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
中学古诗文基本词汇︱古诗文中的特殊语言现象 古诗文中的特殊语言现象 古诗文中有好多特殊的语言现象,如叠字、通假、词的活用、对文等。这些特殊的语言现象无不与古代书面语言的模糊性强和音乐性强这两大特点有关。 一、古诗文中的双音词 古诗文的词汇主要是单音词,但也有一些双音词,而双音词中大部分都属于“叠字”、“双声”和“叠韵”的情况。 叠字指的是两个字字形和字音完全相同,双声指的是两个字的声母相同,叠韵指的是两个字的韵母相同。其实现代汉语中也有这种情况,不过较少而已。 如,“咚咚”就是叠字,“珍珠”就是双声,而“光芒”则属于叠韵。 先说“叠字”。 请看下面的句子: ①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 (《左传·隐公元年》) ②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 (《诗经·魏风·伐檀》)③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诗经·周南·桃夭》)④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诗经·周南·关雎》)⑤节彼南山,维石岩岩。 (《诗经·小雅·节南山》)⑥临其穴,惴惴其栗。 (《诗经·秦风·黄鸟》) 以上叠字词既有象声的(坎坎、关关),也有拟形的(岩岩、夭夭、灼灼),还有状态的(惴惴、融融)。 它们的运用不但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而且增加了音乐美。 再看“双声”和“叠韵”。 ①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诗经·周南·关雎》)②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诗经·周南·关雎》)③爱而不见,搔首踟躇。 (《诗经·周南·关雎》) ④蒹葭(jian jia)苍苍,白露为霜。 (《诗经·秦风·蒹葭》) ⑤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 (屈原《离骚》)⑥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曹操《观沧海》) 句②中的“参差”,句③中的“踟躇”,句④中的“蒹葭”和句⑤中的“驰骋”,前后两字的声母均相同,显然属于双声,而句①中的“窈窕”和句⑤中的“骐骥”,句⑥中的“灿烂”则属于叠韵。 双声叠韵现象存在于诗歌之中,一般性散文中则少见,这是诗歌更注重音乐性的缘故。 此外,还有双声兼叠韵的情况存在,如“优哉游哉,辗转反侧”(《诗经·周南·关雎》)中的“辗转”。 双声词和叠韵词都属于连绵词。 所谓连绵词,就是两个字表示一个意义,不能拆开来解释。 有的双音词看起来既不是叠字也不属于双声、叠韵,但那是因为语音的变化。 如“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楚辞·九辩》)中的“萧瑟”,本来声母是相同的,“剑阁峥嵘而崔嵬”(李白《蜀道难》)中的“峥嵘”,本来韵母是相同的。 又如“契阔夙夜”(《后汉书·傅毅传》)中的“契阔”现在看来既非双声又非叠韵,而在当时既是双声,又是叠韵。 知道了古诗文中的双音词主要限于叠字、双声和叠韵,我们就要注意千万不能把古诗文中一些连绵词当作一般双音词轻易地拆开来解释。 如“望洋向若而叹”(《庄子·秋水》)中的“望洋”本是一个叠韵的连绵词,意思是“仰视的样子”,如果理解为“望着海洋”那就大错特错了。 二、同义词的连用 众所周知,古诗文比现代汉语更讲究精练,就是尽量用较少的字词来表达丰富的内容,比如《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臣请完璧归赵”这句话用现代汉语来表示就得译成:“请让我完整无缺地把这块璧玉带回赵国。”6个字顶17个字用,真可谓惜字如金。 因此在古诗文中重复的现象是不可思议的。 然而类似重复的现象不仅存在,而且还相当地多。 除了提到的“重叠字”现象之外,还有同义词的连用,而且同义词的连用这种现象更为普遍。 请看下面诸葛亮《出师表》中 的句子: ①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②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 ③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④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⑤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句中加点词都属于同义词的连用。 此外,该文中的“闻达”、“驱驰”、“倾覆”、“谨慎”、“托付”、“攘除”、“咨诹”等,也都属于这种情况。对此,我们一方面切不可把它们视为双音词。 (其中“开张”、“裨补”、“托付”、“攘除”确实已成为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词,但这些双音词属于同义合成词,是一个词,它们在古诗文中仍必须视为同义词连用,都必须看作两个词)。 另一方面也要注意到它们之间的联系,就是现代汉语中的这些同义合成词都是由古代的那些经常连用的同义词发展而来的。 当然,由于存在着一个发展过程,有的词义或词性就有所变化。如“开张”,《出师表》中的“开张”是“打开”的意思,而现在的“开张”则具有了商业气息。 “恢宏”在《出师表》中是两个动词,在现代汉语中则成了形容词。 此外,有的词在形态上发生了变化,“阙漏”变成了“缺漏”,“驱驰”变成了“驰驱”。 然而无论词义的变化、词性的变化还是形态上的变化,都掩盖不了古诗文中同义词连用与现代汉语中同义合成词之间的渊源关系。 注意到这一点,不但有利于我们对文言词的把握,而且可以加深我们对现代汉语某些词汇的理解。 比如“观”这个词,在古诗文中有“看”、“细看”、“欣赏”、和“景象”这4个基本含义,而这些基本含义我们分别通过“观看”、“观察”、“观赏”和“景观”这4个现代汉语中的同义合成词就可以认识到。 反过来,这种认识又可以加深我们对“观察”、“景观”等同义合成词词义的体会。 那么如何在古诗文阅读中利用这种现象来理解词义呢?请看下面的句子: ①吴王从台上观,见且(将要)斩爱姬,大骇。 (《史记·孙武传》) ②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论语·公冶长》)③琦乃将(引领)亮游观后园。 (《三国志·诸葛亮传》)④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范仲淹《岳阳楼记》) 句①中的“观”是“观看”的意思,句②中的“观”是“观察”的意思,句③中的“观”是“观赏”的意思,句④中的“观”是“景观”的意思。 显然,一方面我们必须了解“观”的这4种意义,另一方面还必须具有在前后联系中把握句义的能力。 这里的窍门是:我们可以利用组词的方法推出“观”在古诗文中有几个意义,而不必死记。 但在具体句子中到底属于哪个含义就必须依赖于句义的把握了。 当然,由于“观”这个词的义项较多,我们掌握起来难度还是较大的,而一般的词就容易得多。 ①信谓漂母曰:“吾必重报母。”(《汉书·韩信传》) ②阙(缺)然久不报,幸(希望)勿为过。 (司马迁《报任少卿书》)③卫杀马于道以塞隘。 (《左传·襄公十八年》)④一人守隘,万夫莫向。 (左思《蜀都赋》)⑤充为人魁岸,容貌甚壮。 (《汉书·江充传》) 句①和句②中的“报”字在语义上是有差别的。 那么“报”在古诗文中有哪些意义呢? 我们通过“报答”和“答复”这两个同义合成词可以推知,“报”在古诗文中可能也有这两个含义。 在句①中,“报答”的意义就很适当,而句②中“答复”的意义正好切合。 同样,句③和句④中的“隘”通过“狭隘”和“险隘”这两个同义合成词可以推知它有“狭”和“险”这两个意义。 句③显然适用于“狭”,句④则显然适用于“险”。 句⑤中的“岸”这个词不好理解,但我们如果知道“伟岸”这个同义合成词,就可以断定“岸”可能有“伟”的意思,然后把这个意思放在句中看是否通顺。 这个句子是写江充身材、容貌的,而且“岸”前有“魁”字也形容身材,显然“岸”就是“伟”即“高大”的意思。 以上是我们通过组词来把握古汉语词汇的情况,实际上我们还可以利用同义词的连用这种现象来直接推断某些词的含义。 如《潜 夫记》中“今举世舍农桑趋商贾,牛马车舆填塞道路”这句话,其中的“商贾”、“车舆”、“填塞”都属于同义词连用的情况。 我们通过其中的“商”、“车”、“塞”即可分别推出“贾”就是“商人”的意思,“舆”就是“车”的意思,“填”就是“堵塞”的意思。 又如《后汉书·张让传》中有这样一句话:“宦官得志,无所惮畏,并起第宅,拟则宫室。”我们首先容易看到“第”和“宅”属于同义词的连用,那么“第”也就是“房屋”的意思。 然后可以判断“惮”和“畏”也有可能是同义词的连用,那么“惮”就应当是“畏惧”的意思。这样根据前后文义的连贯,我们又可以看出“拟则”也有可能是同义词的连用,都是“仿效模仿”的意思。 当然,进行这样的推断后,对于那些把握不大的词还必须借助工具书来确定。如果我们能经常运用同义词的连用这种现象来理解词汇,形成较强的语感,那么就可较容易地把握词汇,提高阅读能力。 三、对文 对文也是古诗文中的一种特殊语言现象,认识它对我们把握词汇、提高阅读能力也很有益处。 那么什么是对文呢? 我们不妨先看下面的成语:“移风易俗”、“天罗地网”、“门当户对”、“令行禁止”。 细心体会,我们不难发现这些成语前后都是并列关系,而且对应位置上的词起码有两个相同或相反,如“移风易俗”中的“移”和“易”意义相同,都是改变的意思。“天罗地网”中的“天”和“地”意义相反,而“罗”和“网”意义相同。“门当户对”中的“当”与“对”意义相同。 “令行禁止”中的“令”与“禁”意义相同,而“行”与“止”意义相反。 “对文”就是指这种对应位置上的词词义相同或相反的情况。对应位置上的词如果词义相同,我们称之为同义对文;如果词义相反,我们称之为反义对文。 利用对文现象,我们可以较容易地把握某些词的含义,而且会感到很有意思。如在“天罗地网”中我们可以通过“网”认识到“罗”也是“网”的意思,在“门当户对”中,则可以通过“对”体会到“当”也是“对”的意思。“移风易俗”中的“移”和“易”也许我们都不熟悉,那么通过工具书,我们只要找到其中一个,另一个也就迎刃而解了。有些处于 对应位置上的词虽然既不相同也不相反,而只是相近,这对我们了解词义也会有一定帮助。 如“登峰造极”这个成语,如果我们利用对文现象,就不难体会到其中的“造”与前面的“登”词性肯定相同,意义起码相近,从而推论出它是“到达”的意思。 当然遇到这种情况,我们必须用工具书来印证,但这时运用工具书就比一般情况下效率要高也更有意思了。 对文现象当然也不限于成语,请看下面的例句: ①率罢(疲)散之卒,将数百之众。 (贾谊《过秦论》)②操刀把杖以击之。 (王充《论衡·顺鼓》) ③是被褐而出,衣锦而入。 (《吕氏春秋·用众》) ④董扶褒秋毫之善,贬纤介之恶。 (《后汉书·董扶传》)⑤按强助弱,圉暴止贪。 (《管子·霸言》) 以上句中除加点的词为对文之外,像句③中的“褐”(粗布衣服)与“锦”(锦缎衣服),句④中的“褒”和“贬”,也都属于对文。 通过认识对文现象,我们就能比较容易地体会到句①中的“将”是“率领”的意思,句②中的“把”是“持”的意思,句③中的“被”是“穿”的意思,句④中的“纤介”是“很小”的意思。 句⑤的难度较大,但我们如果先看出“按强”与“助弱”是并列关系,而“强”与“弱”又是反义对文,那么就可以判定“按”与“助”也应该是反义对文。 这样,“按”的“抑制”意义就不难体会到了。 同样,后半句我们先看出“圉暴”和“止贪”是并列关系,那么就可以进而看出“圉”跟其相应位置上的“止”不但词性应该相同,意思也应该差不多。 像“圉”这样的词不属于基本词汇,我们没有必要再去查工具书,知其大概也就可以了。 有些文言虚词在句中的作用不易把握,但对文现象可助我们一臂之力。 比如“以”同于连词“而”的用法,在一般句中往往难以体会,但在对文中则不然。 请看下面的句子: ⑥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⑦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苏轼《赤壁赋》) 这两句中的“以”只要我们懂得对文现象,那就易如反掌了。 我们一再强调前后联系,对文现象的把握仍离不开前后联系的意识和能力,因此它又能促进我们联系意识和联系能力的提高,所以这种现象虽然比同义词连用的情况少,但也不可忽视。 还需要指出的是,在利用对文现象把握词义的时候,一定要先粗后细,即先粗线条地去读,然后再细致分析。 这不但有助于词汇的掌握,而且有助于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的提高。 四、异乎寻常的一词多义 我们翻开古汉语词典就不难发现,一词多义的现象非常普遍,有的词动不动就是几个义项,十几个义项,甚至几十个义项。 这常常令我们感到头痛。 有没有办法呢? 有的。 那就是首先把握词的本义。这里的“本义”有两层意思:一是指本来的意思,二是指基本的意思,当然它们之间是有联系的。 请看下面的句子: ①朝服衣冠,窥镜。 ②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③于是入朝见威王。 《邹忌讽齐王纳谏》中这三个句子中“朝”的意义各不相同,分别是“早晨”、“朝拜”和“朝廷”的意思。 掌握这些词义主要靠阅读,但抓住本义也是很重要的。 “朝”的本义是“早晨”,古代臣子都是在早晨朝见君主,因此产生出“朝见”的意思,并且君臣议事的场所也就成了“朝廷”。 “朝见”和“朝廷”就是“朝”的引申义。 理清了本义和引申义的关系,词的难度显然就减小了。 当然,①与②③现在读音不同,其初,或许没有这样的异读。 再如“兵”这个词。 兵有“兵器”、“士兵”、“战争”这三个义项,其中“兵器”是本义,由兵器引申出了“拿兵器的人”,引申出了与兵器和士兵相关的战争。 明白了这样的关系,“兵”的三种意义也就不难把握。 如果再联系“短兵相接”、“用兵如神”和“兵不厌诈”这三个相对应的成语,并在实际的语言环境中进一步体会,那么就能准确掌握词义且记忆深刻了。 以上说的是“本来义”的运用,下面再看“基本义”。 比如“为”这 个词,有的书列了24个义项,如果仅凭记忆的话,这一个词就得花不少时间,到了具体语言环境中还往往对不上号。 我们不妨先将这个词分为有实在意义的义项与无实在意义的两部分。 无实在意义的义项我们可以不去管它,到时候联系上下文来辩识就可以了。 有实在意义的义项其变化又太多,如“做”、“制造”、“修筑”、“种植”、“治理”、“研究”、“学习”、“写”等等。 经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其中最基本的意义是“做”。 把握了这个意思,然后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加以变通就行了。 比如在“为坛而盟”中就是“建筑”的意思,在“为国以礼”中就是“治理”的意思,在“为赋以吊屈原”中就是“写”的意思。 这就叫做“以不变应万变”,掌握了这样方法,不但学习效率会大大提高,兴趣也会日益增进。 五、众多的同义词 古诗文中一词多义的现象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而同义词问题则往往被忽视。 其实这是古诗文中很常见而且很重要的现象,我们必须予以足够的重视。 请先看以下的句子: ①令则行,禁则止。 (《韩非子·难势》)②马寒鸣而不息。 (江淹《别赋》) ③人皆疾(急于)习射,日夜不休。 (《韩非子·内储说上》)④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屈原《离骚》)⑤流而不滞。 (《淮南子·时则》) ⑥驰(赶到)椒丘忽焉止息。 (屈原《离骚》) ⑦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 (柳永《八声甘州》词) 句①中的“止”,句②中的“息”,句③中的“休”,句④中的“淹”和句⑤中的“滞”都是“停止”的意思,而句⑥中的“止息”和句⑦中的“淹留”均为同义词连用,更证明“止”、“息”、“淹”、“留”是同义词关系。 再看下面的句子: ⑧淹滞乐闲旷,勤苦劝慵惰。 (韩愈《合江亭》诗) ⑨独出虽慵懒,相逢定喜欢。 (白居易《晚春醒酒寻梦得》诗) 句⑧中的“淹滞”属于同义词连用,这就进一步证明了“淹”、“滞”、“留”肯定是同义关系(因为句⑦有“淹留”两个连用的同义词。)这一句中的“慵惰”和句⑨中的“慵懒”也都是同义词连用,由此可以看出“慵”、“惰”和“懒”也是同义关系。 “慵”与“惰”同义是人所共知的,那么“慵”是否有“懒”的意思呢? 下面的句子就是证明: ⑩晚节慵转剧(严重)。 (杜甫《送李校书》诗) 我们还可以通过现代汉语中的同义合成词来印证以上所提到的两组同义词。 现代汉语中有“止息”、“休息”、“淹留”、“留止”这样一些同义合成词,说明“止”、“息”、“休”、“淹”、“留”都是同义词关系;也有“懒惰”、“慵懒”这样的同义合成词,说明“懒” 、“惰”和“慵”也是同义关系。 类似的情况很多,如通过“迁移”、“迁徙”、“移易”、“变迁”这些同义合成词可以看出“迁”、“徙”、“移”、“易”、“变”这些是同义词,都有“改变”的意思;通过“硕大”、“宏伟”、“伟大”这些同义合成词,可以看出“硕”、“宏”、“伟”这些词是同义词,都是“大”的意思;通过:“愉悦”、“悦怿”、“悦怡”这些同义合成词,可以看出“愉”、“悦”、“怿”、“怡”这些是同义词,都有“愉快”的意思。 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那么古人为什么要创造这么多的同义词呢? 我们认为,这主要是由古诗文较强的音乐性决定的。 多义词不但为韵文提供了更大的余地,而且为一般散文的声调变化也搭建了更广的平台,更为同义的连用打下了基础,从而使语言节奏的调整成为可能。 当然,字型的变化也是古人的目的之一,反正我们的祖先在使用语言过程中是很注意音韵美与形象美的。 六、词类的活用 现代汉语文中,名词、动词和形容词都有明确的分工,如名词一般充当主语和宾语,动词一般充当谓语,而形容词则一般充当谓语、状语和定语。但在古诗文中,这种分工却不怎么严格,常有越俎代庖的情况出现。 请看下面的例句: ①公将鼓之。 (《左传·庄公十年》) ②我家襄水曲。 (孟浩然《早寒江上有怀》) ③左右欲刃相如。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④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 (《战国策·齐策》)⑤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 (《史记·项羽本纪》) 这些句中加点的词都是名词,但若按照它们本来的意义和用法,显然讲不通,必须灵活地把第一句中的“鼓”理解为“击鼓”,第二句中的“家”理解为“居住”,第三句中的“刃”理解为“杀”,第四句中的“衣”和“冠”分别理解为“穿好衣服”、“戴好帽子”,第五句中的“王”理解为“称王”。 这是名词用作动词充当谓语的情况。 那么怎样才能判断这样一些词的作用和意义呢? 首先要在前后联系中体会到它们都处于谓语的位置,然后将它们当作动词,联系上下文确定其意义。 再看下面的例子: ⑥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史记·项羽本纪》)⑦项伯杀人,臣活之。 (《史记·项羽本纪》)⑧春风又绿江南岸。 (王安石《泊船瓜洲》) 句⑥中的“王”前面是代词“者”,后面是代词“之”,它显然处在谓语的位置上,但再把它理解为“称王”就不通了,而应理解为“使……称王”,而“王之”也就可以理解为“使他称王”,从而前后贯通。 句⑦中的“活”本身就是动词,但这个动词是不及物的,就是说它本来带不了宾语,而其后的代词“之”显然又处在宾语位置。 因此要想使“活”与“之”构成动宾关系,就必须对“活”的意义加以变通。 联系上下文,“活”显然应该理解为“使……活”。 这样,“活之”就可以理解为“使他活”,再进一步理解为“救他”。 句⑧中的“绿”本来是个形容词,现在处于谓语的位置,要想使前后的意思顺下来,也必须将它理解为“使……绿”。 在现有的语法书中,人们将这三个句子的情况称为“使动用法”,但下面的情况又不一样了: ⑨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战国策·齐策》) ⑩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韩愈《师说》) 句⑨中的“美”和句⑩中的“师”也都处于谓语的位置,只有把它们分别理解为“认为……美”,和“把……当作老师”,这两个句子才算 顺畅而准确。 这种情况被称为意动用法。 光是这些变化已够我们眼花缭乱的了,然而还不止此,于是有人提出了“对动”、“为动”等概念。 其实无论怎样变化,只要首先不把某个词的词性和意义看死,而又注意前后的联系,我们就可以准确地把握它,正确地理解它,而且这样的把握和理解会使我们感到有趣,甚至趣味无穷。 再看下面的句子: (11)能面刺(批评)寡人者受上赏(《战国策·齐策》)(12)辞楼下殿,辇(车)来于秦。 (杜牧《阿房宫赋》)(13)天下云集响(声音)应……(贾谊《过秦论》) 这些句中加点的词也似乎都不好理解,但如果我们静下心来细细体会,就不难看出句(11)中的“面”应理解为“当面”,句(12)中的“辇”应理解为“坐车”,第(13)句中的“云”和“响”则应分别理解为“像云一样”和“像回声一样”,这与现代汉语中的“墨黑”应理解为“像墨一样的黑”,“雪白”应理解为“像雪一样的白”不是异曲同工吗? 这样,我们是否知道这叫名词作状语也就无所谓了。 俗话说,孙猴王七十二变也跳不出如来佛的手心。 只要我们脑子活一些,又肯于思考,那么像“殚(尽)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中的“出”和“入”这种动词用作名词的情况也好,像“六王毕,四海一”中的“一”这种数词用作动词的情况也好,就统统不在话下。 而如果靠死记硬背,那可就麻烦了。“日色冷青松。”(王维《过香积寺》)这句诗中的“冷”字有人拿使动、意动都套不上,无可奈何。 实际上,只要注意前后联系,我们就不难发现,这个“冷”字就是冷的意思,整句诗是“日色因青松而显得冷”的意思。 可是如果不用心体会,甚至很可能闹笑话。 七、虚词 关于虚词的概念,众说纷纭,那主要是受了西方语法影响的缘故。 我们从古诗文的实际出发,本着既简明又实用的原则把虚词限定为助词,进而分为语气助词、关系助词、衬音助词和结构助词四类。 (一)语气助词。 请看下面的句子: ①夫战,勇气也。 (《左传·庄公十年》) ②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 (柳宗元《捕蛇者说》)③然则何时而乐耶? (范仲淹《岳阳楼记》)④汝亦知射乎? (欧阳修《卖油翁》) ⑤振振君子,归哉! 归哉! (《诗经·召南·殷其雷》)⑥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史记·陈涉世家》) 以上句中加点的词都是语气助词,我们可以将其分为句首语气词(句①中的“夫”和句②中的“盖”)和句尾语气词(句③中的“耶”、句④中的“乎”和句⑤句⑥中的“哉”)。 句首语气助词只有帮助引起下文的作用,因此可以不译。 句尾语气助词表达疑问、感叹、祈使等不同语气。 因为只是帮助,具体表达何种语气,还是要从整个句子来看。 句③、句④表达的是疑问语气,句⑤表达的是祈使语气,句⑥表达的是感叹语气,那么这些语气助词也就分别帮助表达相关语气。 这里需要强调的:一是不要认为语气居主要地位甚至完全靠语气词来表达,二是不要以为某种语气只用某个或某几个固定的词来帮助表达,也不要以为某个词只能帮助表达一种语气。 例如句③和句④的疑问语气就分别用“耶”和“乎”来帮助表达,而句⑤和句⑥中用同一个“哉”又分别表达了祈使和感叹的语气。 同时,语气词的对译也要看整个句子,而不能由语气助词本身来断定。 同是疑问句,句③中的“耶”应对译为“呢”,句④中的“乎”则应对译为“吗”。 同是一个“哉”,句⑤中应对译为“吧”,在句⑥中则应对译为“呢”。 总之,我们千万不要把虚词看实了,必须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把握它,否则是肯定会费力不讨好的。 语气助词中倒是有一些专门帮助表达感叹语气的,如“呜呼”、“嗟夫”、“嗟乎”等,但具体的语气仍然需要在全句中体会。 譬如“呜呼”,在“呜呼! 汝病吾不知时,汝殁(去世)吾不知日!”(韩愈《祭十二郎文》)中表达的是悲痛性感叹,而在“呜呼! 亦盛矣哉!”(张溥《五人墓碑记》)中表达的则是赞美性感叹。 还有一点需要强调的是,古诗文中多有语气词或感叹词连用的 情况,我们没有必要细致地去分别,只要在语境中大致把握即可。 如李白《蜀道难》“噫吁戏,危乎高哉”中前三个都是叹词,它们都体现一种惊叹的语气,可以一并译为“啊”。 又如《孟子·梁惠王上》“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中的“焉”、“耳”、“矣”则都是语气助词,可以一并译为“啊”。 这样把握起来显然就容易多了。 (二)关系助词。 关系助词是指连词中那些不能译出也不必译出的词,它们帮助表达的是不同的关系,请看下面的句子: ①学而不思则罔(迷惑),思而不学则殆(危险)。 (《论语·为 政》) ②夫夷(平坦)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③先自度(量)其足而置之其坐。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④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柳宗元《黔之 驴》) ⑤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荀子《劝学》) ⑥子产而死,其谁嗣(继承)之? (《左传·襄公三十年》) 句①中的“而”帮助表达的是并列关系,可以不译。 句②中的“以”帮助表达的是递进关系,可译为“而且”。 句③中的“而”帮助表达的是顺承关系,可译为“就”。 句④中的“以”帮助表达的是偏正关系,不译,而其后的“则”帮助表达的是转折关系,可译为“却”。 句⑤中的“而”帮助表达的也是转折关系,可译为“却”。 句⑥中的“而”帮助表达的是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 不仅并列关系和偏正关系的句子,即使假设关系、转折关系、因果关系的句子,在古诗文中也往往不用关系助词,因而我们要说关系助词没有任何语意也未尝不可。 (三)衬音助词。衬音助词的惟一作用就是补充音节,从而加强语言的节奏性。 请看下面的句子: ①堂上启阿母。 (《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②黄鸟于飞,集于灌木。 (《诗经·周南·葛覃》)③夫子莞尔而笑。 (《论语·阳虎》) ④独怆然而涕下。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⑤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张溥《五人墓碑记》)⑥战于长勺,公将鼓之。 (《左传·庄公十年》) 句①中的“阿”和句②中的“于”一般称为词头,其余句中加点的词称为词尾,然而它们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没有词义。 不过若去掉它们,句子读起来就别扭,因此我们称之为衬音助词。 (四)结构助词。 先看下面的句子: ①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聊斋志异》)②不知东方之既白。 (苏轼《赤壁赋》) ③舍其旧而新是谋。 (《左传·僖公二十八年》)④姜氏何厌(满足)之有? (《左传·隐公元年》)⑤恻隐(同情)之心人皆有之。 句①和句②中的“之”按通常的说法叫做取消句子独立性。 句③中的“是”和句④中的“之”则被称为宾语前置的标志。 句⑤中的“之”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 总之,它们都跟句子的结构有关,又都没有词义(“恻隐之心”中的“之”一般译为“的”,实际上并不是它本身具有的意义,也是从前后联系中来的),因此可统称为结构助词。 以上虚词或者只帮助表达语气,或者只调整节奏,或者作为某种结构的标志,因此我们认为它们是真正的虚词。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就没有必要对古诗文中的每个虚词的意义进行推敲,从而可节省不少时间和精力,少碰不少钉子。 同时我们通过诵读又能更好更多地体会到古诗文的音乐性,产生更多的美感,既使自己的身心得到愉悦,又对古诗文的兴趣日增,形成一种良性循环。 八、通假字和古今字 在古诗文中,有不少类似于现代汉语中别字的现象。 如: ①吾上有三兄,皆不幸早世。 (韩愈《祭十二郎文》)②民归之,由水之就下。 (《孟子·梁惠王上》)③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范仲淹《岳阳楼记》)④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 (《聊斋志异·促织》) 这4个句子中加点的词似乎不好理解,但在前后的联系中我们不难看出,它们分别是“逝”、“犹”、“俱”和“才”的通假字。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所谓通假字是作者写作时已有正字而不用却偏用别的字来代替的情况,下面句子中的情况就不同了: ⑤明日徐公来,孰视之。 (《战国策·齐策》)⑥令壮者无取老妇。 《国语·越语上》 ⑦行李(使者)之往来,共其乏困。 《左传·僖公三十年》 这三个句子中加点的字在前后联系中我们可以断定它们分别应该是“熟”、“娶”和“供”,但若是把它们当成通假字就错了。 前面提到通假字是作者写作时已有正字存在而不用却非要用另一个字来代替的情况,但在先秦时期,“熟”、“娶”和“供”这三个字都尚未出现,无所谓通,当然就不能视为通假字。 实际上“孰”是“熟”的古字,“取”是“娶”的古字,“共”是“供”的古字,或者说“熟”是“孰”的今字,“娶”是“取”的今字,“供”是“共”的今字,它们不是通假字关系,而是古今字的关系。 然而在很多情况下我们很难断定作者用那个字的时候是否存在本字,因此也不必刻意地对通假字和古今字进行区分,我们不妨都将它们视为现代汉语中的白字,因为这并不妨碍我们阅读,让那些更复杂更深奥的问题留待以后解决或干脆让语言文字学家去破译吧。 通假字也好,古今字也好,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读音相同。 然而有些字的读音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的。 我们不懂古音,就难以对它们进行认定。 请看下面的句子: ⑧“(楚怀王)亡走赵,赵不内。”(《史记·屈原贾生列传》)⑨“网罗天下,放失旧闻。”(司马迁《报任少卿书》) 例⑧中的“内”是“纳”的古字,而例⑨中的“失”则是“佚”的古字。我们很难从声音上看出来。 不过这里也有个窍门,就是从字形上判断,例⑧中的“内”与“纳”在字形上有共同之处(现行教材将这种情况视为形近通假)。 当然,更重要的还是把握前后联系,只要掌握了基本词汇又有了较强的联系能力,无论通假字还是古今字,无论是从字 音上判断还是从字形上判断,我们都能应付自如。 古诗文中常用通假字和古今字: 辟——避;畔——叛;匪——非;反——返;道——导;内——纳;盖——盍;解——懈;共——供;禽——擒;贾——价;伎——技;知——智;指——旨;直——值;女——汝;耆——嗜;卒——猝;有——又;与——欤;说——悦;倍——背;罢——疲;蜚——飞;疆——强;蚤——早;由——犹;以——已;无——毋;亡——无;曷——何;信——申;阳——佯。九、反训、偏义复词和互文 反训、偏义和互文是古诗文中最奇特乃至不可思议的语言现象,然而若从古代书面语言的模糊性和音乐性这两大特点来看也就容易理解了。 (一)反训。 反训是一种解释词义的方法,就是从一个词义的反面推出与之相反的另一个义项。 如“沽”有“卖”的意思,通过这个“卖”的意思可推出它也有“买”的意思。 然而只有当一个词同时存在两个相反义项的时候,这种方法才行得通,所以我们还是得看为什么有的词存在着相反的义项,这两个相反的义项又如何不造成语言使用中的混乱。 我们认为,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就在于我国古代书面语言首先是词汇的模糊性。换言之,古代书面语言中的某些词具有特别强的概括性,它们涵盖了相对立的两个意义。 那么这种现象又如何得以成立呢?这是由于古代汉语特别注重词与词之间的相互关系,特别重视具体的语言环境,是靠具体的语言环境最后决定某个词的确切意义。 比如在“沽名钓誉”中我们就可断定其中的“沽”决不是“卖”的意思而肯定是“买”的意思,而在“待价而沽”中,“沽”又决不可能是“买”的意思,而只会是“卖”的意思。 在这样小的语言环境中尚且不会导致混乱,那么在较大的语言环境中就更不会有问题了。 请看下面的句子: ①求善贾(价)而沽诸(之乎)? (《论语·子罕》) ②沽酒市脯(肉干)不食。 (《论语·乡党》) 句①由“求善贾”就可以看出“沽”显然是“卖”的意思,句②如果懂得“市”是“买”的意思,那么也就不难看出其中的“沽”也是“买”的意思。 再看下面的句子: ③许(答应)秦以上洛,以绝秦于楚。 (《战国策·秦策四》)④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荀子·劝学》)⑤家贫,假贷无所得。 (《史记·主父偃列传》)⑥以家量贷。 (《左传·昭公三年》) ⑦以卖棺槨(外棺)为业,赁嘡车(灵车)为事。 (《洛阳伽蓝记》)⑧赁车受载。 (《穆天子传》卷二) 只要我们掌握了基本词汇,具有前后联系的意识和能力,就能够看出“绝”在③中是“断绝”的意思,在句④中则是“横渡”的意思;“贷”在句⑤中是“借入”的意思,在句⑥中则是“借出”的意思;“赁”在句⑦中是“出租”的意思,在句⑧中则是“租入”的意思。 懂得“反训”现象,自然有利于对某些词汇的掌握,但我们千万不要以为任何词汇都有相对立的义项,实际上这种词是不多的。 通过这种现象认识古汉语词汇较强的模糊性、概括性并且提高在具体语境中把握词汇的能力,从而形成正确的思考方法,这才是最重要的。 (二)偏义复词。 现代汉语中有个别的词细想起来也有点怪。“他要有个好歹看你怎么办。”这句话中的“好歹”说的显然不是好与歹两个方面,而只是一个“歹”。 “他喜好褒贬人。”这里的“褒贬”只有“贬”的意思,那么“褒”是干什么的? 有的方言中不说“褒贬”,而说“贬尊”,可是在意义上“尊”一点用也没有。 这种意义相反的两个单音词组成了双音词后却只显示一个词词义的情况,就叫偏义复词。现代汉语中的偏义复词极少,可在古诗文中就屡见不鲜了。 请看下面的句子: ①故国兴亡已十年。 (吴伟业《送王玄照还山诗》)②多人不能无生得失。 (《史记·刺客列传》)③不复顾利害。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④荡同异如反掌。 (《三国志·吴书·孙皓传》) ⑤多少残(余)生事,飘零任转蓬。 (杜甫《客亭》诗) 句①中“兴亡”的意思在“亡”上,句②中“得失”的意思在“失”上,句③中“利害”的意思在“害”上,句④中“同异”的意思在“异”上,句⑤中“多少”的意思在“多”上,而且“多少”这个偏义复合词一直沿用到现在,如“多少人都在学习古诗文啊!” 偏义复合词中那个消失了意义的字显然是为了补足音节,完全是古诗文音乐性的需要,而其所以成立,则完全有赖于语言环境。如果不是在具体的句子里,这些词也就很难作为偏义复词,如在“不计多少”中,这个“多少”就是两个相并列的意思。所以我们一是要由此体会到古诗文音乐性强的特点,二是要建立起在阅读古诗文时应特别注意前后联系的意识。 (三)互文。互文是一种前后意思互相补充的语言现象,是古代书面语言中所独有的。请看下面的句子: ①秦时明月汉时关(王昌龄《出塞》)②动天地,感鬼神。 (《诗大序》) ③风含翠筿(筿:小竹)娟娟净,雨裛(裛:打湿)芙蕖冉冉香。(杜甫《狂夫》) 句①的“明月”不仅指秦代的,而且包括汉代的,“关”也不仅指汉代的,而且包括秦代的。全句的意思是“明月照耀下的秦代和汉代的关隘”。句②中“动”的对象不仅是“天地”,而且包括“鬼神”,而感的对象也不仅是鬼神,而且包括天地。全句的意思是“感动了天地鬼神”。句③中的“风”不仅吹着翠绿的小竹,而且送着荷花的香气,而其中的“雨”滋润的也不仅是荷花,还包括那翠绿的小竹。 互文显然是为了使行文更加简练,简练正是古人孜孜以求的文风。但简练的原则是必须可以理解,而古代书面语言重联系,重语境的特点无疑为可理解性提供了保证。 这是我们需要着重体会的。 十、句子成分的省略 省略句子成分是为了使诗文简练,而简练正是古诗文的一大特 点,因此古诗文中省略句子成分的现象所在多有,比比皆是。 请看下面的句子: ①亡走赵,赵不内。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②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苏轼《赤壁赋》) 上面两个句子都省略了主语,这是现代汉语也存在的现象,然而以下句子就不同了: ③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 (《战国策·齐策》) ④试使斗而才(斗而才:斗得好)。 (《聊斋志异·促织》)⑤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祖咏《望终南余雪》)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句③中“与”的后面和句④中“使”的后面都省略了代词“之”,句⑤中“浮”的后面和句⑥中的“仆”的后面都省略了介词“于”。 这种情况,在现代汉语中就难得见到了。 但我们只要在前后联系中加以注意,也不难发现。 然而下面的句子难度就更大一些。 ⑦吾所以待侯生者备(备:周到)矣,天下莫不闻。 (《史记·魏公子列传》) ⑧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 (《论语·学而》) ⑨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黜:除去)恶。 (魏徵《谏太宗十思疏》句⑦中“天下”的后面省略了“人”,句⑧中“有道”的后面省略了“者”,句⑨中“黜”的后面省略了“人”。 被省略掉的竟然都是中心词,这在现代汉语中是不可思议的。 然而在掌握了基本词汇,具备了前后联系能力的基础上,我们只要细心体会,也是可以把握的。 十一、句子成分次序的错位 古诗文中句子的次序与现代汉语大致相同,一般是主语在前,谓语、宾语在后,定语在主语或宾语之前。但在不少情况下会出现错位现象,如:“甚矣,汝之不惠!”(你愚昧得太厉害了),谓语“甚”就跑到了主语“汝之不惠”的前面。 然而这种情况相对较少,理解起来难度也不大。更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谓语与宾语的错位。 请看下面的句子: ①居则曰:“不吾知也。”(《论语·先进》)②古之人不余欺也。 (苏轼《石钟山记》) ③然而不王(王:称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梁惠王上》)句①中的“吾”,句②中的“余”和句③中的“之”,它们分别是“知”、“欺”和“有”的宾语,然而它们无一例外地跑到了谓语的前面。进一步研究,我们又会发现,这些句子还有一个共同的地方,那就是它们无一例外地是否定句,而且这些宾语无一例外地是代词。 显然,否定句和代词宾语是这些宾语跑到前面的条件,因此这种情况被称为“否定句的代词宾语前置”。 再如下列句子: ④大王来何操? (《史记·项羽本纪》) ⑤君何以知燕王?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句④中的“何”是动词“操”的宾语,句⑤中的“何”是介词“以”的宾语,现在它们分别处于动词或介词的前面,这是由于它们是代词,而且是疑问代词,因此被称为“疑问代词宾语前置”。 那么是否所有宾语前置都属于这两种情况呢?请看下面的句子: ⑥孔子云:“何陋之有?” ⑦及长,不省所怙(不知道依靠谁),惟兄嫂是依。 (韩愈《祭十二郎文》) 例⑥中的“何”是“有”的宾语,“何”虽然是代词,但这个句子并非疑问,显然不属于疑问代词宾语前置的情况。 然而句中的“之”字值得注意,它并无实在意义,只是起了强调作用,并作为宾语前置的标志。例⑦中的“惟兄嫂是依”就是“只依靠兄嫂”的意思。 显然,作为宾语的“兄嫂”也跑到了谓语“依”的前面。但是“兄嫂”这个宾语并非代词,这个句子也不是否定句。 不过这个句子也有一个特殊的地方,就是在宾语“兄嫂”和谓语“依”之间有一个“是”字。 这个“是”字也没有实在意义,不像语气词,只能算作助词,它有强调的作用,也可以算作这一类宾语前置的标志。 成语“惟命是从”、“惟利是图”、“唯你是问”等都属于这种情况,即利用“之”或“是”作为宾语前置的标志。 句子成分次序的错位不限于谓语和宾语,谓语和状语次序倒置 的情况实际上更多。 请看下面的句子: ⑧吾与子渔樵(打鱼砍柴)于江渚之上。 (苏轼《赤壁赋》) “于江渚之上”是状语,它应在谓语“渔樵”的前面,现在却到了后面。 这种位置的变换显然是为强调谓语的地位。 再看下面的句子: ⑨屠惧,投之以骨。 (《聊斋志异·狼》) ⑩覆之以掌,虚若无物。 (《聊斋志异·促织》) 例⑨中的“以骨”和例⑩中的“以掌”,它们分别是谓语“投”和“覆”的状语,也都处在谓语的后面,显然也都是强调了谓语。 这种情况被称之为“状语后置”。 其显著的特点是“于江渚之上”、“以骨”、“以掌”都是介词结构做状语。 现代汉语中定语一律放在主语或宾语的前面,但“求人可使报秦者”(《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这句话中的定语“可使报秦”却到了宾语“人”的后面,而这样的句子毕竟是凤毛麟角。 以上是古诗文中句子成分的错位的几种类型。 要想真正把握它们,千万不可死记硬背,最好是自己归纳,自己理解。 我们只要知道古诗文中存在着这种现象,然后在阅读中注意前后的联系就不难把握。 这里的关键是掌握基本词汇和培养前后联系并在联系中把握各种关系特别是主次关系的能力。 十二、古诗文中的被动句 古诗文中的被动句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请看下面的句子: ①郤克伤于矢。 (《左传·成公二年》) ②忧心悄悄,愠(怨恨)于群小(小人)。 (《诗经·邶风·柏舟》)③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⑤今是溪独见厚于愚(我),何哉? (柳宗元《愚溪诗序》)⑥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庄子·秋水》) ⑦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韩非子·五蠹》)⑧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史记》) 细心研究,我们不难发现,句①和句②都是由介词“于”引出动作, 的主动者,句③和句④都是在动词前加“见”,而句⑤和句⑥既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又在动词前加“见”。 句⑦和句⑧则是在动词前加“为”,或再于动词后加“所”。 这就是文言文中被动句的四种基本情况。 句④中的“被”字与前面的“见”是对文关系,它显然也表示被动。但这种情况在文言文中却很少见。 实际上,在文言文中,同一个动词既可以表示主动,又可以表示被动,所以许多被动句并不借助其他词来表示。 请看下面的句子。 ⑨是时屈平既疏。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⑩左骖殪兮右刃伤。 (《九歌·国殇》) 句⑨中的“疏”是“被疏远”的意思。 而在“疏太子而爱淮阴王”(《汉书·元帝纪》)中,“疏”就是“疏远”的意思。 例⑩中的“殪”和“伤”有“射死”和“伤害”的意思,但在这个句子中却应该分别理解为“被射死”和“被伤害”。 其实这正符合文言文模糊性强的特点,我们还是应该注意联系上下文,否则就难以分辨出来。 十三、古诗文中的判断句 古诗文中的判断句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 现代汉语中判断句是借助于判断词“是”来表达的,但在古诗文中“是”是指示代词,一般不用来构成判断句。 请看下面的句子: ①是吾师也。 (《左传·襄公三十一年》)②是社稷之臣也。 (《论语·季氏》) 句①应译为:“这是我的老师啊。”句②应译为:“这是国家的臣子啊。”由此可见,不但“是”不用来表示判断,就是“也”字也没有表示判断的作用,它只是一个语气词。 在古诗文中,经常可以看到“……者,……也。”的判断句式,如“陈胜者,阳城人也。”(《史记·陈涉世家》)又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有人认为这样的句子是由“者”和“也”构成判断,也有人认为是用“者”和“也”帮助判断。 这都是不正确的看法。 不但这两个句中的“也”是语气词,与判断并不相干,而且“者”字也只起到提顿作用,决不能视为判断词。 实际上,古诗文中的判断句是不用判断词的,它只依赖前后句的关系,请看下面的句子: ③吾与汝俱少年。 (韩愈《祭十二郎文》) ④相如素(向来)贱人。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⑤臣窃以为其人勇士。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这三个句子都既无“者”也无“也”,但都是(或包含)判断句。 实际上,这正是古诗文中判断句的纯粹形式。 在古诗文中的判断句中,宾语前常用“乃”字来加以肯定,而用“非”字来表示否定。 如: ⑥吾乃梁人也。 (《战国策·赵策》)⑦是乃仁术也。 (《孟子·梁惠王上》)⑧是非君子之言也。 (《礼记·檀公上》) ⑨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战国策·魏策》) 句⑥和句⑦的“乃”字可译为“就是”,句⑧和句⑨中的“非”字可译为“不是”,但这些句子中“是”的意思实际上仍由前后联系中来,就是说这些句子的判断并不是由“是”来表示的,“是”仍然不能算作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 “为”这个词也容易被看作判断词。 如: ⑩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为政》)(11)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 (《论语·微子》) 这两个句子中的“为”很像现代汉语中的“是”,其实它也不表示判断,而是“算作”或“称作”的意思,虽然译成“是”也无妨。 古诗文不用判断词是由于精练的需要,而古诗文重关系重语境的特点又为此提供了可能。 但是这就给我们的阅读造成了较大的困难。 请看下面的句子: (12)百乘,显使也。 (《战国策·齐策》)(13)夫战,勇气也。 (左传·庄公十年) 句(12)中的“百乘”和“显使”,句(13)中的“战”和“勇气”都不能构成直接判断,而需要加以补充才能使句子连贯起来。 句(12)应译为:“拥 有上百辆车的使者是显贵的使者啊。”句(13)应译为:“战斗靠的是勇气啊。”理解的时候要多费些脑力,但这样不但能锻炼我们的思维能力,而且也会使我们感到更有趣味。 再看下面的句子: (14)孟尝君为相数十年,无纤介之祸者,冯谖之力也。 (《战国策·齐策》) (15)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 (《庄子·养生主》) 这两个句子理解起来难度确实很大,但是在前后的联系中我们如果体会到了前后的因果关系,那么也就化难为易了。 句(14)可译为:“孟尝君当了几十年的相却没有一丁点灾难,这都是由于冯谖的计谋啊。”句(15)可译为:“优秀的厨师一年换一次刀,是由于采取割的方法;而一般的厨师一个月就要换一次刀,则是由于采取砍的方法。”当然,这样的理解还是要以对基本词汇的准确把握为基础的。 只要我们掌握了一定数量的基本词汇,又具备了在阅读中前后联系的意识和能力,任何判断句也并不难掌握。 |
☚ 中学古诗文基本词汇︱古代文化常识 中学古诗文基本词汇︱古诗词基本词汇练习 ☛ 0000979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