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中药学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中药学

❶学科概念。详中医药学条。
❷泛指同类同名科教书籍。

中药学

研究中药来源、形态、鉴定、药效、应用理论与技术的学科。成都中医药大学该专业为全国首创的本科专业、首批硕士学位授予点、第一个博士学位授予点,培养了中国第一位中药学博士。1989年批准为国家级重点学科,至今仍为该学科唯一的国家级重点学科。重点研究中药药性、药效及其应用。有中药学理论及临床运用、温病用药规律、中药品质、中药资源开发研究、中药药理与新药开发研究等主要研究方向。下设中药品质研究室等5个研究室、中药教研室等9个教研室及中药测试分析中心、中药标本中心、药用植物园,设有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中药性效实验室。学术成果居国内领先水平,相当部分达国际水平。学术带头人凌一揆、雷载权先后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一、二、三届学科评议组成员及第一、二届召集人。主编全国中医院校统编教材 《中药学》 第一、二、三、四、五版和全国高等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药学》。

中药学
主要责任者: 尚坦之,吴正中
责任方式: 主编
出版者: 甘肃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地: 兰州
字数: 570 千字
页码: 1-353
开本: 16
中图分类号: R28
语种:中
定价:68.00
出版时间:2015-11
丛书多卷书否:否
书目简介:本册工具书共收录375条词条。

简明中药药名辞典/临床中药辞典/中药小辞典/中药形态名词术语图释/中药大全/中华长寿中药宝典/实用中药横引手册/中药精华/常用中药禁忌手册/实用临证中药指南/实用中药手册/中药材手册/实用中药手册/新编常用中草药手册/中药临床图表/历代中药文献精华/现代中药著作内容检索/中药配伍文献集要/国内外大黄研究论文题录/本草从新/中国本草图录索引/实用中药材鉴别手册/中国道地药材/中药志/有毒中草药大辞典/民间常用草药/祁州中药志/秦岭巴山天然药物志/云南中药志Ⅰ/贵州中草药名录/中国民族药志/内蒙古蒙药标准内蒙/迪庆藏药/藏药志/贵州少数民族药物集/实用中日植物药名称对照手册/大兴安岭药用植物/东北药用植物/西双版纳药用植物名录/湖北省常用动物药/中国矿物药/中药炮制名词术语辞典/全国中药炮制规范/历代中药炮制法汇典/吉林省中药炮制标准/江西省中药炮制规范

☚ 中医耳鼻喉口腔科临床手册   简明中药药名辞典 ☛

中药学

中药学zhōngyàoxué

❶学科名。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各种药材饮片的来源、采制、性能、功效、临床应用等知识的学科。
❷泛指中药学科的学术著作和教科书。

中药学/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中药配伍/服药食忌/妊娠服药禁忌/中药资源/中药鉴定/中药炮制/中药贮藏/中药分类/解表药/麻黄/桂枝/细辛/紫苏叶/荆芥/防风/羌活/白芷/藁本/香薷/辛夷/苍耳子/生姜/葱白/芫荽/杜衡/灯盏细辛/石香薷/水苏/石荠苧/牛至/鹅不食草/零陵香/香茅/蒟酱叶/假蒟/羊耳菊/鹅脚板/地椒/薄荷/桑叶/菊花/牛蒡子/蝉蜕/淡豆豉/大豆/葛根/柴胡/升麻/柽柳/浮萍/木贼/蔓荆子/牡荆叶/黄荆叶/剪刀草/风轮菜/绣球防风/桉叶/石椒草/臭草/笔筒草/满江/榕须/山胡椒叶/红马蹄草/磨盘草/水蜈蚣/九头狮子草/天胡荽/清热药/石膏/知母/栀子/竹叶/天花粉/芦根/龙胆草/夏枯草/青葙子/密蒙花/谷精草/蕤仁/夜明砂/苦丁茶/王瓜根/鸡胆/羊胆/牛胆/猪胆/熊胆/阴地蕨/萝芙木/瓶尔小草/山芝麻/马槟榔/野芝麻/地白草/黄连/黄芩/黄柏/苦参/秦皮/白鲜皮/三颗针/马尾连/水黄连/三对节/核桃楸皮/金银花/忍冬藤/连翘/蒲公英/紫花地丁/甜地丁/苦地丁/蚤休/拳参/板蓝根/青黛/大青叶/大青根/野菊/野菊花/一枝黄花/穿心莲/百蕊草/了哥王/金荞麦/鱼腥草/白毛夏枯草/败酱草/四季青/佛甲草/乌蔹莓/荔枝草/半枝莲/向天盏/白头翁/翻白草/委陵菜/马齿苋/鸦胆子/辣蓼/地锦草/凤尾草/鬼针草/天香炉/野牡丹/风箱树根/射干/马勃/山豆根/北豆根/金果榄/人中黄/万年青/酸浆/广东土牛膝/土牛膝/天名精/蟛蜞菊/卤地菊/朱砂根/喉咙草/山慈姑/光慈姑/橄榄/枳椇子/千里光/虎耳草/白蔹/漏芦/天葵子/土茯苓/土贝母/蛇葡萄根/土大黄/土大黄叶/白药子/红药子/雪胆/铧头草/苣荬菜/玉簪花/玉簪花根/半边莲/山梗菜/八角莲/东风菜/葎草/爵床/救必应/苦木/蛇含/景天/马蔺子/马蔺花/望江南/仙人掌/狼把草/千屈菜/大叶金花草/小叶金花草/长春花/冬凌草/肿节风/龙葵/蛇莓/藤梨根/白花蛇舌草/星宿菜/慕荷/牛筋草/苦荬菜/苘实/胡桐泪/南蛇簕/腐婢/漆姑草/黄蜀葵花/雪里开/白背叶/半边旗/金边兔耳/臭灵丹/苦碟子/蔷薇根/黄栌/菥蓂/香茶菜/金盏银盘/黄藤/猪殃殃/蜗牛/鹅掌金星草/盐麸子根/蜘蛛抱蛋/粪箕笃/葫芦茶/鹿茸草/五色梅/小蜡树/石上柏/芭蕉根/灯台树/三丫苦/山大颜/挖耳草/赤胫散/苦地胆/空心苋/芒种花/鸭舌草/柳叶/冰糖草/飞扬草/小飞蓬/无根藤/天青地白/山扁豆/三叶青/一点红/泡桐花/犀角/水牛角/鲜生地/干地黄/牡丹皮/赤芍药/玄参/紫草/紫草茸/马兰/螺厣草/藕/狗肝菜/岗梅根/西瓜/西瓜皮/绿豆/荷叶/山甘草/蜡梅花/银柴胡/白薇/地骨皮/青蒿/青蒿子/胡黄连/十大功劳叶/枸骨叶/牡蒿/祛风湿药/独活/威灵仙/五加皮/香加皮/秦艽/桑寄生/徐长卿/广防己/木防己/地不容/千金藤/青风藤/苍耳/寻骨风/原蚕沙/竹节香附/楤木/半枫荷/薜荔/石南叶/刺三甲/樟木/杉木/艾纳香/走马胎/千年健/丢了棒/鹰不泊/穿破石/两面针/雷公藤/七叶莲/祖师麻/丁公藤/枫荷梨/开口箭/竹叶椒根/三分三/雪上一枝蒿/马钱子/醉鱼草根/一叶萩/紫金龙/闹羊花/六轴子/八角枫/白云花根/芋儿七/桃耳七/鸡屎藤/四楞筋骨草/买麻藤/娃儿藤/铁筷子/及己/虎骨/豹骨/桑枝/木瓜/络石藤/白花蛇/金钱白花蛇/乌梢蛇/蝮蛇/透骨草/凤仙透骨草/透骨香/伸筋草/丝瓜络/老鹳草/蒴藋/接骨木/松节/海桐皮/海风藤/南蛇藤/菝葜/草石蚕/常春藤/虎刺/爬山虎/荭草/茄根/豨莶草/臭梧桐/臭茉莉/臭牡丹/千斤拔/合掌消/胡颓子根/地桃花/黄锁梅根/泡桐皮/梵天花根/利水湿药/茯苓/猪苓/薏苡仁/泽泻/车前子/车前草/滑石/合萌/三白草/蚕豆壳/铁线草/木通/关木通/川木通/通草/梗通草/小通草/灯心草/瞿麦/萹蓄/石韦/海金沙/海金沙草/金钱草/广东金钱草/连钱草/冬葵子/地肤子/鱼脑石/萆薢/瓦韦/鱼鳖金星/蜀葵花/蜀葵根/榆白皮/紫茉莉根/蘡薁/石龙子/柳枝/萱草根/消石/防己/冬瓜皮/陈壶卢瓢/生姜皮/赤小豆/玉米须/杠板归/蟋蟀/蝼蛄/鳢鱼/鲤鱼/油桐根/田螺/楮树白皮/茵陈蒿/铃茵陈/田基黄/鸡骨草/垂盆草/溪黄草/马蹄金/龙胆地丁/青叶胆/">苦/白马骨/黄毛耳草/水团花/水杨梅/铁苋/打破碗花花/朝天罐/墓头回/木槿花/黄花母/木棉花/薏苡根/淡竹叶/鸭跖草/繁缕/火炭母草/酢浆草/白毛藤/过坛龙/珍珠草/鸡眼草/梓白皮/地菍/柞木皮/眼子菜/蝇子草/狗屎花根/白背叶根/算盘子根/过塘蛇/瓦草/排钱草/翠云草/桦木皮/铜锤草/雾水葛/碎米柴/猪鬃草/水龙骨/节节花/大叶蛇总管/丁癸草/青酒缸/羊屎条根/刺苋菜/美人蕉根/地瓜藤/笔仔草/丁香蓼/茶叶/芳香化湿药/苍术/藿香/佩兰/砂仁/白豆蔻/草豆蔻/草果/罗勒/温中祛寒药/附子/川乌头/草乌头/肉桂/干姜/高良姜/红豆蔻/吴茱萸/荜澄茄/荜茇/花椒/胡椒/辣椒/八角茴香/小茴香/莳萝子/丁香/山柰/芥子/药酱/廉姜/木姜子/山姜/蜘蛛香/紫金莲/理气药/陈皮/枳壳/枳实/佛手/枸橘/香橼/木香/土木香/青木香/红木香/九里香/紫苏梗/薤白/川楝子/法落海/路路通/枫香树叶/甘松/九香虫/天仙藤/野鸦椿子/黑老虎/山橙/鸭儿芹/隔山香/厚朴/降香/沉香/乌药/青皮/大腹皮/白檀香/橘核/荔枝核/柿蒂/刀豆/李根皮/橙子皮/梧桐子/杨梅根/香附/橘叶/金橘/玫瑰花/绿萼梅/蔷薇花/代代花/茉莉花/娑罗子/八月札/素馨花/止血药/小蓟/大蓟/白茅根/白茅花/槐花/槐角/侧柏叶/地榆/苎麻根/牛西西/羊蹄/酸模/断血流/兖州卷柏/地柏枝/鸡冠花/柿叶/蚕豆花/荠菜/红旱莲/贯叶连翘/元宝草/飞廉/山茶花/落地生根/血盆草/赶风柴/三七/茜草/蒲黄/卷柏/花蕊石/血余/珠儿参/血竭/莲房/菊三七/景天三七/百草霜/白接骨/问荆/铁树叶/白及/仙鹤草/藕节/乌贼骨/刺猬皮/棕榈皮/紫珠/𪲻木叶/花生衣/松花粉/瓦松/薯莨/山稔根/炮姜/伏龙肝/蚕茧/艾叶/活血祛瘀药/川芎/丹参/桃仁/红花/藏红花/三棱/蓬莪术/郁金/姜黄/乳香/没药/鸡血藤/牛膝/川牛膝/延胡索/夏天无/五灵脂/穿山甲/地鳖虫/水蛭/虻虫/蜣螂/鼠妇/蛴螬/蜚蠊/青娘子/牛角䚡/益母草/茺蔚子/凌霄花/月季花/泽兰/苏木/王不留行/刘寄奴/马鞭草/干漆/毛冬青/积雪草/血藤/红藤/紫荆皮/虎杖/石见穿/自然铜/无名异/猫爪草/凤仙花/急性子/芸薹子/仙桃草/水苦荬/驳骨丹/茅莓/茅莓根/水红花子/红曲/白胶香/">庵/李核仁/千层塔/小九牯牛/扶芳藤/龙船花/金铁锁/飞龙掌血/大麻药/杜鹃花/红孩儿/鹿耳翎/韭菜/莲生桂子花/鬼箭羽/水八角/山羊血/草血竭/皂角刺/叶上珠/止咳平喘化痰药/杏仁/巴旦杏仁/紫苏子/款冬花/紫菀/鼠曲草/马兜铃/百部/枇杷叶/葶苈子/桑白皮/白果/白果叶/南天竹子/蔊菜/建兰根/翅茎香青/全叶青兰/野马追/牡荆子/黄荆子/千日红/华山参/洋金花/莨菪子/大肺筋草/杜鹃花叶/满山红/岩白菜/白松塔/白石英/粉条儿菜/胡颓子叶/肺形草/天浆壳/通光散/芸香草/泡桐果/白屈菜/鼠李/">飞天蠄/川贝母/浙贝母/桔梗/前胡/栝楼/竹沥/竹茹/天竺黄/胆星/冬瓜子/木蝴蝶/礞石/胖大海/猴枣/梨/矮地茶/百两金/罗汉果/瓜子金/柿霜/毛大丁草/石仙桃/松萝/荸荠/丝瓜藤/无患子/王瓜子/榕树叶/乌蛇胆/扶桑花/大金牛草/挂金灯/铁包金/土𪢲儿/蛇根草/盐麸子/白螺蛳壳/蚌粉/余甘子/白鹤藤/半夏/天南星/白附子/化橘红/白前/旋覆花/白芥子/皂荚/东风橘根/钟乳石/鹅管石/醉鱼草/海浮石/海蛤壳/瓦楞子/海藻/昆布/黄药子/芋头/海蜇/狗宝/石吊兰/平肝息风药/石决明/珍珠母/紫贝/牡蛎/玳瑁/磁石/代赭石/决明子/望江南子/旱芹/羚羊角/山羊角/牛黄/全蝎/蜈蚣/白僵蚕/蝉花/天麻/钩藤/罗布麻/刺蒺藜/地龙/马宝/蛇蜕/壁虎/蛞蝓/涌吐药/瓜蒂/藜芦/食盐/胆矾/石蒜/蜀漆/常山/泻下药/大黄/芒硝/番泻叶/芦荟/巴豆/甘遂/大戟/红大戟/芫花/芫花根/黄芫花/牵牛子/千金子/乌桕木根皮/泽漆/狼毒/荛花/腹水草/商陆/鸢尾/火麻仁/郁李仁/麻油/无花果/消导药/山楂/神曲/麦芽/谷芽/鸡内金/莱菔子/莱菔/五谷虫/米皮糠/啤酒花/糯米藤/黄皮果/阿魏/补益药/人参/党参/太子参/黄芪/白术/山药/扁豆/甘草/大枣/灵芝草/刺五加/蜂蜜/饴糖/土人参/土党参/峨参/手掌参/蓝花参/扁担杆/蓝布正/刺老鸦/羊乳/泥鳅/金雀根/五指毛桃根/当归/熟地黄/何首乌/白芍药/阿胶/龙眼肉/桑椹/人乳汁/乌骨鸡/羊肝/绿矾/南沙参/北沙参/西洋参/麦门冬/天门冬/石斛/麦斛/玉竹/黄精/百合/盘龙参/明党参/荠苨/枸杞子/女贞子/墨旱莲/龟版/鳖甲/夹蛇龟/燕窝/木耳/白木耳/淡菜/哈什蟆油/鸡子黄/猪肤/猪胰/獭肝/凤凰衣/鱼鳔/黑脂麻/野料豆/山稔子/白首乌/猕猴桃/楮实/小麦/甘蔗/秋石/童便/巴戟天/肉苁蓉/锁阳/淫羊藿/胡芦巴/杜仲/续断/补骨脂/山茱萸/菟丝子/沙苑子/狗脊/骨碎补/胡桃仁/列当/仙茅/鹿衔草/韭子/阳起石/鹿茸/鹿角/鹿角胶/紫河车/黄狗肾/脐带/海龙/海马/海狗肾/原蚕蛾/狗骨/冬虫夏草/蛤蚧/雪莲花/萝摩/木馒头/紫梢花/安神药/酸枣仁/柏子仁/茯神/朱砂/龙骨/龙齿/珍珠/夜交藤/秫米/合欢皮/合欢花/远志/琥珀/铁落/云母/紫石英/蛇含石/缬草/开窍药/麝香/冰片/苏合香/安息香/龙涎香/石菖蒲/九节菖蒲/水菖蒲/收涩药/麻黄根/浮小麦/五味子/碧桃干/糯稻根须/五倍子/百药煎/赤石脂/禹余粮/石榴皮/肉豆蔻/椿白皮/樗白皮/乌梅/罂粟壳/诃子/芡实/没食子/橡实/菱壳/鸡子壳/覆盆子/桑螵蛸/益智仁/金樱子/金樱根/小金樱/莲子/莲须/夜关门/南烛子/驱虫药/使君子/榧子/苦楝皮/鹤虱/南鹤虱/槟榔/仙鹤草根芽/南瓜子/雷丸/芜荑/石榴根皮/鹧鸪菜/土荆芥/贯众/紫萁/大蒜/外用药/硫黄/雄黄/砒石/白矾/硼砂/硇砂/轻粉/银朱/铅丹/铜绿/密陀僧/炉甘石/石灰/蟾酥/蟾蜍/斑蝥/蜘蛛/苍耳蠹虫/象牙/象皮/青鱼胆/鲤鱼胆/露蜂房/蜂蜡/虫白蜡/人中白/蛇床子/蓖麻子/蓖麻叶/犁头尖/火秧竻/毛茛/石龙芮/茅膏菜/回回蒜/博落回/野芋/紫堇/滴水珠/木芙蓉叶/桃叶/槐白皮/土槿皮/木槿皮/大风子/木鳖子/相思子/桐油/松香/藤黄/樟脑/儿茶/草木灰

☚ 针刺麻醉作用原理   中药学 ☛

中药学

中药学

中药学是根据祖国医学理论体系研究我国传统药物基本理论、 实践经验以及药物来源、 采制、 炮炙等一系列有关知识的一门学科。 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人民防治疾病的药物古代单称为“药”, 有时也称“药物”、 “药草”或“毒药”, 泛指各类药物时则称“百药”或“五药”(草、 木、 虫、 石、 谷)。 自从西方医学传入我国以后, 始有“中药”之称, 其目的是与西药相区别。 近二、三十年来,又先后广泛应用“草药”和“中草药”两词。前者专指在民间流传应用, 可以就地取材, 具有廉、便、 验优点的药物; 后者是常用中药与“草药”的复合名称。 考我国民间应用的所谓“草药”, 其中极大多数在历代本草或方书中早有记载, 只是由于医者少用, 故文献资料一般比较简略而已。 晋葛洪的《肘后方》, 唐陈藏器的《本草拾遗》, 宋《证类本草》所附的本草图经外类药物和有名未用药物, 明兰茂的《滇南本草》, 清赵学敏的《本草纲目拾遗》等, 都是记载民间药物较多的书籍。 而“草药”一词虽已早见于晋代及其以后书籍, 但并不成为代表民间药物的专用名词。 随着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流传于民间的“草药”, 现已日益受到重视而逐步被推广应用。 因此, 有人认为“草药”与中药无法截然分开,中药、“草药”从历史到现在, 都是在祖国医学理论指导下应用的药物, 中药一词完全应该包括“草药”。
中药专书在古代称为“本草”。 本草所记述的内容非常广泛, 仅从最早的《神农本草经》一书而言, 其中除性味、 功效等主要知识外, 还简要地提及用药所宜、 君臣佐使、 七情合和、 毒药用量、 服药时间以及药物的采造时月、 生熟、 陈新、 土地所出、 宜丸宜散、 宜水煮宜酒制等各项内容。 历代医药学家更不断地加以总结、 充实与提高, 记述的范围亦随之扩展。 其具体内容大体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 中药性能知识和用药法则。 主要有性味、归经、有毒无毒、 阴阳补泻、 升降浮沉、 配伍宜忌、 用药禁忌(含妊娠用药禁忌与服药食忌)以及用药剂量、 煎药法、服药法等。 这些都是从实践经验中积累和总结起来的基本理论、 基础知识, 对临床用药具有极为重要的指导作用。
(2) 中药功能主治及理论研究。 主治是药物有效使用的具体目标,功能乃是主治与药性相结合的理论性概括。两者既是药物效用的实验记录, 又是指导对证遣药的依据。 此外,古今医药学家在探讨药效与药理机制过程中,还积累了不少独到的临床用药经验和精辟的理论阐述,具有很高参考价值或学术研究价值。 这些也都是中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3) 中药生产、 制备的学术。 这一方面包括药物的来源、 分类、鉴定、栽培(饲养)、 采集、贮藏、 加工炮炙以及制剂等一系列内容。 这些学识与技术, 都有较强的专业性, 在扩大药源、 增加生产、 提高质量等方面日益显示其重要作用, 同时, 也是安全用药和有效用药的保证。
在现代科学日新月异的今天, 中药学研究的范畴亦日见广阔,大大超过了历史上对本草学的研究。 由此可见,本草学是中药学的前身, 中药学则是本草学的发展。 正因为现代科学的进步, 各门专业学科愈分愈细, 中药学近来也逐渐分出了一些分支学科, 如中药栽培学、 中药鉴定学、 中药炮制学、 中药制剂学等, 这将更有利于学术研究的深入发展与提高。
中药学的主要特点是: 历史悠久, 源远流长; 能反映我国民族的历史、 文化、 经济的特色; 具有比较全面系统的学术内涵,富于实践性; 它与中医学一源而两歧,在理论体系上相互沟通,沆瀣一气。 研究和发展中药学,具有历史的、 现实的双重意义, 它是继承发扬祖国医学遗产的一个重要方面, 是实现中西医药结合, 发展我国统一的新药学的前提和基础。
从中药的发现与应用到中药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 根据史学家的研究和推断,医和药都是人类远古祖先在生活生产活动中, 由偶然发现到进一步有意识地加以利用而产生, 经过一定时间的反复实践遂成为用药的经验。 这些经验, 最初是通过口耳相传而互相交流传播, 有了文字以后, 才逐渐将医药知识记录下来。《尚书·说命》(约公元前5~3世纪)云:“若药不瞑眩,厥疾弗瘳”; 《礼记·曲礼》(约公元前2~1世纪)云:“医不三世, 不服其药”。 前者已认识到重病必须使用重药,后者则反映了病人对医生的严格选择。至于具体药物的记载,早在《诗经》(约公元前11~4世纪)、《山海经》(约公元前5~3世纪)、 《离骚》 (约公元前4~3世纪)、 《尔雅》(约元前2世纪前后) 等非医药古籍里就已出现。 其不同点是, 《山海经》里所载的植、 动、矿物, 一般都有简明的产地、形状和功效等描述, 显然是作为药物而收载的, 而《诗经》、 《离骚》、 《尔雅》里的植物或动物, 虽然有不少也属于药用植(动)物, 但当时却不是以药物的形式著录的。
我国最早的一部药物专书为《神农本草经》。 据考证此书是汉代医药学家不断收集周秦以后的药学知识加以整理而成。 但其原著在唐代即已亡佚, 现存 《神农本草经》各种版本, 都是明代以后的学者以《证类本草》、 《本草纲目》为主并参考他书所辑出。 全书收载药物365种,分为上、 中、 下三品。 上、 中品药各120种, 下品药125种, 但诸本亦略有差异, 书中记述之性味功用多数都是正确的, 说明我国秦汉以前的药学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而《神农本草经》是集大成的著作, 为后世药学的发展奠定了深厚基础。
汉代除出现了《神农本草经》第一部药学专书外, 被尊为医圣的张仲景, 在立方和遣药上也有很大贡献。 他所著作的《伤寒论》、 《金匮要略》两书中, 实有方剂269首, 使用药物达214种, 并极为重视生药的加工处理,书中各方药下所注的炮制方法有擘、 切、 捣、 研、 锉、洗、渍、 去毛、 去皮、 去心、 去节、 去足翅、去腥、去咸、炒、熬、 炮、 炙、 酥炙、 烧、煨等。 此外, 对煎药的方法(包括水质、水量、火候、先煎后入) 以及服药法等, 也都有具体规定。 与张仲景同时的另一位名医华佗,精通内、外、 妇、儿、 针灸各科, 尤以外科最为著称。 他把具有麻醉功能的药物研制成麻沸散, 用以施行腹部手术, 成为世界上最早发现和应用麻醉药物的先驱。两晋南北朝时期, 炼丹的风气颇为兴盛, 当时最有成就的炼丹家首推晋代的葛洪(公元3~4世纪)。 他承袭了秦汉以来的炼丹理论, 通过实践而又发展了这些理论。 在他的著作《抱朴子》一书的“内篇”部分, 有3卷都是专讲炼丹术的, 炼丹的原料涉及20余种中药。 炼丹的目的原是适应统治者幻想不老神仙的需要, 但在客观上丹药却成了能为人民治疗疾病的新药。 由于在炼制丹药过程中创造应用了不少合乎科学原理的操作技术, 这又促进了我国药物化学的发展。 当然, 早在《神农本草经》中就已有采用化学药水银治疗疥、 瘘、 痂疡、 白秃的记载。 南北朝刘宋时期的药学家雷敩(公元5世纪), 总结前人有关药物修治炮制的经验著成《炮炙论》3卷, 书中详述了300种药物的加工炮炙方法, 成为现存最早的中药炮制学专著。 到了梁代, 著名医药学家陶弘景 (公元6世纪) 对古本草也进行了一次大的整理总结工作, 他以《神农本草经》365种药物为基础, 又复收集魏晋以来名医记录的药物, 从中选取365种, 与《神农本草经》的365种药合编为一书, 名为《本草经集注》, 使载入本草的药物总数增加了一倍, 并把药物的三品分类改为按玉石、 草木、 虫兽、 果、 菜、 米食等自然分类, 这是一大进步。 对于药物的产地、 采集、 形态鉴别以及性味等方面也都有新的发展。 尤其值得称道的是, 他在编写《本草经集注》时, 凡属《神农本草经》的原文都用朱书,凡是增补名医所录的药物则用墨书, 从而保存了 《神农本草经》的原有内容, 使其得以流传于后世。
隋唐时期由于国家渐趋统一, 交通发达, 经济文化繁荣, 医药卫生事业亦随之发展, 于唐高宗显庆四年 (公元659年)编写出版了 《新修本草》。 全书分为 “本草”、“药图”、 “图经”三个部分, 合计54卷, 收载药物844种。本书是由政府组织医官苏敬等二十余人所编写, 刊印后颁行全国, 因此它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药典。 七十年以后, 日本留学生曾手抄此书带回国内, 说明此书很早便流传到国外, 在唐代药学发展中影响较大的还有下列几部本草学专著:
❶孟诜与张鼎合编的《食疗本草》 (约公元621~714)。 饮食疗法早在周秦之际即受到相当重视,如《周礼》中已记载有食医的官职, 《素问》中也有 “毒药攻邪, 五谷为养, 五果为助, 五畜为益, 五菜为充, 气味合而服之, 以补精益气”的理论。 此后曾出现过不少有关食疗的著作, 但几乎已全部亡佚, 仅有少数书中的片断资料尚可从它书的引文中见到。 孟氏等的 《食疗本草》是总结前人食疗经验的著作, 本书的出现, 标志着把饮食疗法向前推进了一步。
❷开元中(公元738年) 陈藏器鉴于《神农本草经》以后虽有陶弘景、 苏敬之补集,但遗漏者尚多, 乃凭个人所掌握的资料和经验,著成《本草拾遗》一书, 他补遗的药物比陶、苏所补集的药物还多, 当时民间习用而前人本草中所未收载的药物, 多赖此书得以流传下来, 对药品的辨别亦颇为精审。 李时珍对陈氏的评价是:“其所著述, 博极群书, 精核物类, 订绳谬误, 搜罗幽隐,自本草以来, 一人而已”, 可谓推崇备至。 《本草拾遗》全书分为“序例”1卷, “拾遗” 6卷,“解纷”3卷, 合计10卷。
❸唐代对外经济文化交流进一步发展, 输入的药物逐渐增多, 应用也日见其广, 从而丰富了我国的药学, 不久即出现了以收载海外药物为主的药学专著——《海药本草》(公元8世纪)。 该书作者李珣, 为出生于中国的阿拉伯药商,对中国文学亦有研究。《海药本草》所收的药物, 不仅补充了以前本草漏收的新药, 对于旧有药物的功用也有所增补或纠正。
宋金元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在药学方面也取得了新的成就。 早在北宋初期, 政府即开始整理重修本草。 因为唐代的官方药典《新修本草》流传到宋初, 已历300余年, 在此期间, 由于新的药物有了很大发展, 而旧本草中又有很多外错之处, 不能适应当时的实际需要。 故于开宝6年(公元973年)诏令刘翰、马志等医药官员9人, 以唐《新修本草》为蓝本, 参考《本草拾遗》等书重加修订。 该书共21卷, 收载药物983种, 其中新增者133种(一说新增139种), 并补充了很多新注。 其编写体例基本上与《新修本草》相同, 名为 《开宝新详定本草》。 次年复加校订, 使该书的质量更为提高, 又易名 《开宝重定本草》, 这就是后世一般通称的《开宝本草》。 《开宝本草》的著成与刊行, 一方面标帜着宋代本草学的发展, 另一方面, 由于它继唐本草而间接保存了《神农本草经》、 《名医别录》 和《本草经集注》的原文, 尤其是在《新修本草》亡佚后 所起的承先启后作用, 尤为重要。 迨至嘉祐2年(公元1057年)政府又诏令掌禹锡、 林亿、 苏颂等编写了《嘉祐补注神农本草》 (简称《嘉祐本草》), 此书是以《开宝本草》 为基础加以损益修订而成, 收载的药物发展到1082种, 同时吸取唐代编著《新修本草》与《图经》的经验, 在全国范围内征集药物标本, 绘制药图, 并详加解说, 由苏颂进行综合加工整理, 最后选收药物780种, 绘图933幅, 编成《本草图经》21卷, 与《嘉祐本草》相辅而行。 因此, 嘉祐间修订的本草, 较之《开宝本草》又前进了一大步, 其规模也超出了唐本草及其图经之上, 取得了巨大成绩。 此后, 元祐间(公元1092年)有四川医生陈承将《嘉祐本草》和《本草图经》合编为一书, 并补充了古今论说及自己的见闻知识,著成《重广补注神农本草并图经》。 作者认为本草与图经两书, 传而不广, 偏僻之地无处购买,学者又不易兼备,合为一书则具有“书著其说, 图见其形, 一启秩而两得之”的优点, 全书共23卷。
宋代本草学的发展还表现在其也一些个人的专著方面, 其中最为突出的是《经史证类备急本草》。 著者唐慎微(约1056~1093)是蜀中的一位世医, 在医学上有很高的造诣。 《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的内容十分丰富, 它不仅集中反映了宋以前历代本草的成就, 而且广泛收罗了民间方药经验、 古代医方和经史杂家、佛书道藏等所记载的药物知识。 全书32卷, 载药1558种, 其规模在当时是空前的, 为后世保存了不少已经失传的宝贵资料, 文献价值很高。 此书于大观2年 (公元1108年)、 政和6年(公元1116年)、绍兴29年(公元1159年), 曾由政府先后数次加以修订增补, 分别名之为《大观经史证类备急本草》、 《政和新修经史证类备用本草》、 《绍兴校定经史证类备急本草》, 都成为药典性质的书籍。最后一次是淳祐9年(公元1249年)又由金人张存惠增订, 书名 《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 收载药物总数达到1746种, 成为宋代最完备的本草专著, 在中国医药学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此外, 在宋代本草专著中具有学术研究价值的还有《日华子诸家本草》 (掌禹锡云为宋初开宝中四明人撰, 不著姓氏。 另一说作者为唐代人, 姓大名明),《本草衍义》(公元1116年寇宗奭撰)、 《履巉岩本草》(公元1120年王介撰)和《宝庆本草折衷》(公元1227年陈衍撰)等, 各书均有自己的特点, 作出了不同贡献。
金元时代在医学史上是一个学派纷呈, 具有创新精神的历史阶段, 在本草学方面同样有了新的发展。 主要以易水学派的张元素(公元12世纪)为代表, 他强调要重视药物气味厚薄和阴阳升降之间的辩证关系。 又指出五脏有苦欲(喜恶), 药物的五味和补泻作用, 可随五脏的苦欲不同而变异。 掌握了五脏所苦所欲, 才能更有效地运用药物。 张氏的这些见解, 确有独到之处, 这是他依据《内经》理论, 结合实践, 对药理作用经过潜心研究所获得的成果。 另一重要方面是张氏倡导了药物“归经”和“引经”之说, 把药物的治疗功能和经络脏腑密切结合起来。 “归经”是指某一药物主要能入某经或数经发挥治疗作用, “引经”是指某药善入某经, 临床便利用某一引经药作向导, 引导其他药物同入该经。 他认为只有理解药物性味和归经的关系, 临症用药才能有的放矢, 取得显著疗效。并重视四时用药以及不同药用部分的不同功效,不同炮制方法对药物作用的影响。 张氏的主要药学著作有《珍珠囊》、 《脏腑标本虚实寒热用药式》, 在其综合性著作《医学启源》中也有专论药物的章节,如《主治心法》、《气味厚薄寒热阴阳升降之图》、 《药性要旨》、 《用药升降浮沉补泻法》等。 他的学说对临床用药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影响颇为深远。 其弟子李东垣所著的《用药法象》,王好古所著的《汤液本草》, 都继承了张氏的学术思想,并各有发挥。 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朱丹溪则著有《本草衍义补遗》一书, 是推衍宋代寇宗奭《本草衍义》之作, 也多有发明。
明清医药学家编著了大量的本草书籍, 在学术研究上既有一定的深度, 又有一定的广度。 成就最大、影响最深的, 首推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 他以《证类本草》为蓝本, 参考了800多部各类文献, 并亲赴许多产药地区, 深入考察采访, 收集资料,从公元1552年至1578年,经过27年的艰苦努力, 三易其稿, 才完成了这部近200万言的本草学巨著。 书中收载药物1892种, 其中为李氏新增者有374种, 绘制药图1100余幅, 附方11,000余首。该书不仅系统地总结了各种药物知识。 而且纠正了过去本草书中的许多谬误, 提出了不少精辟见解, 特别是他能把药学理论和医学理论结合起来, 使之更富有临床实用价值, 这一点也很突出。《本草纲目》的药物共分为16部, 62类,虽然仍是采用自然分类法,但较之以前各种本草的分类有了巨大发展, 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分类方法。 《本草纲目》既是明代药学上的一部空前巨著,又是一部具有多学科成就的科学巨著。 这部书于明万历24年(公元1596年)首次在金陵(南京)刊行, 在国外有日、英、法、德、俄等数种文字的全译本或节译本流传。至今它仍然是我国医药学界必读之书, 也是国际药学界和有关学者的重要参考文献。
明代本草中受到重视的还有下列诸家著作:1368(?)年徐用诚编撰的《本草发挥》, 共4卷, 载药270种。 徐为朱丹溪的弟子, 他的著作综合了易水学派及朱丹溪等的药学理论, 成为明初临床医家用药的依据。 1505年明太医院刘文泰等集体撰辑的《本草品汇精要》共42卷, 收载药物1815种, 并附有彩图, 每种药物分24项编写, 内容精简扼要, 是明代官修的一部大型本草。 此书著成时间比《本草纲目》还早70余年, 但稿件一直藏之内府, 并未刊行。 1700年清太医院王道纯等又采录《本草纲目》等书的资料, 补收药物480余种, 成续集10卷,直至1937年方有排印本问世。15世纪中期云南民间医药学家兰茂撰著《滇南本草》3卷, 载药400余种, 多为云南民间常用药物,是现存地方性本草书中较早和较完整的著作。 1565年陈嘉谟撰著《本草蒙筌》12卷, 载药742种。 陈氏为祁门医士, 对药物有丰富的实践经验。 书中除性能功用外,对于药物品种鉴别及产地、 采集、 炮制的叙述亦相当重视, 并附有药图, 文句则多用骈体, 便于初学诵读。 它如缪希雍著有《神农本草经疏》30卷(公元1625前), 选收《证类本草》中常用药物484种, 偏重于对药理的阐述。清代在《本草纲目》的影响下, 对药学研究也有相当进展。如刘若金竭30年之力, 撰著《本草述》(公元1665前)32卷, 选收《本草纲目》药物近700种, 重加订定, 主旨是“权药物生成之时, 度五气、 五味、 五色以明阴阳升降之理”, 并遍采诸家方论, 折衷古今异同之说,曲畅旁通,自成一家。赵学敏辑著有《本草纲目拾遗》(公元1765)10卷, 收载药物921种。 其凡例云:“是书专为拾李氏之遗而作, 凡纲目已登者, 或治疗有未备, 根实有未详,仍为补之”, 故书中新增药物即达716种, 成为《本草纲目》的补编。 作者编著此书时, 参考引用了医药及经史百家书籍600余种, 其中包括一部分当时即属罕见的抄本、 珍秘本而现已失传的文献。 本书是继《本草纲目》后最富有研究价值的又一名著。 此外, 清代本草著作中着眼于临床实用者, 尚有汪昂的《本草备要》(公元1694) 8卷, 载药470余种, 并附药图; 吴仪洛的《本草从新》(公元1757)18卷, 载药720余种, 系补订《本草备要》的著作; 张璐的《本经逢原》(公元1695)4卷, 载药700余种。作者临床经验丰富, 著述亦多, 本书精要处在“发明”一项, 能略疏本经之大义, 参以诸家治法, 结合自己的临症心得加以阐发, 受到学者的推重; 严西亭等3人合纂之《得配本草》(公元1761) 10卷, 载药640余种, 著录重点在于药物的配伍应用; 黄宫绣撰著了《本草求真》 (公元1769)10卷, 其中1~7卷, 载药520种, 分为补、涩、散、 泻、 血、杂、 食物7剂, 每剂再分若干小类, 如补剂分为温中、 补火、 滋水、 温肾4类, 涩剂分为温涩、寒涩、 收敛3类, 各药以类相从, 便于对药性进行分析比较, 掌握运用。 功能主治则细加考订, 就实讲明, 不令稍有含混。 8~9卷分列“脏腑病症主药”和 “六淫病症主药”, 较之《本草纲目》百病主治药更见精审。 末卷为“总义”, 杂引诸家关于药物的气味厚薄、 阴阳、 升降浮沉、七情畏恶以及五味之用等理论。 侧重于发挥 《神农本草经》精义者, 有张志聪等之 《本草崇原》 (公元1663)、 叶桂之《本草经解》(公元1724)、徐大椿之《神农本草经百种录》(公元1736)、 陈修园之 《神农本草经读》(公元1803)、 邹澍之《本经疏证》(公元1832)等。 这些书也都各具特点,流传甚广。 值得一提的还有《植物名实图考》一书, 共38卷, 收载植物1714种, 记述其形色、 用途和产地甚详, 尤其重视同名异物或同物异名的考订,兼及药物效用,附图亦极精确。 作者吴其濬(公元1789~1847),曾宦游鄂、 豫、 湘、 滇、 贵、闽、晋各地, 所到之处, 均极注意采访收集当地植物资料, 掌握了丰富的植物学知识, 且参考引证了800余种各类文献, 是清代的一部科学性很高的植物学专著, 对研究中药学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从汉到清, 两千年来我国人民在和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 积累了极其丰富的医药实践经验与理论知识。 在历史的各个时期, 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和成就。 单以药学而言, 现存的各类本草专著即达700种以上, 这是古代医药学家的智慧结晶。 但自鸦片战争到全国解放前夕的一百多年中, 中国遭受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而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加以统治者在民族虚无主义思想指导下,对中医中药采取了蔑视、 限制和消灭的政策, 使之得不到应有的发展。 虽然也有少数学者在艰苦的环境中继续从事于药学研究工作, 但方向不明, 条件恶劣, 几无成果可言。 中药生产日趋衰落, 广大农村和城镇严重缺医少药, 整个中医中药已经濒临灭绝的境地。
新中国成立后, 中药和中医一样,得到空前的发展,培养了并正在继续培养急需的高级和中级中药人才, 以解决后继乏人问题, 陆续建立了不少专业科研机构, 利用现代科学技术, 广泛开展对中药的研究。 做了大量有价值的工作, 推动了药学向新的领域发展。
我国土地幅员辽阔, 物产丰富, 中药资源亦极其富饶, 是世界上最大的天然药库。号称天府之国的四川省,自古以来, 即为中药材的著名产区, 仅峨眉山区就生长着二千余种药用植物,湖北省的神农架, 非常集中地出产一千三百多种药材, 随着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 我国海洋药用生物已查明者有200种以上;分布于西北、 华北及东北的大片沙漠戈壁地带, 经考察亦发现350多种野生药用植物。 在药源普查的基础上, 发掘了许多具有良好疗效或特效的民间药物, 通过药理药化实验研究、临床验证而普遍推广应用于各科疾病的治疗, 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早在建国之初, 中央就作出了一系列关于发展药材生产、注意保护野生药材,并逐步转为人工栽培的指示,产销状况不断好转。据统计, 目前, 全国中药栽培总面积已达400万亩以上, 由于改进了种植方法和新技术的采用, 提高了药物的产量和质量; 不少原来仰给于野生动、植物的药材已转为家养家种, 长期依靠进口的“南药”, 也已部分引种成功。 同时,开展了对药用植物组织培养的实验研究; 对临床上有特殊疗效、 药材稀少的某些菌类植物, 采用深层发酵方法生产的研究;对扩大药用部分和综合利用的研究;有些药已人工合成或半合成。这些, 都为扩大新的药源、增加药物生产, 开辟了广阔前景。
澄清混乱的药物品种, 辨别同名异物与同物异名,鉴定药材的真伪和质量, 是保证用药准确、 安全和有效的重要一环。 在这一方面, 除总结和发展了古代的经验鉴别外, 现已广为采用显微鉴别、 理化鉴别等新的科学技术, 大大提高了中药鉴定效果。 国家先后颁行了1953年版、 1963年版、 1977年版、 1985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规定了对中药材的检定通则、炮制通则、制剂通则和一系列的检查、检验、测定方法, 这是国家的法定药品标准。 此外, 还公布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 各省、 市、 自治区也多制订了地方药品标准, 作为国家药典的补充。
中药炮制的作用与临床疗效关系十分密切。 在这方面, 应用现代科学知识, 研究中药传统炮制方法, 探索其内在成分的变化,以保证药物及其制剂的质量和疗效,做了不少工作, 取得了一定成效。 在中药剂型方面, 通过工艺上的改进, 设备上的革新, 以及采用现代制药技术, 发展了许多新的中药剂型, 既能提高疗效, 方便服用, 又有利于运输、 贮藏。
随着中药学研究的日益深入, 民间药物的普遍推广应用和中西医结合工作的发展, 采用分子生物学等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和方法, 对中药疗效原理的研究, 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 以图逐步阐明中医药理论的物质基础,尤其是近几年来对活血化瘀、 扶正培本和清热解毒的理论, 以及与之相应的药物, 研究较多, 进展较大, 这对促进中西医药结合, 具有相当重要的、 积极的意义与作用。
多年来, 我国中医药学专家和广大医药科技工作者,响应党中央“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 应当努力发掘, 加以提高”的号召, 在整理研究古本草文献工作中, 也付出了辛勤劳动, 取得了丰硕成果, 各地学者在理论探讨、原文注释、 品种考订、版本校勘等各个方面,先后发表了大量研究论文, 出版了不少专著; 有的学者对早已亡佚的古典本草名著进行了辑复, 大体上重现了原书的本来面貌。 这是继承发扬祖国医药学的一项重要工作。 李一氓同志在《论古籍和古籍整理》一文中说:“中共中央认定:‘整理古籍, 把祖国的宝贵遗产继承下来,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关系到子孙后代的工作’。”卫生部1982~1990年中医古籍整理出版规划中, 列入整理出版的本草古籍达68种, 在“六·五”期间已取得较大进展。此外, 全国和地方还发行了多种专业期刊杂志, 陆续筹建了各级药学组织, 广泛开展学术活动与学术交流, 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中药在我国已有几千年的应用历史, 积累了极其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理论知识, 这是很大的一个优势。 30多年来,在中药学研究的各个方面也已取得了许多新的成果,受到国际上的广泛重视。 他们认识到经过中国人民长久使用, 今天仍在应用的中药, 有其独特的价值, 肯定值得进行深入的科学研究。 国外对植物药研究的速度大大加快, 并出现了由合成药转向天然药的趋势。 当前, 对中药学研究的指导思想应该是:“正确处理继承和发扬的关系”。 亦即“正确处理吸取和利用当代先进科学技术与保持和发扬中医特色的关系。”把中医、 中药理论结合起来进行研究, 是中药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中药与中医不可分割。 实践已经证明, 中药的研究和西药的研究有很大的不同。 研究中药, 不仅要从单味药入手, 更重要的是必需进行复方和配伍作用的研究。 只有把单味药的研究和复方研究结合起来, 把现代的实验研究和中医药的临床经验与理论结合起来, 才能反映中药疗效的本质,也只有这样, 才能建立既有高度科学水平, 又有民族特色的我国的新药学体系。

☚ 中药学   四气五味 ☛

中药学

traditional Chinese pharmacology

中药学zhōng yào xué

science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14:4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