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中庸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中庸不偏爲中,不變爲庸。儒家把中庸看作最高的道德標準。孔臧《鴞賦》:“庶幾中庸,仁義之宅。” 中庸 中庸《中庸》是《四书》之一,与《大学》同为礼记的一篇,汉代以后,才与礼记分开,到宋朝二程(程明道、程伊川),便遵守这种分法,朱熹时,才将它列入《四书》,刊发单行本,《中庸》因此盛行。 ☚ 中庸▷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 中庸 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论语·雍也》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礼记·中庸》 中庸zhōngyōng❶儒家的道德标准,主张折中调和,不偏不倚 中庸zhōngyōng〈名〉儒家主张的一种不偏不倚、调和折中的处事态度:中庸之道。 中庸zhōng yōng书名。原为《礼记》中的一篇,南宋朱熹将它抽出,与《大学》《论语》《孟子》合编为《四书》,成为儒学发蒙的必读书: 宝玉见问,慌的藏之不迭,便说道,“不过是~、《大学》。”(二三·523) 古代名物 > 教育類 > 教材部 > 經書 > 中庸 中庸 zhōngyōng 儒家必修教材之一。《禮記》篇名。其思想體係屬思孟學派。自漢以還,多斷爲孔子之孫子思作。中庸乃折中、調和、平庸、因循之意,書中視之爲世界之根本法則,道德之至高標準,其中以誠作爲基本教育原則。在教育史上第一次系統地論述了學習過程:即“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史記·孔子世家》:“伯魚年五十,先孔子卒,伯魚生伋,字子思……作《中庸》。”參見本類“大學”。 中庸zhōng yōng〖名词〗 平庸 平庸近 浊 驵 常常 庸庸 凡庸疲庸 恒庸 底滞 ☚ 平凡 不凡 ☛ 等级类别 等级类别等类 ☚ 人或物的等级 不同 ☛ 平庸的人 平庸的人庸(庸民;~才;~众;中~;平庸之辈) 恒士 鸡鹜 哙伍 哙等 凡夫俗子 痴儿 ☚ 常人 境况不好的人 ☛ 待人接物 待人接物应物 做人 待物 遇物 遇人接物 ☚ 相处 处世 ☛ 中庸zhōng yōng❶平庸,平常。贾谊《过秦论》:“材能不过~~。” 中庸(一)《礼记》篇名。旧说为孔子之孙子思著。宋代儒学家把它与《大学》、《论语》、《孟子》同列为儒学四大经典。提出以“诚”为基本范畴、以“中庸”为基本原则的道德形上学。认为“至诚”是世界、人的本体根源,“唯天下至诚为能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中庸”是最高的道德本体原则,“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时中即人在当前活动中使自己的存在合乎“道”。认为“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强调道德修养,“修道之谓教”。重视理性的培养和道德知识的学习,“尊德性而道问学”;崇高的道德目标与庸常的道德行为相结合,“极高明而道中庸”。主张学以行之,“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在中国思想史上影响巨大。主要注疏本有东汉郑玄《礼记·中庸注》、宋朱熹《中庸章句》、清李塨《中庸传注问》、戴震《中庸补注》、近代康有为《中庸注》等。(二)儒家道德原则。最早为孔子提出。孔子说:“中庸之为德,其至矣乎”(《论语·雍也》)。其孙子思加以发挥,并以此区分君子与小人。“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东汉郑玄认为,“庸,常也。用中为常道也”。宋代二程认为,“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也,天下之定理”(《二程遗书》卷7)。朱熹《中庸章句》认为:“中庸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而常行之理,乃天命所当然,精微之极致也”。清戴震认为,中庸即人伦日用的中常准则,“人伦日用之常,由之而协于中,是谓中庸”(《中庸补注》)。 《中庸》儒家经典《四书》之一。近4000字。认为人性由天命定,行事应合于“天道”,“中和”是天下本原。反映了中国儒家的伦理思想。 中庸 184 中庸先秦儒家著作之一。相传为战国时子思(孔伋)作。在政治思想上,系统发展了孔子的“中庸”政治哲学观,主张从“率性、存诚”达到“知天”,通过天人交感之门,培植安身立命之 “大本”。本书后被收入《礼记》中,成为其中一篇。南宋朱熹又将之与《论语》、《孟子》、《大学》一起收为《四书章句集注》,简称《四书集注》,成为元明清科举考试的主要依据。 ☚ 大学 淮南子 ☛ 中庸 164 中庸儒家经典,为《礼记》中的一篇。相传为战国初年子思作,实际成书当在秦统一以后,里面保存了子思思想。书中继承和发挥孔子的中庸之道,提出中和是宇宙间根本法则。“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遵循中和之道,也就是中庸,可使万事万物得以平衡发展,而各得其所。要达到中和,必须“率性”而行。人的本性是中正的,领悟本性并照着去作,使所行皆合乎道德规范,必经过“慎独”的修养功夫才能达到。还提出诚这个天人合一的最高范畴。认为诚即天道,体现于人即是人性、人的主观精神。人通过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而达于诚,认识本性,亦即天地万物之性,发挥“与天地参”的主宰作用。进而提出“不诚无物”,把诚视为天地万物之根源。又说“至诚如神”,可以前知,“能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把主观精神吹胀为世界秩序的创造者和全智全能的神。这种理论为宋明理学中陆王心学提供理论依据。南宋朱熹编 《四书集注》,把《中庸》 列入其中。 ☚ 论语 吕氏春秋 ☛ 中庸 236 中庸儒家伦理思想。中,有中正、中和、不偏不倚等义;庸,有平常、常道、用等义。中庸合称始于孔子《论语·雍也》: “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以“中庸”为最高美德。《礼记·中庸》发挥孔子的思想,不仅以“中庸”为一种美德,而且作为道德修养和处理事物的基本原则和方法。认为“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东汉郑玄认为:“以其记中和之为用也。庸,用也。”“庸,常也。用中为常道也。”(《礼记·中庸注》)北宋二程则认为:“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遗书》卷七)“中庸,天下之正理,德合中庸,可谓至矣。” (《程氏经说·论语解》) ☚ 顿悟 术数 ☛ 中庸 037 中庸儒家传统伦理重要规范。最早由孔子提出,并被孔子推崇为伦理原则和至高的道德准则,即“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中”指既不过分、过头,也不要不足、不及,既无过也无不及; “庸”指平常。两者结合为同一规范即是指要把“中”作为伦理原则和最高道德标准贯彻到日常生活和平常行为中去,其基本原则是“允执厥中”。孔子之后,相传由子思及其门人所作《中庸》一书,系统阐述了“中庸”伦理规范,提出“中庸”是君子所应遵守的道德最高标准,主张用“中庸”纠正智者贤者“过之”,愚者不肖者“不及”的极端倾向,以维护正道。到宋代理学家更重视“中庸”规范,视“允执厥中”为“道统”的核心规范。二程视“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 庸者,天下之定理”。朱熹称“庸是常然之理,万古万世变易底,中只是恰好道理。”永嘉学派和叶适也认为“道止于中庸而止矣”,中庸是伦理原则和最高道德准则。通过儒家的提倡,中庸也渗透到人们日常道德规范中,具有重要而又深刻的影响。 ☚ 三从四德 修齐治平 ☛ 中庸 157 中庸儒家经典之一。原为《礼记》之一篇,相传战国时子思著。本书主要论述儒家伦理哲学观。其内容首先肯定中庸为道德行为的最高准则,“诚”为世界的本源,提出“唯天下至诚为能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的观点,把“至诚”视为达到人生最高境界的标准;其次,本书提出达到“中庸”的学习和修养方法,即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再次,本书提出“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的伦理哲学观。本书对封建社会后期,尤其是理学的伦理哲学思想影响极深刻。 ☚ 大学 礼记 ☛ 中庸 089 中庸《礼记》49篇中的一篇。与 《大学》、《论语》、《孟子》合称“四书”。此书中有许多教育的主张。 ☚ 大学 学记 ☛ 中庸 中庸儒家经典之一。原为《礼记》中的一篇。传为战国初子思所作。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说:“子思……尝困于宋……作《中庸》。”郑玄在《目录》中也说:“《中庸》者……孔子之孙子思伋作之,以昭明圣祖之德。”但向有不同看法,清人崔述以“《中庸》独探赜索隐”、“《中庸》之文独繁而晦”断言“《中庸》必非子思所作。”也有学者以书中出现类似“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等语,认为是秦统一后增补的文字。子思(前483—前402),姓孔,名伋。孔子之孙。相传是曾参的学生。继承、发挥了孔子中庸思想。以儒家道德范畴“诚”为世界的本原,认为“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中庸》)。其学说为孟子所继承和发展,后人称为思孟学派,被封建统治者尊为“述圣”。《汉书·艺文志·诸子略》著录《子思》二十三篇,现仅存《礼记》中辑录的《中庸》等三篇。 ☚ 礼记 孟子 ☛ 中庸 中庸Zhongyong儒家思想的基本观点之一,既是伦理、政治思想之基本原则,也是其哲学方法论的核心思想。中有中正、中和、不偏不倚等义;庸有平常、常道、不变等义。中道、中和是宇宙万物及人生的恒常准则,处理各种事情和关系时,要采取不偏不倚、无过和不及的态度,即在对立的两端之间进行调合、折中。孔子视“中庸”为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和为人处世的最高准则,并最早将其合称,予以系统地发挥。“中庸之为德,其至矣乎!”(《论语·雍也》)。《礼记·中庸》发挥了孔子的思想,认为“中庸”须使自己的言行保持中正,不偏向任何极端,追求对立两端的统一和中和,强调其作为道德规范的可践性。提出“道不远人”的思想。中道之得乃在于诚,要求人们恪守“中庸”要义,从潜在的思想感情到外在的行为规范都要合乎君臣、父子等五伦关系之礼。孔子的中庸之道为后来的儒家学派所继承和发展, 宋明以后, 《中庸》成了儒家的典籍“四书”之人。宋儒认为“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四书章句集注》)“ ‘中庸”作为一种封建伦理思想,具有束缚人民和调合阶级矛盾的双重属性, 并在社会道德实践中逐渐蜕变为培植平庸妥协,息事宁人,不求进取.庸俗圆滑等庸人品质的腐朽的道德说教, 给民族的伦理心理造成了不容低估的消极影响。但作为一种方法论,它承认矛盾,重视统一,力图寻找防止斗争激化和矛盾转化的条件,使斗争的双方达到平衡和协调,则有某些合理因素。 ☚ 信 和为贵 ☛ 中庸 《中庸》Zhongyong儒家经典之一。儒家的一篇哲学、伦理论文。该书的作者,相传是战国时孔子的孙子子思(名伋),但从文中提到的“今天下车同轫、书同文、行同伦”这些事实来看,又是秦始皇时代的事。因此,成文年代当在秦汉之际,其中一部分不是子思的直接著作。原收在《礼记》中,到了宋代,才被从《礼记》中抽出,与《论语》、《孟子》、《大学》相配,合称为“四书”。南宋朱熹著《四书集注》,遂列为儒家重要经典之一。文中开宗明义提出的:“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的观点,是对西周“天命论”的直接继承,并把它提到哲学的高度来加以发挥。“中庸”是孔子提出的道德准则和思想方法,主张对待对立的“两端”,应采取“致中和”的方法,包含了无过无不及的度量思想。子思对孔子的中庸思想作了进一步阐释和发挥,把“中庸”作为道德行为的最高标准,并提出“中庸之道”,只有君子才具有,小人不可能有的唯心主义观点。文中还把“诚”视为其思想体系的最高范畴,并作了唯心主义论述。认为“诚”能“成物”,“不诚无物”。这些观点又被后来儒者反复阐释和发挥,“中庸之道”遂成为儒家认识世界、对待社会和人生的基本方法。该文对后代的哲学、政治、伦理、文学、史学等都有深远影响,其中提出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学习、修养的过程和方法与“过犹不及”的观点,对今人仍有一定的启发和借鉴作用。 ☚ 大学 礼运 ☛ 中庸见“伦理学”中的“中庸”。 中庸即“中庸之道”。儒家伦理思想。《论语·雍也》:“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中庸是最高的美德和道德修养方法,亦是处理事物的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的原则。后来亦用以指平庸妥协、不思进取、圆滑庸俗的品质,鲁迅《华盖集·通讯》:“惰性表现形式不一,而最普通的,第一就是听任天命,第二就是中庸。”参见“哲学”中的“中庸”。 中庸儒家经典之一,原为《礼记》中的一篇论著。中国封建教育的重要教材。参见“哲学”中的“中庸”。 中庸儒家经典之一,《礼记》篇名。相传战国时子思作。肯定中庸为最高道德准则,以“诚”为世界本原,以“至诚”为人生最高境界,并提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学习过程和认识方法。宋代开始列为“四书”之一,影响渐大。 中庸zhōng yōng❶不偏不斜,折中。比喻药性平稳。《宋徽宗圣济经·和调滋育章第六》:“盖药之性味,本以疗疾,诚能处以中庸,与疾适当,且知半而止之,亦何疑于攻治哉。” 中庸 中庸❶儒家思想的基本观点之一。既是伦理、政治之基本原则,也是哲学方法论的核心思想。孔子说:“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又说:“中庸其至乎!”(《四书章句集注》)视中庸为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和为人处世的最高准则。宋儒亦认为:“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同上)为孔门传授之心法,可终身用之而不尽。 ☚ 中论 中国哲学史 ☛ 中庸 中庸(一)孔子和儒家的伦理思想、方法论原则。中,有中正、中和、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之义;庸,有平常、常道、用等义。中庸,即中正平和。中庸合称始于孔子《论语·雍也》:“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以“中庸”为最高的美德。《礼记·中庸》(相传为子思所作)阐发了孔子的思想,不仅以“中庸”为一种美德,而且作为道德修养和处理问题的基本方法论原则;同时,把“中庸”概念中“执两用中”的方法论提到世界观的高度,认为:“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宋代理学家对中庸思想作了重点发挥,朱熹把《礼记》中的《大学》、《中庸》独立出来,与《论语》、《孟子》并列为四书。中庸思想关于事物相反相成、行为“过犹不及”的思想有合理因素;但它脱离具体条件、对一切矛盾搞折衷调和,主张变不失常、执常应变的方法论,具有因循守旧、落后保守的特征。 (二)亚里士多德伦理学用语,意为不偏不倚,处于两个极端的中间。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的行为都有过度、不及和居于这两个极端之间的中庸三种状态,如勇敢是鲁莽和怯懦的中庸,节制是放纵与冷漠的中庸;只有中庸的行为才是道德的,过度和不及是恶行的特征,“美德乃是一种中庸之道”(《古希腊罗马哲学》第321页)。他还把中庸原则应用于社会政治领域,认为中等财富是最好的,极富者会变成狂暴的大罪犯,极贫者会变成无赖和下贱的流氓;唯有财产适度的“中等阶级”最容易遵循“中庸”原则,因而中等阶级掌握政权的国家制度乃是最好、最稳定的制度。 ☚ 中介 内因和外因 ☛ 中庸zhong yongdoctrines of the mean 《中庸》zhong yongApplication of the Mean→子思 (Zi Si) 中庸❶golden mean (of the Confucian school) 中庸❶不偏叫中,不变叫庸。儒家以中庸为最高的道德标准。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