科常见的疔、痈疽等,并对当时盛行的服饵有比较中肯的分析。下卷为方论,列载方剂六十首,介绍各科所用方剂及其主治,包括内、外、妇、儿、骨伤、五官等科常见病证及其主治方剂,各方大都配伍严谨,附述较详服用方法。 《中藏经》以脏腑脉证为中心,结合作者的临床经验。把《内经》、《难经》中关于脏腑辨证的理论系统化,形成中医学脏腑辨证学说的雏型。对后世脏腑学说的形成和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唐代孙思邈的《千金要方》和宋代钱乙的 《小儿药证直诀》中关于脏腑辨证的内容,均吸取了本书的精华;金元时期张元素的《医学启源》几乎全部引用了本书的脏腑辨证的内容。本书所载许多方剂亦不见于其他方书,为后世医家所珍视。 历代对《中藏经》研究较多,宋代郑樵《通志艺文略》和陈振孙 《节录题解》均著录过,并有楼钥校本;明代吴勉学在《古今医统正脉全书》中作过校刊;清代有孙星衍校刊本行世。早年传入日本,日宽保二年(1742) 有刊本问世。 中藏经综合性医书。 又名《华氏中藏经》,旧题汉·华佗撰。前有论述49篇, 以论证、论脉、论脏腑虚实寒热、生死逆顺之法。所述病证以内科杂病为主, 并介绍治疗方剂。 书中并附《内照法》6篇。 现存多种刻本, 建国后有排印本及校注本。 中藏经书名。又称《华氏中藏经》。旧题为东汉·华佗著。《宋志》著录的仅一卷,而现流行的为八卷。作者不可确考,多半为六朝和宋初的医家收集的可能系华佗、扁鹊等人的论述,加上作者自己的见解,逐步增补编纂而成的。前有论49篇,以论证论脉、论脏腑虚实寒热,生死逆顺之法。所论及的疾病以内科杂病为主,并附有治疗方剂123首。书中并附有“内照法”6篇。今有排印本。 中藏经综合性医书名。又名《华氏中藏经》。旧题汉华佗撰。撰年不详。3卷。全书分两部分。前一部分共有医论49篇,联系脏腑生理及病理变化、生死逆顺之法等,所述病证以内科杂病为主。后一部分介绍各科治疗方及其主治病证。所列方剂,配伍严密,有较详细的服用法,便于读者应用,其中有不少方剂不见于其他方书,故尤为后世医家所珍视。中医重要古典著作之一。 中藏经见 《华氏中藏经》。 中藏经zhōngzàngjīng医书。又名《华氏中藏经》。旧题汉·华佗撰。前有论述49篇, 以论证论脉、论脏腑虚实寒热, 生死逆顺之法。所述病症以内科杂病为主, 并介绍治疗方剂。书中附有“内照法” 6 篇。新中国成立后有排印本。 中藏经 《中藏经》《中藏经》系综合性医书。又名《华氏中藏经》。3卷(或著录为8卷、2卷、1卷)。旧题汉·华佗撰,撰年不详。书名“中藏”系取“宝而藏之”之意。全书分两部分,前一部分为医论,自“人法于天地论”至“察生死形证决死法”共四十九篇,联系脏腑生成和病理的虚实寒热,分析症候和脉象;并论各个脏腑的虚实寒热、生死逆顺之法等。所述病证多系内科杂病,如阴厥、劳伤、传尸、中风偏枯、脚弱、水肿、痹症、痞症、癥瘕积聚等病证。兼论外科常见的疔、痈疽病证,并对当时比较盛行的服饵有比较中肯的分析和评述。后一部分介绍各科治疗方剂及其主治病证,包括内、外、妇、儿、骨伤、五官、口腔等科较常见的病证及其主治方药。本书介绍的病证,又以内科杂病为重点,所列方剂,大多配伍严密,有较详细的服用法,便于读者应用,其中有不少治疗方剂不见于其他方书,这些方剂尤为后世医家所珍视。 ☚ 时病论 扁鹊心书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