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9 中国现代诗歌
是指“五四”时期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诗歌创作,以新诗为主体。新诗以白话文为语言工具、以自由体为主要形式来反映现实生活。它在“五四”文学革命之初率先向旧文学发难而成为新文学的“急先锋”,并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繁荣做出了贡献。
新诗在其曲折的发展经历中,呈现出多种流派、风格和形式。胡适是开风气之先的第一个白话诗人。他1917年2月1日即在《新青年》上发表“白话诗八首”,并大力宣传“诗体的大解放”。他与沈尹默、刘半农、俞平伯、周作人等开掘了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郭沫若为代表的创造社前期诗人“异军突起”,高举浪漫主义旗帜,把新诗创作推向高潮。郭沫若收入《女神》诗集中的诗,以其强烈的时代精神、宏伟气势开创了一代诗风,成为新诗的旗帜。“五四”前后的诗多为自由诗,为了纠正自由诗的散文化流弊,闻一多、徐志摩为主帅的新格律诗派1926年崛起,对新诗格律化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同时期,以李金发为代表的象征诗派的出现,带来了晦涩的诗风。到新诗的第二个十年,出现了殷夫等富有革命浪漫主义色彩的政治抒情诗和蒲风等“中国诗歌会”成员的现实主义诗歌。臧克家、田间、艾青开始奉献他们现实主义创作的成果。以戴望舒为领袖的象征派诗人,也扩大了阵容和影响。抗日战争爆发后,群众性诗歌运动空前高涨。坚持革命现实主义传统,田间取得了新的成就,艾青更为诗坛所瞩目。此时还出现了胡风为旗帜的“七月诗派”以及袁水拍、臧克家的政治讽刺诗。倾向于现代派的“九叶诗派”,也着眼时代生活,创作了一批别有特色的作品。在抗日民主根据地和解放区,李季、阮章竞、张志民等人获得了民歌体叙事诗创作的丰收,反映了新的社会风貌。柯仲平的大众化民族化风格的叙事长诗,晋察冀边区诗人群的创作,以及田间短小精悍的街头诗,艾青、何其芳在陕北写出的新诗,都洋溢着清新的时代气息。中国现代诗歌是与时代同步前进的。它坚持了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为主的传统,也溶入了象征主义的成分;坚持民族化大众化方向,也尽量吸收了外国诗歌的艺术营养,在其互相影响、渗透和演进中丰富和发展了多种艺术流派和风格,使新诗创作呈现出繁荣局面,取代旧体诗词成为诗坛的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