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中国的农业机械化 |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
释义 | 中国的农业机械化agricultural mechanization in China中国农业的历史悠久,具有精耕细作的传统。农户分散经营小面积的土地,大多还饲养少量畜禽;长期使用手工工具和畜力农具,劳动工效和农产品的商品率都低。1949年以前,全国只有极少量的水泵和粮、棉、油等加工机械,以及零星的进口拖拉机和配套农机具。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开始建立和发展国营机械化农场和拖拉机站,并有计划地新建和改建农业机械工厂,到60年代中期已初步建成比较完整的农业机械工业体系。农业机械化的水平也逐年提高。但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制约,农业机械化和农业劳动生产率到80年代末仍处于较低水平。 表1 中国历年主要农业机械拥有量情况
* 1971年数字 水平 在全国大部分地区,农副产品加工基本上实现了机械化;病虫害防治以手动药械为主实现了半机械化,机动植保机械的施药面积约占总施药面积的5%;农村运输以人畜力车辆为主实现了半机械化,用汽车和拖拉机挂车等机动车辆的运输量约占总运输量的20%;机械脱粒量在1988年约占粮食总产量的70.3%;机械收割牧草量占牧草收割总量的22.5%;机械剪毛头数占剪毛羊总数的7.6%。国有林区的木材采伐和集运已基本上实现了机械化;营林机械化作业面积仅占总营林面积的10%左右。在部分大中城市郊区,发展了不同规模和水平的蛋鸡、肉鸡、猪、肉牛、奶牛等机械化饲养场;在牧区,国营牧场和内蒙古东部、新疆北部等地区的牧草收获、运输、药浴等作业有较高的机械化水平,在其他地区,草原建设、剪毛等作业的机械化水平还很低。沿海地区的渔业生产基本上实现了渔船动力化;多数渔船初步实现了放网、起网和卸鱼作业的机械化、半机械化,以及探鱼、导航和通讯的电器化;内陆渔业生产在多数地区已实现渔船动力化;池塘养鱼的机械化水平在地区之间差异很大,在部分城市郊区和商品鱼基地已基本实现了机械化;在有些地区还开展了高密度机械化养鱼的试点工作。1988年全国和六个大区种植业几项主要作业的机械化水平见表2。 在天津和上海市郊区,1988年机耕面积占耕地面积的比例分别达到91.23%和88.45%;在北京市郊区,1987年机耕、机播的小麦面积占小麦播种面积的98%;有34个乡、365个村的56.5万亩小麦实现了全部生产过程机械化;新疆自治区1988年机播和机收面积分别占总播种面积的65.15%和27.17%;吉林省1988年推广工厂化水稻育秧面积336万亩,机械插秧面积226万亩,分别占全省水稻种植面积的58%和39%,大大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表2 1988年中国各地区农用动力配备及种植业主要作业机械化水平
主要作用 中国以不足世界耕地1/7的面积,使世界约1/5人口的绝大多数过上了温饱生活, 部分地区开始向小康生活水平过渡。这是一项巨大的成就。在这项成就中, 农业机械化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❶农业机械以很高的效率, 使耕种、植保、排灌、收获、运输、畜禽的疫病防治、森林灭火等项作业适时进行, 保证了农事的季节性, 增强了抗灾救灾能力, 为高产丰收创造了条件。如东北地区的春播和秋收秋耕、华北地区的夏收夏种等农事季节的作业天数, 都由于使用机械而缩短了一半; 江汉平原及苏北等地区机械排水能力的增强, 基本免除了洪涝灾害; 机电灌溉面积的逐年扩大, 使愈来愈多的地区减轻了旱涝危害。 ❷深耕深松、秸秆粉碎还田、地膜覆盖、化肥深施、微量喷雾、配合饲料生产、工厂化畜禽饲养和高密度养鱼等机械和设施的应用,能更好地满足先进农业技术的要求,使农产品产量增加,或减少了损失。如机械化水平较高的江苏无锡的某些高产鱼池, 亩产鱼1 000千克以上, 比没有机械设施的高产鱼池高1倍以上。 ❸农业机械的使用还使大量农业劳动力转移到乡镇企业和个体经营的第二、三产业, 从而增加了社会财富、国家税收和农民收入, 繁荣了农村经济。到1987年, 已有占农村总劳动力约20%的8 000多万人转入或部分转入非农产业。 建设成就 农机工业体系 1986年底,原机械工业部归口管理的农业机械制造企业有2 266个, 职工116.4万人。还有1 600多个县农机修造厂, 职工24万人。全行业能够生产3 200多种农机产品。1988年农机工业总产值达211.3亿元, 为1978年的2.65倍。到1988年底: ❶全国共累计生产大中小型拖拉机约900万台, 其中大中型拖拉机130万台。此外,还生产了大量耕种机械、植物保护机械、农田排灌机械、农用内燃机、自走式谷物联合收割机、粮棉油等加工机械、畜牧业机械、林业机械、渔业机械和农业运输机械等。有100多种农机产品出口到世界70多个国家和地区。 ❷农机产品出口创汇总值达5.9亿美元。其中1979~1988年的10年共创汇3.7亿美元, 为前22年出口总额的1.69倍。农机工业体系的建立, 为进一步发展农业机械化奠定了雄厚的技术和物质基础。 科研机构及成果 全国已建立并形成了部直属的全国性科研院所、地方各级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工厂企业科研设计机构等多方面、多层次的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和农机产品开发体系。全国有60个省级以上农机化科研院所,科技人员2万余名,研究开发了2 500多种农机新产品。仅在1978~1988年间,就有500多项农机科研成果获国家或部级奖。1979年以后推行科技体制改革,农机科研单位按照农村经济发展需求的变化,调整科研方向,扩大服务领域,加强横向联系,实行有偿服务,并建立各种类型的科研生产联合体,促进科技成果的商品化。同时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进一步提高农机产品的水平和质量,加速更新换代。 管理和服务网络 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先后建立了农业机械化管理、供应推广和服务等机构;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设农机鉴定站、推广站、农机公司等;各县设农机修造厂;在乡、村建立相应的农机管理和服务组织。1988年,全国有国营和区、乡(镇)农机站7 203个;村农机队、村民小组农机组和农机合作经营组织17.5万个;各种农机专业服务(代耕、植保、运输、排灌、农副产品加工、饲料加工等)组织约23.9万个。在1 719个县农机修造厂中,有1 560个承担农机修理业务;还有区、乡(镇)、村和村民小组修理点约3.75万个;修理户10.6万个,初步形成了多形式、多层次、纵横交错的农业机械化服务网络。 技术人才培养 在高等工科和农科院校中,分别设置了农业机械和农机化院、系或专业;省、地两级建立了中等农机化技术学校;县级设农机校和培训班。到1986年底,已有大学和专科毕业生约4万人,中等技术学校毕业生约10万人;全国已建立起一支包括科研、教学、制造、维修、使用、销售服务等各类人员的1 800多万人的农业机械化专业队伍。 经验与展望 ❶在中国实现农业机械化的长期性和复杂性。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基础薄弱,科技水平落后,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约80%。要在全国范围内实现农业机械化,需要逐步解决诸如资金积累、能源供应、适用农机产品的开发和生产推广、农村劳动力向新的领域扩展、农机(化)队伍的壮大和素质的提高、农机化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完善等方面的一系列问题,因而将是一个长期、艰巨、复杂的过程。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中国的农业生产仍将是人畜力和机电动力并用,机械化、半机械化和手工劳动相结合。 ❷发展农业机械化要因地制宜。在东北平原,新疆北部,长江中下游和珠江三角洲,黄淮海平原,北京、天津等大城市郊区,以及某些粮、棉、特种作物集中产区和条件较好的牧区、林区和渔业产区,将较快地得到发展,并有条件发展适度规模的农业经营,以提高农业机械化的经济效益。其余大部分地区将首先发展提高抗灾能力、保证稳产的排灌、植保等的机械化;发展能增加农民收入的中、远距离农业运输,农副产品加工和畜、禽、水产养殖业的机械化;进一步发展保证农时,增产保收的耕作、种植、收获、脱粒等的机械化。在经济不发达的贫困地区,将首先发展使用人畜力半机械化农具,并根据地区特点发展有助于脱贫致富的机械化作业项目。 ❸农民或农民集体拥有购置、使用农业机械的自主权,充分发挥农民经营农业机械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及相应的国家管理、指导和由集体或国家经办的服务支持体系,这是农业机械化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中国在1979年以后,逐步形成了以农民或农户所有为主、自主经营,多种经济成分、多种经营形式并存的新局面。从作业项目、机型以至经营方式的选择都以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为前提。国家管理、指导体系和为农户用好机械服务的维修、供应、培训等支持体系的逐步完善,从而使农业机械化按照农业生产的实际需要和可能,与农村经济协调、健康地发展。 ❹乡镇企业和多种经营的发展与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相互促进。乡镇企业和多种经营的发展,既可为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积累必要的资金,又可相应地提高本地区劳动力的平均价格,从而提高农业机械化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既可为乡镇企业和多种经营的发展提供所需的劳动力,又由于各种农业机械化服务项目及其需要量的增加,为乡镇企业的发展提供日益增多的机会。 ❺能源供应是发展农业机械化的重要制约因素之一。因此,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要求国家不断增加燃料等的供应,其发展速度要与能源生产的增长相适应。同时要重视开发多种能源,特别是水力、风力、太阳能和生物质能等在农业中的应用;重视发展节约能源的农业机械化技术措施和农业机械产品。 ❻合理确定农业机械产品和农产品的比价,是发展农业机械化并提高其经济效益的重要前提。国家采取必要的政策措施,确定合理的农产品、农机产品的价格及其比价,以调动农民使用农机和工厂生产农机的积极性。同时,要发展农业机械工业的专业化生产和企业间的横向经济联合,实现集约化经营。在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同时改进产品的生产和供应。 ❼开发和推广适合不同地区特点,并适应农业技术改革需要的各项农业机械化新技术。例如,水田耕整和水稻育秧、插秧等机械化技术;农作物精密、少量播种机械化技术;旱作农业综合增产机械化技术;喷灌、滴灌和低压管道输水等节能、省水灌溉和河渠清淤、农田水利施工等机械化技术;合理施用水、肥、农药的机械化技术;小麦、水稻、玉米等作物的收获、干燥处理及秸秆利用等机械化技术;畜、禽的饲养、加工和饲草、饲料的种植、收获、运输、贮存等机械化技术;淡水和沿海滩涂的水产养殖、加工等机械化技术;各地区特产品的开发、加工及干燥设备综合利用等机械化技术;林木种子的采集、加工、贮存和育苗、整地、造林及中、幼林抚育等机械化技术;森林防火、防治病虫害和林副产品加工等机械化新技术,对农牧业增产增收,节约劳力,减轻劳动强度和节省开支等,有不同程度的效益,正因地制宜地推广使用。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