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中国的公路运输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中国的公路运输

中国的公路运输zhongguo de gonglu yunshu

公路运输是我国重要的、普遍使用的短途运输方式。在东部地区,作为铁路、水运的辅助线路,担负集散物资及短途运输任务; 在西部边远地区却起着运输干线的作用。我国公路建设从1913年修建长沙—湘潭公路开始,至1949年37年间,只建成公路13万公里,能通车的仅7.5万公里,而且线路质量差,多数是晴通雨阻的简易公路,大部分分布在东部平原地区。1949年,在全国仅有的5万余辆汽车中,上海市就占了一半以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公路建设很快,1988年与1952年比较,公路通车里程增长6.9倍,完成的货运量、客运量及货物周转量、客运周转量,分别增长54.7倍、141.6倍、229倍、110倍。目前,我国公路总长已达100万公里,初步形成了一个以70条国道干线为骨架、连接全国各个角落的公路网,并基本实现了县县通汽车,有90%以上的乡通了汽车。过去没有公路的西藏自治区,现已初步形成以拉萨为中心的公路网,并有5条公路分别通向四川、青海、云南、新疆和邻邦尼泊尔。

☚ 中国的水路运输   中国的航空运输 ☛
中国的公路运输

中国的公路运输Zhongguo de gonglu yunshu

公路运输是我国重要的、普遍使用的短途运输方式。在东部地区,作为铁路、水运的辅助线路;在西部边远地区起着运输干线的作用。我国公路最早出现于1913年,即从长沙至湘潭长仅几十公里的公路。1918年,北京设立了大成张库汽车公司,在张家口和库伦(今蒙古人民共和国乌兰巴托)之间,第一次开办了我国的汽车运输业务。张库公路超过1 000公里,基本上利用原有的大车道改建而成,路面质量很差。在1949年以前,我国公路交通事业发展极为缓慢,37年全国修建的公路只有13万公里,其中能够通车的仅7.5万公里左右。营业汽车2万多辆。全国52%的县没有公路;广大的西北、西南地区公路更少。公路路面差,又缺少养护,遇雨常常中断行车。正如人们流传的歌谣所说:“一去二三里,抛锚四五回,上下六七次,八九十人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公路建设速度加快。到1990年底,全国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02.8万公里,比1952年增长了7倍多;完成的货运量、客运量及货物周转量、客运周转量,据1988年统计,分别比1952年增长54.7倍、141.6倍、229倍、110倍。目前,全国已形成了70多条国道干线为骨架、联接全国各个角落的公路网,并基本实现了县县通汽车,90%以上的乡通了汽车,75%的村庄也都通了公路。70多条国线工程包括:北京放射线12条,长2.3万公路;南北纵线28条,总长3.8万多公里;东西横线30条,总长4.6万多公里。其中国道里程占中国公路总里程的1/9,运输量占40%。1949年前,长江上没有一座公路桥,黄河上也仅有1座公路桥,现在长江上已有24座公路桥和公铁两用桥,黄河上已建起各种类型的公路桥57座。全国各种桥梁到1990年底已有16.8万多座,总长达5 000公里以上。其中有目前我国最长的郑州黄河公路大桥,全长5 550米;第二长桥开封黄河公路桥,全长4 475米。此外还有主孔跨径居东南亚首位的珠江上的洛溪大桥(跨径180米);我国跨径最大的斜拉桥——山东东营黄河大桥(跨径280米);目前世界上跨径最大的拱桥——贵州江界河桥(跨径300米);我国最宽的哈尔滨松花江公路大桥等。1989年,交通部提出了建设一个总里程约2.5万公里、由12条公路组成的国道主干线公路系统,其中1万公里为高速公路,1.5万公里为汽车专用一二级公路,它将担负着全国汽车交通运输量的24%,连接全国85%的50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这12条国道主干线为:
❶同江—哈尔滨—长春—沈阳—大连—烟台—青岛—连云港—上海—宁波—福州—广州—湛江—海口;
❷北京—天津—济南—南京—杭州—宁波;
❸北京—石家庄—郑州—武汉—长沙—广州—深圳;
❹大同—太原—西安—成都—昆明;
❺衡阳—桂林—南宁;
❻重庆—贵阳—南宁;
❼丹东—沈阳—北京—呼和浩特—银川—兰州—西宁—拉萨;
❽青岛—济南—石家庄—太原;
❾连云港—郑州—西安—兰州—乌鲁木齐;
❿上海—南京—合肥—武汉—重庆—成都;(11)上海—杭州—南昌—长沙—贵阳—昆明;(12)湛江—南宁—昆明。此外,我国的高速公路也在迅速的发展。近几年来建设的著名高速公路有:北京—天津—塘沽;广州—深圳—珠海;南京—上海;上海—杭州;杭州—宁波;南京—扬州;南京—镇江;沈阳—大连等。

☚ 台湾纵贯铁路   川藏公路 ☛
00003000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19:3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