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性词
界于褒义词与贬义词之间的,不带有赞许喜爱和贬斥憎恶等感情色彩的词。如“结果”“保护”“推翻”“抵抗”。在遣词造句中,中性词可用来描写说明作者贬斥憎恶或赞扬的人和事物。如:“革命者在任何艰难因苦的环境中,都要顽强地生活下去,顽强地战斗下去。”“尽管敌人顽强抵抗,苏联部队仍继续向西神速进攻。”有些中性词,在特定的情境之下使用也可以起到贬斥的作用,如《人民日报》 一则消息的标题:“赫鲁晓夫死了”。
意义不含褒贬色彩的词。与褒义词和贬义词相对。例如“敌”,在古汉语中义为势力相当,《孙子兵法·谋攻》: “敌则能战之。”成语有“势均力敌”。无褒贬意味。又“犯”,古汉语中指一般的进攻,无褒贬色彩,如《左传·桓公五年》: “若先犯之,必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