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性货币论
一种资产阶级货币理论。它认为货币数量变动对于产出、就业等经济变量无实质性影响。“中性”是指货币对实物经济的影响而言的。“中性货币论”的理论渊源是早期的“货币数量学说”,而后者又是萨伊定律的理论再现。萨伊定律认为“供给创造其自身的需求”,卖就是为了买。也就是说,货币在交换中只起瞬间的媒介作用,它本身并无效用,只能用以购买具有直接效用的商品,所以,卖出的商品从逻辑上讲,并无将其长期保存的必要,必须立即支出,购买其他具有直接效用的商品,以满足消费或生产的需要。这样,货币除了转瞬即逝的媒介作用以外,对实际经济并不发生什么影响,货币不过是反映整个国民生产总值公式 (M · V=T·P=GNP) 中的一个乘数因子 (其中V表示货币流通速度,M表示货币数量,T表示实际总产出,P表示一般物价水平)。在V、T一定的情况下,M·V=T·P就构成了早期货币数量论的方程式,其含义是: 在V一定、T不变的情况下,流通中货币数量M的增减只影响一般物价水平P,而对实际产出和就业没什么影响。“中性货币论”是早期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的货币理论。19世纪末,瑞典经济学家威克塞尔以其著名的“累积过程理论”,将货币引入一般经济分析之中,打破了“货币中性论”和传统的“二分法”,最先探讨了货币影响实际经济的传递机制。到了20世纪30年代,凯恩斯进一步将货币引入经济生活,抨击了“货币面纱观”,将货币经济和实际经济融为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