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式簿记
“西式簿记”的对称。我国历史上传统的记帐、算帐方法体系。在西式簿记输入前,曾普遍为政府和民间所采用。其渊源甚早。《周礼·天官篇》有“岁会”、“月要”、“日成”的叙述。两汉时出现名为“簿书”的帐册。宋、元以后,官吏办理报销或移交时,编造“四柱清册”,簿记方法初具规模,流入民间后,逐渐发展成完整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帐簿体系、记帐方法和程序。主要特征是: 实行现金收付记帐法,即以“收”、“付”为符号反映资金占用和资金来源的增减变化; 采用上收下付直栏式帐页,以款项的实际收付为计算标准,确定本期的收益和费用; 帐簿不印页数,使用“过”、“入”、“两讫”、“平”、“销”等字戳记,表示过帐和结帐; 计算损益的方法是将存项 (各项财产总额) 减去欠项 (各项对外欠款总额),存欠相抵的长余和短少,便是盈余或亏损。在处理经济业务时,一般先登流水簿,继而过入誊清簿和分类簿。分类簿设有资本、生财、存货、客户往来等帐户。月终,分别结算前期结转、本期共收、本期共付、本期结存,据以编制存该表。中式簿记缺乏书面记载,只凭口传心授和各自经验设簿登记,故帐户、帐簿、记帐方法及程序等不完全一致。早期,中式簿记多为单式簿记。明清后,出现具有复式簿记性质的“龙门帐”、“天地合帐”。19世纪末因受西方簿记的影响,中式簿记进一步发生变化。20世纪30年代,徐永祚等提倡“改良中式簿记”。但终因中式簿记在计算、书写、帐务处理等方面不能适应经济发展和处理日益复杂经济关系的要求,在建国后逐渐被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