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中秋节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中秋节 这也是渔民心目中的一个重要节日,主要是想趁着节日,一家团聚共度佳节。由于近年船只的设备先进,可作远航,最远的可到达台湾海峡、南沙群岛、西沙群岛等地捕鱼,来回也要一头半月,所以近年来在本澳过中秋节的回航渔船不足三百艘。原因是部份渔民赶不及回来,更由于中秋节前后正是渔汛时期,一般远航的大船不会轻易放弃机会,这便造成渔民回来度节的人数逐年减少。 渔民过中秋节,和其他地方居民没有甚么大的差别,庆祝时间主要是在晚上进行。船舷四周早就挂上各式明亮的花灯,小孩子拿着纸糊的灯笼,四围照着,在船上走来走去;若船只是靠岸泊着的话,孩子们更可以上岸边的陆地玩耍。当吃过一顿丰富的晚饭后,人们便忙着拿出月饼、生果、芋头、菱角等食物放在甲板的香案上,拜祭月光。拜祭工作由妇女进行,仪式很是简单,祇是对明月说上几句吉利的祷词便成了。主要的享受是赏月,和分别已久的家人共话家常,乐也融融,真颇有“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意境。此外,有些渔民会用纸剪成一个“小月亮”,然后架在一盆清水之上,使其与天上的明月一样,投影于水盆中。经过片刻后便把纸月焚去,然后一家老幼用该盆清水洗脸,据说那些水会使人容光焕发,眉目生辉。 中秋节 相传,很早很早的远古时候,一共有十个太阳一齐出现在天上,只晒得大地冒烟,海水干枯,天下百姓难活下去。这时,有个叫后羿的英雄力大无穷,能开万斤宝弓,能射巨蛇猛兽。他同情受难百姓,就弯宝弓,搭神箭,一气儿射下九个太阳。最后一个太阳认罪求饶,后羿才息怒收弓,严令太阳按时起落,为民造福。 从此,后羿的名字传遍天下,人人敬仰。后来,他娶了个妻子叫嫦娥。这嫦娥非常美丽,温柔贤慧。夫妻二人相亲相爱,生活非常美满。嫦娥心地善良,常把丈夫射来的猎物接济乡亲们,乡亲们都非常喜爱她,夸后羿娶了个好媳妇。 有一天,后羿射猎途中碰见一个老道士。这老道钦佩后羿的神力和为人,赠给了他一包不死药,说吃了这药,就能长生不老,成仙升天。可后羿舍不得自己心爱的妻子,也舍不得父老乡亲们,不愿自己一人上天,回家后,就把不死药交给了妻子。嫦娥把药藏在了床头首饰匣里。 那时候,因为羡慕后羿的威名,不少人跟着他拜师学艺。其中有个叫逢蒙的,是个奸佞小人,想偷吃后羿的不死药,自己成仙。 这一年的农历月十五日,后羿又带着徒弟们出门射猎去了。天近傍晚,逢蒙却偷偷溜了回来,闯进嫦娥的住室,威逼嫦娥交出那包不死药。嫦娥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把不死药全部吃下,立时,身轻似燕,冲出窗口,直上云天。可她一心还恋着心爱的丈夫,就飞到离地面最近的月亮上安了身。 后羿回家后,不见了妻子嫦娥,忙向侍女打听,才知道事情的经过。他焦急地冲出门外,只见天上的月亮比往日格外亮,格外圆,就像心爱的妻子在看着自己。他心似刀绞,拼命朝月亮追去。可他追三步,月亮退三步;他退三步,月亮进三步,咋也到不了跟前。后羿思念心爱的妻子,心痛欲裂,默默流泪,无可奈何,只得命侍女在院内月下摆上供桌,上面供放上嫦娥最爱吃的各种水果,遥祭远去的妻子。乡亲们听说以后,也都在各家院内摆上供桌水果,遥祭善良的嫦娥。 第二年八月十五晚上,是嫦娥奔月的忌日,月亮又是格外明格外圆。后羿和乡亲们怀念善良的嫦娥,都早早地在院中月光下摆上水果祭月,寄托对亲人的思念。以后年年如是,世代相传。因八月十五时值中秋,所以人们就把这一天定为中秋节。 再说嫦娥飞入月宫之后,每日里思念丈夫,思念乡亲,虽有珍馔佳肴,宫女歌舞,仍不能稍解愁烦。每年的八月十五日晚上,她都要走出宫门。这时,天清气爽,下界景象现在眼前,她默默遥望,寄托思情。此时,她那美丽的容颜也使得月亮格外亮,格外圆。 到了唐玄宗年间,在一个中秋节的夜里。唐玄宗在宫中赏月,道士罗公远邀玄宗去游月宫,玄宗欣然应允。罗公远就将手杖扔向云天,立时化为一道银色长桥。二人走过这桥,眼前现出一座宫院,宫门上方写着“广寒清虚之府”。再看那广寒宫内,水晶为阶,如行镜中,仙山琼阁,引人入胜。嫦娥一见凡间人来,非常高兴,忙将他们邀入宫中,命宫女端出酥甜的仙饼让他们吃,并让数百名宫女在庭院里轻歌曼舞,然后才把他们送出月宫。 回人间后唐玄宗暗记下仙女的舞曲,命人整理,成为优美动人的“霓裳羽衣曲”。并命人仿造月宫仙饼,因这种饼原是月中之饼,又加形如圆月,所以人们就叫它“月饼”。 自此以后,每年中秋节的晚上,人们都合家团聚,在月光下赏月。还摆出丰硕的果品、月饼祭月。有的人吟诗唱和,表示对月中嫦娥的怀念,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年年如是,直传至今。 中秋节 中秋节相传,很早很早的远古时候,一共有十个太阳一齐出现在天上,只晒得大地冒烟,海水干枯,天下百姓难活下去。这时,有个叫后羿的英雄力大无穷,能开万斤宝弓,能射巨蛇猛兽。他同情受难百姓,就弯宝弓,搭神箭,一气儿射下九个太阳。最后一个太阳认罪求饶,后羿才息怒收弓,严令太阳按时起落,为民造福。 ☚ 七夕乞巧 重阳登高 ☛ 传统节日 传统节日正月初日:春节 华节 大年 ☚ 节日 节令 ☛ 中秋节传统节日。八月十五这一天,朝鲜族有吃松饼和赏月的风俗。中秋前两天,要去为祖先的坟墓割草,在中秋节这一天省墓。中秋节的游戏有妇女的 《强羌水越来》,是一种圆舞形式的民俗活动。亦称秋夕,古称嘉俳日,是从古朝鲜新罗国时期的八月十五日游戏相沿而成俗。 中秋节多民族共同的传统节日。亦称“仲秋节”、“秋节”、“团圆节”、“八月节”、“女儿节”等。除汉族外,蒙古、回、彝、壮、布依、朝鲜、满、白、侗、土家、哈尼、黎、傈僳、畲、拉祜、纳西、达斡尔、羌、仡佬、锡伯、鄂温克、裕固、京、鄂伦春、赫哲等族也过此节,流行于全国各地。起源于周代的迎寒祭月活动。民间以全家团聚赏月,吃圆形甜食(月饼)果品为主要内容,寓圆满之意。流行范围较广,恐与多数地区气候大致相同、多数民族以农耕为主有关。这是个由暖转寒、而且主要庄稼已获收成的转换季节。各族民间有丰富多彩、风格迥异的娱乐文艺活动。 中秋节 中秋节古代节日。在农历八月十五,正当三秋之中,故称。此夜月明于平时,故又称月夕。中秋玩月或谓赏月,古已有之,唐宋多有所载。据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 天宝时, 苏颋和李乂八月十五于禁中直宿,诸学士玩月,备文酒之宴。唐贞元十二年(796)八月十五夜,欧阳詹等五人在长安永崇里华阳观玩月,“既古人所玩之意,宜袭古人所玩之事,作《玩月》诗”。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同诸客玩月》,写他在东都的玩月。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吴自牧《梦梁录》载宋汴京中秋节的情景颇详。中秋还有祭月的习俗,祭品有月饼、瓜果等。相传月饼源于唐代。《梦梁录》和周密《武林旧事》已有月饼之名。明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有八月十五“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的记载。民间过中秋节,遍及各地,历代不废。 ☚ 重阳 祭灶 ☛ 中秋节 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日,畲族长辈要买月饼分给孩子和馈送亲友,举家吃个“中秋宴”。晚餐后,男女老幼到户外赏月,少年点燃篝火,手击竹筒,迎“田元帅”,游中秋,唱山歌。 ☚ 端午节 尝新节 ☛ 中秋节 中秋节过去,月上东山时,家家都烧细香,表示迎接。桂林盛产柚子,中秋节正是收获季节,有的人便将细香插在柚子上,叫做烧柚子香,还用长竿举过屋檐,表示对月恭敬。柚子壳有特殊香气,细香插破,芳香四溢,可以驱除秽气。中秋夜,一般人家都将桌子搬至户外,摆满月饼和新鲜果品,以示供月。不得摆酒,传说月宫仙子是女性,不喝酒。赏月,是中秋夜一大活动。桂林人喜爱全家或结伴到风景区去,围坐月下,边吃果品,边聊天赏月。漓江江面,楼船悠悠,歌声阵阵,波光粼粼,渔火点点,天上月水中月交相辉映,更是一副别开生面的秋江夜月图。中秋传统菜谱中必须有鸭子,这是从古沿袭下来的习俗。至于月饼,桂林产的品种很多,有五仁果子月、五仁叉烧月、五仁火腿月、豆蓉月、蛋黄连蓉月等等。孩子们的传统节日玩具是柚子灯笼,制作方法是将柚果掏空,在壳上镂刻“花好月圆”一类文字,里面点上一枝蜡烛,烛光和柚香透过字隙、漏渗出来,既见亮光又香气袭人。当孩子们提灯列队游走时,像一条蠕动的闪光的龙,非常好看,别具一格。 ☚ 中元节 小年夜 ☛ 中秋节 中秋节七八月中秋,是赏月季节。人们出游看月华,称做“走月亮”。旧上海很多人喜欢到小东门外陆家石桥观赏桥下月影荡漾。“石梁夜月”便是“沪城八景”之一。中秋等至十八日大潮汛,很多人到东城观江潮,也有人到浙江海宁去观潮。近年来,还有不少人观看“上海桂花节”的各种表演。 ☚ 端午节 重阳节 ☛ 中秋节 中秋节祭月:月光纸与兔儿爷。在明清时代,祭月的供品中,月饼必须是圆的,瓜果必须切成如莲花般的牙瓣。街市出售一种叫“月光纸”的东西,上面绘有月光照耀菩萨,下面绘有月亮宫殿,有一兔人站立在那里捣药。祭月后即将月光纸焚烧。 ☚ 端午节 清明节 ☛ 中秋节 中秋节八月十五,又称“八月节”。以月饼、鲜果供神佛。晚间于庭院设几案,供月亮马子、月饼、瓜果等,由主妇焚香跪拜。“圆月”只限妇女,有“男不圆月,女不祭灶”之谚。应节食品为月饼,亲友互赠。 ☚ 端午节 十月初一 ☛ 中秋节 中秋节zhongqiujie中国的传统节日,也称“团圆节”,源于汉族。时间是农历八月十五。中秋月圆象征团圆,具有吉祥、美好的含义。中秋节时人们喜庆丰收和美满团圆的节日。在民间有家人团圆、吃月饼、赏月等习俗,还流传着嫦娥奔月等优美的神话传说。“每逢佳节倍思亲”的说法常常是指中秋节。中秋节时人们所吃的月饼是中国独特的民族食品,起源于唐代。现在月饼已经有许多不同风味的品种,如苏式、广式、京式、宁式、潮式等等,在外观、口感、表皮、馅心、味道等方面各具特色。中秋节在傣族、苗族、白族、哈尼族、纳西族、蒙古族、瑶族、布依族等少数民族地区也十分流行。 ☚ 端午节 清明节 ☛ 中秋节 中秋节Zhongqiujie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我国传统的中秋佳节。“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按照我国古代历法解释,农历八月在秋季当中,而十五又是这月中间的一天,所以八月十五日被称为中秋。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分别表示每季、二、三月。二秋中的第二月叫仲秋.所以中秋也称“仲秋”。中秋节是在秋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上古时只有秋分的活动,而无中秋节。秋分是在八月十五日前后.但由于有闰月的关系,秋分可以出现在八月初至八月末的任何时候。然而,秋分是祭月的,人们总是要把这个节日与月亮联系起来,如果秋分出现在下半月,甚至在月末。人们就很难见到月亮。从古人留下的历史记载来看,大约唐朝时即有中秋赏月的活动,不过至宋代时才较为盛行。至明清时已与元旦、端阳等齐名.成为中国的主要节日之 。中秋之夜,人们仰望玉盘似的明月,自然联想到家人团聚。独在异乡旅居的人,借助明月寄托对故乡的思念。“一年明月今宵多”,故人们称之为“团圆节”。《帝京景物略·春扬》记:“八月十五日祭月,其祭果饼必圆,……女归宁,是日必返其夫家,曰团圆节也。”凡归宁的妇女,在中秋月夜之前必须返回夫家;凡外出办事的人也尽可能于中秋节返回,以便中秋节全家团聚。中秋之夜,暮色降临,赏月的活动也就开始了。人们或设家宴于月下,为孩子们讲述“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等古老的神话故事,共享天伦之乐;或陈月饼、酒馔、水果、毛豆等食品于庭院,全家人在银色的月光下赏月聚谈、品赏节日佳品。中秋月饼,是一年一度的传统食品,过中秋节,没有一个人不品赏一下月饼的风味。同时,中秋节向亲朋好友馈赠月饼,也是最适时、最典雅的上等礼品。所以近现代每逢中秋.总有大量月饼上市,制作精巧,品种繁多。近现代的月饼,继承了明清时代的传统形式,并且向更加精美的方向发展。不同地区的月饼,也各有不同的特色,较为著名的有京式、广式、苏式月饼和滇式月饼。就其表皮来说,苏式和滇式为酥皮月饼,广式和京式则为糖浆面皮月饼。就其饼馅而言,通常有五仁、百果、豆沙、枣泥、冰糖、火腿等,品种各异。并在饼面上印有各种美丽的图案.绘上嫦娥奔月、月宫蟾免、银河夜月、三潭印月、西施醉月等图画。 ☚ 端午节 泼水节 ☛ 中秋节俗称“团圆节”。中国传统节日。因在夏历8月15日,恰适秋季正中,故名。始于宋代,以家人团聚,饮桂花酒,吃中秋月饼,赏月为乐。 中秋节 中秋节zhonɡqiujie民间传统节日。即农历八月十五。为赏月团圆之节,流行全市各地。自魏晋以来,即有“中秋赏月”之俗,至隋唐尤盛。唐明皇为了庆贺自己的生日(农历八月初五日),从八月初五到八月十五日,以十天时间普天同庆,尤以十五夜为最。中秋节晚上,家家在院中摆一张桌子,供奉一个内包糖、芝麻,表面有压制花纹的大饼,数个小饼及梨、枣、苹果等水果与月饼,全家人围桌而坐,俗称祭月。祭月时,有女拜月、男不拜月的习惯。祭毕,将大饼分成数块,每人一份,庆贺团聚。如有人不在家,也要预留一份。此饼叫做团圆饼。旧时由于生活困苦,一般人家只烙一个大饼。建国后,除月饼之外,更增添了瓜果等时令物品。出嫁之女或外甥须在节前给娘舅送月饼,亲友亦互赠月饼,传递情谊。夜里家家以月饼、水果等物,敬献月亮。秦都人祭月仪式结束后,可全家分享团圆馍。旬邑人则当庭摆上八仙桌,摆满各类水果祭品,俗称献月亮。乾县人专门烙制麦面锅盔馍,形圆边光,有脸盆大,内有芝麻和佐料,名叫月饼。等月升中天时,供奉食品,上香礼拜。次日切块互赠,以求家庭和睦,风调雨顺。一般单位和学校多举办中秋晚会或茶话会。因常与国庆节相近,故又称中秋节和国庆节为“双节”,备受重视。 ☚ 日常用语 牛斗虎 ☛ 中秋节 中秋节亦称“仲秋节”、“团圆节”。中国汉族传统节日。时在农历八月十五。农历八月在秋季中间,称“仲秋”,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称“中秋”,故名。中秋节正当秋分,太阳差不多是直射到月亮朝地球的一面,月亮看起来又圆又亮,人们把月圆看作是团圆的象征,因而称八月十五为“团圆节”。中秋佳节有吃月饼的习俗,相传,元朝末年,百姓为反抗蒙古贵族的残酷统治,高邮张士诚暗中串联,于中秋之夜在月饼里夹上同时起义的小字条,家家掰开月饼,看见传单,遂一齐起义。从此每到中秋节,人们就要吃月饼,以示纪念。此外,中秋节还有赏月、拜月、祭月等传统习俗。 ☚ 艺术祭雪节 中秋祭月 ☛ 中秋节 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是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中秋,从时令说是秋收时,要恭庆丰收; 从习俗说是团圆节。中国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祭月就是赏月。魏晋时已有中秋赏月的习俗,宋代尤为盛行。中秋佳节来临时,酒楼重新修饰门面,扎绸彩牌楼,出售好酒,店铺里堆放各式新鲜佳果,明时亲友之间馈赠月饼已成风气。清始,将中秋、端午、元旦并称 “三节”。中秋之夜,家家准备宴会,赏月和吃月饼是中秋节的主要活动。人们借皓月寄托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苏轼《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 中元节 重阳节 ☛ 中秋节 中秋节又称“仲秋”、“团圆节”、“八月节”等。湖南省城市多以月饼,农村多以粽糍,群相馈赠。入夜,设酒果祭月。祭月后,皓月当空,清风徐来,合家欢聚在月下品茗吃月饼或粽糍,叙天伦之乐,思异乡亲人。妇女祈嗣者,至菜园探瓜,谓之“摸秋”。孩子们便三五成群,拾碎砖和瓦片,叠造浮屠或“宝塔”,高三四尺,灌以油,或用柴草,点火焚之,火便从瓦片的空隙中吐射出来。至砖热瓦红,大家便争将酒盐洒于塔间,于是“哔哔叭叭”响声热烈,震彻夜空,颇为壮观,谓之“烧宝塔”。1949年后,祭月烧宝塔之俗已废。合家欢聚,品尝月饼果品者众。80年代后,赏月兴致更浓,团圆宴饮更盛,馈赠之俗更兴。月饼档次更高,品种增多,制作精美,琳琅满目,应有尽有。 ☚ 中元节 重阳 ☛ 中秋节 中秋节中秋节是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五,是中国人颇为重视的传统大节日。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澳门,每逢中秋节来临,新马路的饼铺门前常常竖立招徕顾客的各种广告牌,画上民间传说故事,如嫦娥奔月、吴刚砍桂树、八仙过海等。晚上还亮起霓虹灯,闪闪烁烁,整条马路熙熙攘攘,水泄不通,欢声笑语不绝。中国人注重亲情,因此很重视中秋节,家家户户都要团聚 “赏月”。出外工作的人也要趁假期赶回来,一家大小共聚天伦之乐。除了吃月饼外,许多家庭都喜欢自制汤丸,只做甜的,象征一家甜蜜团圆。煮熟的芋仔和沙田柚,都是过节时一般人喜欢吃的东西。如今在澳门,这类喧闹的场面已很少见,但制饼的商号仍旧在节日前推销月饼,即使只在报章上宣传,买月饼送礼的人一样很多,饼铺的生意也很不错。可是昔日小孩提着花灯在街上溜达、门前挂起走马灯的景观已经很少见了。此外,中秋舞渔灯也是澳门历史悠久的喜庆活动。渔灯是广东民间流传的传统工艺品,有鲤鱼灯、石斑灯、黑鱼灯、黄沥角灯等。灯饰上的鱼头、鱼尾一般都能活动。龙头、鱼尾、鹿角、鲸口,被塑成神鱼。黄沥角灯形象丑陋,代表强暴势力。每年中秋节,在旧有的沙梨头树、庐兜村、烧灰炉村等,渔民挥舞渔灯以示庆祝,主要以舞黄沥角灯为主,其他渔灯围绕,反映出群鱼驱逐强暴黄沥角的景象。 ☚ 盂兰节 重阳节 ☛ 中秋节 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是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中秋,从时令说是秋收时,要恭庆丰收;从习俗说是团圆节。中国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祭月就是赏月。魏晋时已有中秋赏月的习俗,宋代尤为盛行。中秋佳节来临时,酒楼重新修饰门面,扎绸彩牌楼,出售好酒,店铺里堆放各式新鲜佳果,明时亲友之间馈赠月饼已成风气。清始,将中秋、端午、元旦并称 “三节”。中秋之夜,家家准备宴会,赏月和吃月饼是中秋节的主要活动。人们借皓月寄托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苏轼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 中元节 重阳节 ☛ 中秋节 中秋节亦称“仲秋节”、“团圆节”。汉族传统节日。时在农历八月十五日。因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分为孟、仲、季三个月,故“中秋”亦称“仲秋”。此节习俗甚多,有祭月、赏月、拜月、走月亮、拜月娘、吃月饼等。民间传颂“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诸神话故事。乾隆二十六年《峄县志》:“八月望日中秋节,设瓜果月饼祭月,婚姻家馈送瓜饼为应节时物,会亲朋月下欢醵宴赏”。康熙五十四年《日照县志》:“中秋节……是日晴,来年高田熟,低田水;月光好,荞麦实;阴雨,主来年灯节雨。”故民间有“八月十五云遮月,来年十五雪打灯”之说。许多地方有敬天、圆月、拜兔儿爷习俗。中秋晚,玉兔东升,银辉洒满大地,家家于庭院中设香案、摆石榴、葡萄、黄梨、西瓜、苹果、月饼等,焚香,燃炮,奠酒,发纸,磕头拜月,俗呼为“拜兔儿爷”。曲阜、滕县一带,有“敬月娘娘”之俗。莱阳等地则“敬老天”。谚曰:“八月十五月儿圆,西瓜月饼敬老天,有福敬月月儿圆,无福敬月月不圆”。拜月礼毕,全家同坐一起,饮酒赏月,吃月饼,谓之“圆月”。有些地方也称“玩月”。乾隆三十年《济阳县志》:“中秋设月饼瓜果对月饮酒,谓之‘圆月’”。咸丰九年《金乡县志》:“中秋日,晚间聚饮玩月,俗呼为‘圆月’”。拜月习俗古已有之。《礼记》:“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夕月”,即拜月之意。山东地方亦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之谚。中秋节是汉族庆祝丰收、月圆、人意好的隆重节日。 ☚ 中和节 内柜 ☛ 中秋节zhong qiu jieMid-Autumn Festival 中秋节Mid-Autumn Festival (15th day of the8th lunar month); Moon Festival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