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中国的沙漠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中国的沙漠

中国的沙漠zhongguo de shamo

我国是世界上沙漠面积较广的国家之一。广义的沙漠,包括岩漠、砾漠、沙漠、戈壁等,总面积达128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13%。沙漠主要分布在我国的北部地区,东起东经125°的松辽平原,西至东经75°的帕米尔高原,南起北纬35°,北达北纬50°,包括西北、内蒙古和东北西部的广大干旱与半干旱地区。贺兰山、乌鞘岭一线以西的西北内陆干旱区沙漠最为集中,沙漠面积约占全国沙漠总面积的90%。在我国西北内陆巨大的山间盆地和高原盆地之中,沙漠化条件最为充分。早在第四纪初期,喜马拉雅山和青藏高原上升幅度不大,对外来暖湿气流的阻挡作用不甚强烈,西北地区的气候仍处于较湿润状态,广大的盆地接受了较为充足的高山雨水和冰雪融水,从而保持着比较长大的水网络、广阔的湖泊沼泽以及较高的植被覆盖率。此时的盆地堆积有大量沙质沉积物,厚度一般可达200~400米,厚者可达400~500米,甚至1800米。从晚更新世开始,盆地四周的山地,特别是青藏高原的迅速隆起并达到目前的高度,致使西北地区的干旱气候及其景观得以充分发展。由于高山、冰川的退缩、许多湖泊的干涸、不少河川断流、大量植被逐渐枯死,使得疏松沉积物大片露出地表,在风力作用下,经过吹扬、翻动、再堆积作用,沙漠及多种风沙地貌便开始迅速发育起来。因此在我国的沙漠化过程中,沙质沉积物是基础,干旱的气候及风力作用是条件。通过对上覆风成沙与下伏沉积物作重矿物与颗粒组成的对比分析,结果发现两者具有十分惊人的相似性,这有力地证明了我国的沙漠化是一个“就地起沙”的过程,从而也说明了长期以来关于我国西北和北部广大地区的沙漠以及塑造风沙地貌的沙质是从遥远的北方搬运过来的说法,是没有科学依据的。
我国的主要沙漠有西部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巴丹吉林沙漠、腾格里沙漠、柴达木盆地中的沙漠、库姆塔格沙漠,以及东部地区的毛乌素沙地、小腾格里沙地、科尔沁沙地和库布齐沙漠等(见表)。各沙漠面积相差悬殊,且自西向东规模逐渐减小。由于气候,特别是水分条件的差异,我国沙漠的性质也具有明显的东西差异性。东部地区,主要指东经113°以东的内蒙古东部干草原带,因降水较多,植被较好,沙漠多以固定、半固定的沙丘为主,流动沙丘仅局限于某些草原被破坏的地区。向西至鄂尔多斯地区,降水逐渐减少,干燥度不断增大,为半干旱草原向干旱荒漠的过渡地带,沙漠中植被覆盖率较东部低,因而流动沙丘比重增大,多数是10~15米高的格状沙丘和沙丘链。再向西过贺兰山、乌鞘岭,则是内陆干旱区,这里除准噶尔盆地雨水较多、植被较好,多属半固定沙丘外,其余广大地区的沙漠均以流动沙丘为主,各种风蚀地貌广泛发育。其中塔里木盆地气候最为干燥,沙漠分布面积最广。塔克拉玛干沙漠面积为32.4万平方公里,为我国面积最大的沙漠,沙漠中流动沙丘约占85%,沙丘高大,形态复杂,沙丘一般高度为70~80米,有些竟达250米,多以纵长的复合型沙丘链、纵向沙垅、鱼鳞状沙丘、金字塔沙丘和穹状沙丘等形式交叉组合分布。

我国的主要沙漠


西部流动沙丘对人类的危害十分巨大,它以每年1~20米的速度在不断吞食着周围地区的农田和村舍。特别是由于历史上不合理的土地利用,人为地破坏了四周的草地,致使沙漠不断扩大,出现了“沙进人退”的悲惨景象。1949年后,我国沙区各族人民普遍地开展了防沙、治沙工作,各地区根据本区沙漠的特点,采取了种草植树、防风固沙、引水灌溉、改良沙漠水分状况等措施,因地制宜地实行综合治理,在治理和改造沙漠的过程中,取得了很大成绩。
☚ 中国的丘陵   中国的气候 ☛
中国的沙漠

中国的沙漠Zhongguo de shamo

我国是世界上沙漠分布比较广泛的国家之一。在我国西北、华北的北部及东北的西部,有大片沙丘覆盖的沙质荒漠和由砾石、碎石组成的戈壁、砾漠,以及残丘起伏,称之为岩漠或石质荒漠的岩石裸露的山地。它们主要位于东经75—125°、北纬35—50°之间,分布在新疆、青海、甘肃、内蒙古、陕西、吉林和黑龙江等七省区的广大干旱与半干旱地区。总面积约130.8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土地面积的13.6%。以新疆分布的面积最广,约占全国沙漠、戈壁面积的60%左右。我国著名的大沙漠,自西向东有塔克拉玛干沙漠、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巴丹吉林沙漠、腾格里沙漠等。其中塔克拉玛干沙漠的面积达32万平方公里,比三个浙江省还大,是世界著名的大沙漠之一。由于我国西北和内蒙古地区深居亚欧大陆的中部,距海很远,而且又有许多高大的山系阻挡夏季风吹入,气候干燥少雨、昼热夜凉。冬季,亚欧大陆内部在强大的蒙古—西伯利亚冷高压的控制下,又因我国北方比较开阔,无高山屏障,干燥的大陆气团和北冰洋的寒冷气流,可以长驱直入这个地区,造成这里异常寒冷干燥。这就使我国西北和内蒙古广大地区终年处于极端的干旱的环境,冷暖变化剧烈,形成世界上最大、最典型的干燥大陆性气候温带、暖温带干旱区。在干旱盆地周围的丰富沙源成为形成广大沙漠的物质基础。此外还有人为的原因,如曾经滥伐森林、过度放牧和盲目开垦,破坏了森林草原;再因为战争等原因毁坏了干旱地区的灌溉工程等等,促使沙漠面积不断扩展,形成“人造沙漠”。如陕北榆林一带的毛乌素沙地,年降水量有400毫米左右,历史上曾经是一片肥美的草原,在草原的洼地和坡地上分布着广阔的“沼泽丛林”,以后由于滥垦,大肆破坏草原,使长城以外六十多公里宽的地带变成为一片茫茫的沙漠。此外,西北地区从距今一二百万年的第四纪以来,山地不断上升,范围也逐渐扩大,高大山地上部发育冰川,形成古冰川和冰缘地貌。间冰期,融化的冰雪水将大量山地风化物质携带到盆地中堆积起来,形成了广阔的冲积、洪积扇,以及广大的冲积、湖积平原。疏松的沙质沉积层厚度一般在200—400米,厚的可达400—500米,如塔里木河平原。沉积层最厚的竟达1 800米,如位于黄河左岸的乌兰布和沙漠区。这些广泛分布的深厚疏松沙质沉积物,成为现代风沙地貌的雄厚的沙源。西北地区沙漠的风成沙和风积地貌就是由那里的疏松物质,经风力的吹扬、翻动、再堆积而形成的。从距今约100万年晚更新世以来,西北地区的周围山地,特别是青藏高原迅速隆升,达到现在的高度,使西北的盆地更加封闭,气候更趋干旱。从而影响高山冰川逐渐退缩,平地湖泊干涸,一些河流断流,大量植被渐渐枯死。疏松的沉积层裸露地表,风沙地貌迅速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沙区的各族人民,根据沙漠喜大风、喜干旱,怕水、怕草、怕树的特点,进行统一规划,因地制宜,采取了育草封沙、植树造林、引水灌溉等措施,进行综合治理,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使许多地方的大片沙漠变成肥美的绿洲。

中国沙漠分布示意图

❶塔克拉玛干沙漠
❷古尔班通古特沙漠
❸库姆塔格沙漠
❹巴丹吉林沙漠
❺腾格里沙漠
❻毛乌素沙地
❼浑善达格沙漠
❽科尔沁沙地

我国主要沙漠概况表

名 称面 积
(万平方公里)
位 置特 点
塔克拉玛干33.76新疆南部,塔里木盆地中
是我国最大的沙漠。维吾尔语意为“进去出不来”,
风蚀地貌发育,以流动沙丘为主,沙丘高大,有风蚀
土墩和风蚀凹地相间排列的雅丹地形,石质沙漠面积
也很大, 具有开发潜力。
古尔班通古特4.88新疆北部,准噶尔盆地中
沙漠发育在古冲积平原上,为我国最大的固定半固
定沙漠,在西北风和西风的影响下,多西北一东南向
的大沙垄带。
巴丹吉林4.43内蒙古阿拉善右旗西部
和额济纳旗东部一带
流动沙丘占83%,沙丘最大高度达500米,沙丘之
间多内陆湖, 沙丘移动速度小。
腾格里4.27内蒙古阿拉善左旗西南
部和甘肃中部边境
多固定和半固定沙丘,沙丘高度小,一般只有10—
20米, 沙丘间多湖盆和草滩。
毛乌素3.21内蒙古伊克昭盟南部和
陕西北部榆林、靖边一带鄂
尔多斯南部
植被覆盖度达40—50%,主要为固定半固定沙丘,
南部多流沙,过去每年向东南移动约3—5米,现在治
沙成绩显著。
☚ 辽西走廊   五大连池火山 ☛
00002694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3: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