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中药的四气五味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中药的四气五味 中药的四气五味中药学基础理论之一,首见于《神农本草经》。是对中药基本性能的概括,也是使用中药治疗疾病的基本依据。“四气”是指药物所具有的寒、热、温、凉4种性质。能够减轻或消除寒性疾病的药物属温、热性,如小茴香、干姜、附子、肉桂等。能够减轻或消除热性疾病的药物属寒、凉之性,如石膏、黄连、牛黄等。对于不同的药物,其寒、热、温、凉之性又有程度上的差异,若寒、热之甚,可称大寒、大热,如石膏、附子;温、凉之微,可称微温、微寒,如荆芥、菊花。除此之外,还有部分药物寒热之性不甚明显,作用亦比较缓和,称之为平性,如党参、甘草等。“五味”是指药物所具有的辛、甘、酸、苦、咸五种基本味道。味道的不同,标志着药物不同的功效。辛味药能行能散,有发表、行气、活血的作用,如麻黄的发汗解表、木香的行气除胀、川芎的活血化瘀。甘味药能补,能和、能缓,有补虚、和中、调和药性、缓急止疼的作用,如补气的人参,和中、调药的甘草,缓急止疼的饴糖。酸味药能收能涩,有收敛固涩作用,多用于体虚多汗,肺虚久咳,久泻久痢,遗精带下,遗尿尿频等证,如固表止汗的五味子,敛肺止咳的乌梅,涩肠止泻的五倍子,涩精止遗的山茱萸,固崩止带的赤石脂。苦味药能泄、能燥、能坚,有清热泻火、泄降气逆、通导大便、燥湿、坚阴的作用,可治发热、咳喘、呕吐、便秘、湿证、阴虚火旺等证,如清热泻火的黄芩,止咳平喘的杏仁,降逆止呕的半夏,泻热通便的大黄,燥湿的苍术,泻火存阴的黄柏。咸味药能下、能软,有泻下通便,软坚散结的作用,可治疗大便燥结,痰核瘰疠、症瘕痞块等证,如泻热通便兼可软坚的芒硝、散结消瘿的海藻、散结消症的鳖甲。除此之外,有部分药物又具淡味和涩味。淡味药能渗能利,有渗湿利尿之功,多用治水湿内停的水肿胀满,大便泻泄,小便不利之证,如渗湿止泻的茯苓,利尿消肿的泽泻。涩味药与酸味药功效相似,有收敛固涩之用,亦可用治虚汗、遗精、白带绵绵不断之证,如五倍子之敛汗、莲子之涩精、芡实之止带、禹余粮之止泻。由于《神农本草经》未提及淡味,后世医家主张淡附于甘;而涩味与酸味药功效相近,又有涩附于酸之说。所以五味之外虽有淡、酸,然就中药之性味而言,仍言五味。由于每种药物都同时具有气和味,而药物之药理又是气和味结合的结果,因此,对每一种药物来讲气和味必须结合起来才能准确、全面地认识和运用。一般来讲,气味相同者,作用相近,大都属于同一类药物。如麻黄、桂枝、荆芥、防风,都是辛、温之品,都具有发散风寒的作用,都可用治外感风寒证,都属辛温解表药。反之,气味不同者,则作用、主治不同。如麻黄、大枣、乌梅、杏仁、肉苁蓉同属气温,然而五味不同,则作用不同,麻黄发汗,大枣益脾,乌梅敛肺,杏仁止咳,肉苁蓉温肾。又如细辛、薄荷、附子、石膏,虽然其味都是辛味药,但其气之寒热温凉不同,作用则不一样,细辛散寒止痛,薄荷疏散风热,附子补火助阳,石膏清热泻火。还有一药而兼有数味者,则标志着其治疗范围的扩大。如当归辛、甘、温。辛以活血,甘以补血,温以散寒,故有补血、活血、温经散寒之效,主治血虚、血瘀,或血分有寒的多种疾病。 ☚ 药物和制方理论 中药的升降浮沉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