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中文报刊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中文报刊 中文报刊澳门中文报刊已有100余年的历史。1839年奉旨到广州查禁鸦片的清朝钦差大臣林则徐,为了解外国,组织人手翻译澳门外文报纸中有关外国情况及其对中国禁烟态度的报道,后来辑录成《澳门月报》 (也称《澳门新闻纸》)。这可说是中国译报之始,也可说是中国文摘报刊雏形。也有人称这是澳门中文报刊的雏形。1893年7月18日,土生葡萄牙人印刷商飞南第主办的澳门葡文周刊《Echo Macaense》(刊名栏署有“镜海丛报”四个中文字),开始出版中文版《镜海丛报》周刊。飞南第与当时正在澳门行医的孙中山早已相识,《镜海丛报》从创刊号起,就经常刊登有关孙中山行医的消息和广告。孙中山也曾在该报几度发表署名“孙逸仙”的“声明告白”。该报成为澳门近现代报业中影响久远的中文报刊,行销广州、北京、香港、美国旧金山等地。1897年2月22日,康有为的弟弟康广仁等在澳门创办宣传维新变法主张的《知新报》。该报初为5日刊,后相继改为旬刊、半月刊,对近代中国维新变法运动产生积极的影响。1901年,澳门富商何穗田在康有为领导的海外保皇运动的影响下,创办《濠镜报》。1911年辛亥革命以后,澳门的中文报业发展迅速。先后创刊的报纸有:1913年的《澳门通报》、1916年的《澳门时报》、1917年的《澳门日报》、1920年的《濠镜晚报》、1924年的《平民报》、《民生报》等。这些报纸都颇具规模,在版面编排方面也有所改革,行文逐渐由文言文转为白话文。此后又有《新声报》、《朝阳日报》、《大众报》等陆续问世。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澳门各界人士的抗日救国热潮有力地推动澳门中文报纸的发展。1937年11月,《华侨报》创刊,在澳门率先使用电讯收报机等先进设备,积极宣传抗日。其他各家中文报刊也以极高的热情,投入到救亡运动的各项活动之中。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香港沦陷,澳门随之经济衰落,物价飞涨,纸张缺乏,报业受到巨大的冲击。此后,《澳门时报》、《平民报》、《新声报》、《民生报》等先后停刊。深受读者喜爱的《朝阳日报》和《大众报》也在1942年下半年停刊。在此期间,日伪势力在澳门活动猖獗,诸如《西南日报》、《民报》、《世界夜报》等一些亲日报纸相继出台亮相。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后,这些亲日报刊随之销声匿迹,澳门中文报业开始新的稳步发展。20世纪50年代,内地一些报界人士到澳门谋生,对澳门报业的发展提高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60年代,由于受到内地“文化大革命”的影响,澳门的中文报纸也相应出现不少“假、大、空”的文章,致使销路下降。80年代以后,澳门报业终于获得新的发展机遇。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澳门人口激增,工商业发展迅速,加上从1986年6月开始,中葡两国开始就解决澳门问题进行谈判,促使澳门居民越来越关心社会政治问题,致使各家中文报刊销量大增。各种中文周报也应时而生,其中较受关注的有《澳门人周报》、《华澳日报》、《澳门脉搏》、《澳门地产报》等。90年代以后,激光照排技术的运用给澳门的报纸带来全新的视觉效果,彩色栏目在各报中占有的版面不断增加,澳门中文报刊呈现出色彩斑斓的新貌。 ☚ 概述 葡文报纸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