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炮制preparations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中药材在制成各种剂型之前,须经过不同的加工处理过程, 包括对原药材的一般修治整理和部分药材的特殊处理。又称炮炙或修治。炮炙是古代用于烹调食物的方法,以后根据医疗的需要,才用到药材的处理加工。中药炮制最初为两种制药方法, 后被用来作为按照不同的药性和医疗要求所进行的多种加工方法的总称。 中药炮制历史悠久。春秋战国时代的《黄帝内经》有制半夏, 《安骥集药方》有治马口疮方胆矾飞、甘草炙的记载。汉代已有炮、炙、熬、酒洗、去汗、去咸、去腥、水渍、汤渍、烧存性等炮制方法的记载。南北朝时期, 雷𢽾著《炮炙论》的问世, 中药材加工处理有了专著。1949年以后, 对中药的加工炮制技术进行了系统整理、研究, 对70种中药材用现代科学方法进行实验研究, 证明了部分中药的炮制原理、传统制药技术的合理性、科学性。1973年出版《历代中药炮制资料辑要》收载了166种中药炮制技术资料。 中药大都是生药, 不能直接服用, 须按照不同的药性和治疗要求, 经过特定的加工处理, 以充分发挥其效能。其主要目的为: ❶消除或减低某些药物的毒性、刺激性和副作用。如川乌、草乌生用易中毒, 需炮制后用。 ❷改变药物性能。有些药物因生熟而作用不同, 炮制后可改变原有功效。如地黄生用性寒而凉血, 制熟后性沮而补血。 ❸增强药物疗效。有些药物经炮制后, 能增强原有效能。如延胡索经醋制后能增强止痛作用。 ❹便于制剂和贮藏。一般饮片、矿物药、动物药材的甲壳、贝壳及某些种子类药物经粉碎处理,有效成分易于溶出,便于制成各种剂型。有些生药,采后经烘焙, 充分干燥, 便于贮藏。 ❺清除杂质、腥味和非药用部分, 使药物清洁纯净, 便于服用。常用的炮制方法有修制、水制、火制、水火共制等。 修制 最简单的一种炮制方法, 为多种药物进行炮制的准备阶段。选取药用部分, 除去异物、杂质,便于加工炮制。❶挑选: 取规定药用部位,除去杂质,分离不同的药用部分, 按大小、粗细分开。 ❷筛选: 用筛或箩,以筛去药材中夹杂的泥沙、石屑。 ❸风筛: 按杂质的轻重不同, 借扬簸或风车的风力, 使药材与杂质分离。 ❹刷净: 刷去药材表面附生的绒毛或杂质,如枇杷叶刷去毛。 ❺刮除: 用刀刮去药材表面非药用部分的粗皮或附生的杂物。如肉桂去栓皮。 ❻碾串: 分石碾和铁船碾两种。大量的用石碾,小量的用铁船碾。铁船碾中又分串、压两种。碾碎外壳、须根, 除去泥块使药物呈碎粒状称串; 需要重压成粉的称压。 ❼捣碎:用药臼(捣筒)对某些药物临用时小量粉碎的方法。 ❽研锉: 研是将药物置于乳钵中研成极细粉末。如朱砂。锉是用钢锉将药材锉成粉末, 用于角质坚硬难碎的药材。如羚羊角。 ❾切片: 药材经净选、泡润、蒸煮软化处理,切成一定规格的薄片、小段、小块或丝。薄片1~2毫米;厚片2~4毫米;段长10~15毫米;块8~12毫米的立方块;丝皮类药材丝宽2~3毫米;叶类药材丝宽5~10毫米。切制后的药材通称为生片。将生片加热处理或与液体辅料共同加热后的中药片,称为熟片。 水制 用清水处理药材的一种方法。❶洗淘:除花类药材不宜水洗外,一般药材都可以洗。水洗以去泥沙为主。 ❷水漂:将药材浸于清水中,经常换水,反复清洗,以溶解、漂去药材中的盐分、毒性、腥臭味等。如昆布、肉苁蓉。 ❸浸泡:药材放在清水中,使其组织柔润软化,用于质地坚硬的药材。如龟板、鳖甲。 ❹淋润:用少量清水,反复淋洒药材,趁湿用草包包裹或用湿草包覆盖使药材润软,用于浸泡后药效易走失的药物。如薄荷、香薷。 ❺水飞:将药物与水同研制取微细粉末的一种炮制方法。将药材与水(或药液)共同研细,加入多量的水搅拌,粗的粉粒即下沉,细粉混悬于水中,倾出清水,收取沉淀,晒干用。用于矿物药, 如水飞炉甘石。 火制 应用最广泛的一种炮制法。将药物直接或间接用火(或加入其他辅料)加工处理药材的方法。包括炒、炙、煅、煨等。 炒 分清炒和拌炒两种。清炒为不加辅料,将药物在锅内炒至一定程度后取出。分为炒黄、炒焦、炒炭三种。❶炒黄:将药材生片置锅内用文火短时间加热,炒至表面微黄,内部保持药品原色,能嗅到药材固有气味为度。如炒麦芽。 ❷炒焦:将药物置锅内以较强的火力加热,炒至外面焦黄或焦褐色,内部黄色并有焦香气味为度。如焦山楂。 ❸炒炭:将药物表面炒至焦黑似炭而须存性,喷淋水少许,取出,晾干。如地榆炭。拌炒是加入其他辅料与药物同炒。根据所加辅料不同,分土炒、麸炒、米炒等。❶土炒:将伏龙肝(灶心土)细粉,置锅内加热炒至松散,加入药材炒至表面显土色,筛去土,取出即可。如土炒白术。 ❷麸炒:先将锅加热,撒入规定量的麸皮,至冒烟时,加入药材炒至表面微黄取出,筛去麸皮,放凉。如麸炒枳壳。 ❸米炒:将米倒入经水喷湿的锅内,加热使米贴附锅底上,俟冒烟时,倒入药材炒至变色,取出,筛去米粒。如米炒斑蝥。 炙 亦称制。是将药材加入液体辅料拌炒。炙与炒的方法相似,唯炙所用的辅料为液体。如蜜、酒、醋、姜汁等。❶酒炙:一般多用黄酒。取药材加酒拌匀,闷透,置锅内用文火炒至规定的程度时,取出,放凉。如酒炙黄柏。 ❸醋炙:一般多用米醋。取药材加醋拌匀,待醋被药材吸收后,再入锅微火翻炒至能嗅到药材气味、色微黄时取出,放凉。如醋香附。 ❸盐炙:将食盐加适量水溶解后,滤过,备用。取药材用盐水拌匀,或喷洒均匀,闷透,置锅内用文火炒至规定程度时取出,放凉。如盐炙小茴香。 ❹姜炙:将生姜捣烂,加水适量,压榨取汁,取药材加姜汁拌匀,置锅内用文火炒至姜汁吸尽或至规定的程度时取出,凉干。如姜炙黄连。 ❺蜜炙:用炼制的蜂蜜,加适量的开水稀释后,加入药材拌匀,闷透,置锅内用文火炒至使蜜炙入药材组织内,至水分去尽,不粘手为度取出,放凉。如蜜炙甘草、黄芪等。 ❻油炙:用芝麻油或羊油。将油入锅加热至微沸时,加入药材,炒至药材酥脆变黄为度。如油炙淫羊藿。 ❼米泔水炙:用米泔水与药材拌匀,稍闷后,置锅内加热炒至药材表面微黄色为度。如米泔水炙苍术。 煅 用强火烧制药材的一种方法。用木炭、煤或柴草,对药材进行煅烧,方法有:❶直火煅:又称明煅。将药材直接投入火中,烧到红透时取出晾凉,碾碎备用。用于矿石、甲壳类药材。 ❷锅煅:将药材放入锅内,加热熔化并发生气泡,待完全干燥时,取出即成。如煅明矾。 ❸煅淬:将直火煅透的药材趁热迅速取出,立即投入醋盆,使其酥脆易碎。必要时可反复煅淬至全部酥脆为止。晾干后,碾成粗末。用于难以碾碎的药材。如自然铜。 ❹焖煅:又称暗煅。将药材放在锅内,上面再覆盖一个稍小的锅,接合处用黄泥或盐泥封固,以文火烘煅,放凉后,取出即得。如血余炭、地黄炭等。 煨 将药材用湿纸或面包裹,置于火旁、烘房中烘烤或放锅内烫炒,埋入火灰内煨烧。如煨诃子。 烫 取沙子(蛤粉、滑石粉)置锅内,用武火炒热后,加入药材,烫至泡酥或规定的程度时取出,筛去沙子(蛤粉、滑石粉),放凉。如沙烫穿山甲、蛤粉烫阿胶、滑石粉烫象皮。 水火共制 既用水又用火或同时加入其他辅料的综合性炮制方法。有蒸、煮、燀等。 蒸 取药材,加入液体辅料拌匀(清蒸除外), 置于笼屉或蒸罐中,于锅上加热至蒸透或至规定程度时取出,干燥。如蒸熟地。 煮 将药材置于清水或药液中加热煮沸的方法。将辅料煮至完全吸尽,若毒药类即煮至药材无白心为度,捞出,弃去剩余的汤,干燥。如醋煮芫花、甘遂等。 燀 把药物投入沸水中进行短时间处理的一种方法。取净药材投入沸水中,翻动片刻捞出。有的种子类药材,燀至种皮由皱缩至舒展,能搓去种皮时捞出,放冷水中浸泡,除去种皮,晒干。如燀杏仁。 其他制法 上述四种制法外,还有一些比较繁杂而特殊的炮制方法。 法制 按规定的操作程序反复炮制的一种特殊加工方法。用于有毒性、刺激性的药物。如制草乌、制南星等。❶草乌的炮制法:生草乌用凉水浸泡,每日换水2~3次,约经10~15天左右,泡至口尝稍有麻辣感时为度, 取出, 另用甘草、黑豆汤与泡好的草乌汤共煮, 至草乌内无白心为度, 取出, 除去甘草、黑豆,晾至六成干, 闷润后切片, 晒干即成。 ❷天南星的炮制法: 天南星用水浸泡, 每日换水2~3次。如起白沫时(天南星每50公斤, 加白矾1公斤), 泡一日后, 进行换水, 切开口尝稍有麻辣感时为度。取出, 另用生姜、白矾煎汤、煮沸后, 将泡好的天南星倒入汤中共煮, 至内无白心时为度。取出, 拣去姜片, 晾至六成干, 闷润后切片, 晒干即得。 发酵 在一定温度条件下, 利用霉菌使药材发酵生霉的一种方法。 发芽 将谷、麦, 豆类浸湿淋水使其生芽的一种方法。取需要发芽的谷、麦或豆, 水浸6~12小时, 捞入漏水的容器内, 或用蒲包包好, 上盖湿布, 每日淋水数次,夏天淋凉水, 冬天淋温水, 保持适宜的温度、湿度,待芽长出0.7厘米左右为度, 取出晒干, 炒后入药。如炒麦芽。 制霜 将含油脂的药材去油研末, 或用某些新鲜瓜果配入药材经风化制成白色细霜。除去治疗上不需要的油脂, 降低药物的剧烈作用, 如巴豆霜; 有的则是取其本性, 以利于临证应用, 如西瓜霜。 中药炮制应在继承传统经验的基础上, 不断总结经验, 以加深中药炮制理论的研究。有关中药炮制理论, 在历代本草中有一些记载, 对炮制的目的和理论做了概括说明, 这些理论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提高。应进一步探讨其机理, 分析比较, 改进提高, 找出其科学根据, 将为中药炮制增添新的内容。因此, 继续做好中药炮制的文献整理, 研究统一的工艺, 制定中药炮制质量标准和检验方法,加快中药炮制的机械化、现代化, 是今后中药炮制工作的重要任务。  中药炮制 主要责任者: 路甬祥;丁安伟 责任方式: 总主编;主编 出版者: 大象出版社 出版地: 郑州 页码: 1-336 开本: 16 中图分类号: TS959.2 语种:中 定价:350.00 出版时间:2004-12 丛书多卷书否:是 丛书名:中国传统工艺全集 书目简介:本册工具书是中国传统工艺全集之一,共收录186条词条。 被引频次:3中药炮制 中药炮制中药炮制是根据中医理论,按照医疗、调剂、制剂、贮藏等需要,对中药进行各种加工处理的一项传统制药技术。 中药不论来源于植物、动物或矿物,绝大多数都要经过加工炮制后才能应用。中药炮制的目的是多方面的,往往一种炮制方法或者炮制一种药物同时具有几方面的目的,主要是: (1) 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 有些药物虽有较好的疗效,但因毒性或副作用太大,临床应用不安全,就要通过炮制降低其毒性或副作用,使服用后不致产生不良反应。如乌头经过蒸、煮等处理后,所含剧毒的乌头碱,水解成毒性较小的苯甲酰乌头胺、乌头胺,可使毒性大为降低; 柏子仁具宁心安神、滑肠通便等作用,如果用于治疗不眠而又需避免病人产生滑肠泄泻时,则应将柏子仁去油制霜以消除其致泻作用。 (2) 提高疗效 中药除了通过配伍来提高其疗效外,还可通过炮制提高疗效。如蜜炙款冬花,由于蜂蜜的协同作用,可增强其润肺止咳效果。用羊脂油炙淫羊藿可增强治疗阳萎的效能。 (3) 改变或缓和药性 药物性味的差别和偏胜,在临床应用上可产生不同的用途,或带来某些副作用。为了适应患者病情和体质等不同需要,可经过炮制以改变其性能。如生地黄具有凉血作用,若制成熟地黄则性转微温而以补益作用见长; 麻黄生用发散解表作用较强,蜜炙后,发散作用缓和,且蜂蜜有润肺功能,可增强其止咳平喘之效。 (4) 增强或改变药物的作用部位和趋向 药物对人体脏腑经络的作用有一定的选择性和趋向性。通过炮制可增强这一作用。如柴胡、香附等经醋制后有助于引药入肝,更有效地治疗肝经疾病; 大黄本为中焦的药物,酒制后则能清降上焦火邪。 (5) 便于调剂和制剂 矿物及介壳类药物如自然铜、磁石、龟版等质地坚硬,很难粉碎,有效成分也不易煎出,因此必须经过炮、煅等加工,使其酥脆,以利于粉碎和成分溶出。又如虎骨经过砂烫或油炙才能研粉制丸;珍珠经过水飞内服才易于吸收,外用亦可免刺痛。 (6) 保证药物纯净度,利于贮藏 中药在采收、运输过程中常混有泥沙杂质及霉变品或残留有非药用部位,因此,必须经过分离、清洗,使其达到一定的净度,以保证临床用药剂量的准确。有些药物在贮藏前要进行烘、焙、炒等干燥处理,减少药物湿度,杀死虫卵,使酶失去活性,则更利于贮藏。 炮制方法是历代医药学家在医疗实践中不断充实和发展起来的。根据现代实践经验,一般采用工艺和辅料相结合的分类方法,即分净选,切制,炒法,炙法,煅法,蒸法, 煮法, 法和其他制法。 净选 是药物的初步加工过程,为进一步生产作准备。通过挑选,筛选,风选,水选等操作除去非药用部位及杂质,或大小分挡,便于炮制。有些药物,入药部位不同,其作用亦各异,如麻黄茎发汗,麻黄根止汗,莲肉补脾胃,莲心清心火,故要分开入药; 有些药物的皮、壳、毛、芦、心、核不入药用,需要除去等等。 切制 药物经过喷淋、淘洗、浸润等软化处理后,切成丝、片、段、块等各种规格,使药物有效成分易于溶出,并便于进行其他加工炮制,或有利于干燥、贮藏和调剂时称量。根据药物的性质,切制饮片也有一定的规格,如天麻宜切薄片,白术宜切厚片,鸡血藤宜切斜片,枇杷叶宜切丝,麻黄宜切段,茯苓宜切块等。 炒法 将净选或切制后的药物,置加热容器内用不同火力连续加热,并不断拌炒至一定程度的炮制方法称炒法。炒的程度有炒黄、炒焦、炒炭的不同,炒的作用是使药物增强疗效,降低毒性,改变或缓和某些药物的性能。如山楂生用善于消食,活血化瘀,炒后酸味减弱,药性缓和,炒焦可增强其消胀止痢的功能,炒炭则能祛血积瘀滞。还有加拌固体辅料的炒法,如斑蝥米炒能降低毒性,枳壳麸炒可缓和其辛燥之性,山药土炒能增强补脾止泻作用。在加拌固体辅料炒法中,习惯上又把用砂或滑石粉、蛤粉同炒法称为“烫”,可使药物受热均匀,质变酥脆,减少毒性和不良气味,增强药效,易于煎出有效成分或便于制剂。如砂烫鸡内金能增强消食健脾作用; 蛤粉炒阿胶,取其化痰宁咳而止咯血的功效。 炙法 加入一定量液体辅料拌炒,使辅料逐渐渗入药物组织内部,这一炮制方法称为炙法。药物经炙后能起到解毒、缓和药物性能、增强疗效、矫味、矫臭以及使有效成分易于溶出等作用。常用的液体辅料有蜜、酒、醋、姜汁、米泔水、盐水、胆汁、药汁等。如蜜炙黄芪可增强补中益气作用; 酒炙川芎可增强活血之功; 醋炙香附可增强疏肝止痛之效;盐水炙杜仲可增强补肾功能;姜汁炙厚朴可消除对咽喉的刺激性等。 煅法 将药物直接放入无烟炉火中,或置于适宜的耐火容器内煅烧的方法称为煅法。药物经过煅制后,能改变其原有的性状,使其质地疏松,有利于粉碎和煎煮,增强疗效,减少副作用。如石膏生用清热泻火,除烦止渴,煅制后则能收敛生肌; 炉甘石一般不生用,煅后制剂,则其质纯净细腻,便于外用。有些质地疏松、炒炭易灰化的药物,适宜用扣锅煅,使它在缺氧条件下煅烧成炭。如血余煅炭后才有止血作用,干漆煅后能降低其毒性和刺激性。 蒸法 将药物或加拌辅料的药物置适宜容器内,用水蒸汽或隔水加热的方法称蒸法。如酒蒸大黄可缓和其泻下作用; 何首乌经反复蒸制后,可消除其致泻作用而能补肝肾、益精血; 桑螵蛸生用令人泄泻,蒸制后可消除其致泻副作用,同时又可杀死虫卵,便于贮藏。 煮法 药物加水或液体辅料同煮的方法称煮法。如商陆煮后能降低毒性; 远志用甘草水煮能减其燥性,缓和药性; 珍珠用豆腐同煮能去油污,使其洁净,便于制剂服用。 燀法 将药物快速放入沸水中潦过,立即取出的方法称为燀法。常用于种子类药物的去皮和某些肉质类药物的干燥处理。如杏仁、桃仁燀后可破坏其大部分酶,保存有效成分,提高药效,且便于去皮和有效物质的煎出;又如马齿苋、天门冬经燀后便于干燥贮藏。 其他制法 常用的有烘、焙、煨、发芽、发酵、制霜、提纯、水飞、复制、干馏等。如焙虻虫可降低毒性、便于粉碎; 煨木香能增强实肠止泻的功能; 巴豆霜除去了大量油质,可降低毒性,缓和其峻泻作用。稻芽、麦芽、神曲能消食健脾; 硇砂经提纯后(制硇砂)更加纯净而又可减低毒性; 复制半夏可减低毒性,更适合于临床的不同需要; 竹子、鸡蛋黄等经干馏后,产生新的物质——竹沥、蛋黄油,改变了原有性质,具有新的用途。 炮制,古称“炮炙”。炮与炙都是指用火加工处理药物的方法。中药炮制的历史亦很悠久,它与火的发现,酒的发明与应用有非常密切的关系。现存医药文献中关于炮制的记载,最早的如: 《灵枢经·邪客篇》秫米半夏汤中用“治半夏”;《素问·缪刺论》角发酒中的角发须燔治;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五十二病方》中就有冶、细切、燔、煏、熬、蒸、酒渍、酒煮等炮制方法; 《神农本草经·序例》中也有阴干曝干、生熟等论述。南北朝刘宋时代的雷敩,总结了前人炮制经验,撰著《雷公炮炙论》,系我国最早的炮制专著。唐宋以后,炮制方法更形丰富,代有发展。明代陈嘉谟所著《本草蒙筌》中曾提出:“凡药制造,贵在适中,不及则功效难求,太过则气味反失”,以及“酒制升提,姜制发散,入盐走肾脏,用醋注肝经……”等炮制理论,并将各种炮制方法归纳为火制、水制、水火共制三类。李时珍集诸家本草之大成,在《本草纲目》收载的药物中大多列有“修治”一项,除介绍明代以前及当时的炮制法外,同时提供了自己的经验或看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有关部门对散在于各地区的具有悠久历史的炮制经验进行了整理,相继出版了各地的炮制规范、炮制专著,国家药典也规定了中药材的炮制通则。同时,各地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运用现代科学方法对中药的炮制原理和方法进行了研究,并已取得一定成果,为改进炮制工艺提供了科学依据。但是,这方面的研究工作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 中药鉴定 中药贮藏 ☛ 0000188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