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中国民间舞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中国民间舞 ☚ 庆隆舞 中国民间舞 ☛ 中国民间舞 106 中国民间舞我国传统舞蹈艺术的源泉。风情醇厚、多彩多姿的中国民间舞在我国历史文化长河中,世代生息演进,流传至今,以其绚丽的风彩深得我国各族人民和世界各国朋友的喜爱和珍视,被誉为“世界舞蹈宝藏中的瑰丽之花”。中国是一个拥有56个民族的文明古国,每个民族、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的历史文化、宗教信仰、地理环境、生活习俗等方面的特点。这种历史上各民族和地区的社会发展水平的不等,以及各族各地文化观念、宗教礼俗和审美情趣的不同,因此造成中国民间舞样式之多、内容之广、风格之别、动律之异的鲜明特色。从具有原始图腾痕迹的模拟舞,到带有原始遗风的祭祀舞,以至具有宗教色彩的寺院舞蹈形式或民间社火风俗的遗存,乃至具有自娱特点的民间风情舞、礼仪舞,庙会、灯会、走会、花会上的舞蹈表演以及专职艺人的出现,并登上艺术性舞蹈表演的舞台。中国民间舞蹈文化发展的线路清晰可见。从各族各地现存于民间或经过创作在舞台上表演的民间舞蹈中,亦可看到原始舞蹈以及各个历史发展阶段的明显痕迹和特征。在辽阔的三江流域和松辽平原广大地区主要居住的是汉族,受其历史和自然条件影响,形成种类繁多、风格各异并具地区特点的民间舞蹈,据统计有700余种。其中北方规模较大,比较著名的是秧歌,如东北高跷秧歌。山东的鼓子秧歌、胶州秧歌和海阳秧歌号称三大秧歌。还有陕北秧歌、河北秧歌等不下百余种。南方有采茶灯、莲花灯、竹马灯、云南花灯、香山花灯等各种名目的花灯类繁多。北方的秧歌等各种民间舞蹈多具粗犷刚劲、热情奔放的特点。南方的花灯等民间舞蹈则以优美委婉、秀丽别致见长。两江之中的淮河流域的花鼓灯等民间舞蹈兼收南北之长,形成刚柔相济的特色。居住在草原、高原、山区或边疆地区的少数民族民间舞各具鲜明特色:草原上蒙古等民族具强悍刚劲的风格特点。地处西北的维吾尔族则以体态挺拔、动作丰富、表情细腻见长。在康藏高原上的多种古老藏族民间舞蹈形式,风格各异,但总体上看具有古朴优美的特点,并以舞“袖”为共同规律。以手如柳、步如鹤著称的朝鲜族民间舞有潇洒、典雅的风韵。作为产生和流传于民间并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中国民间舞,除具有自娱性、即兴性和表演性等民间舞共有的规律特点外,还具其鲜明而独有的特色:即歌乐舞三为一体、巧用大小道具、讲求构图之美等方面。这些独有的特点鲜明地反映出东方艺术的美学特征和华夏艺术审美规律。从原始人没有节奏的随呼喊声、敲击竹木陶器声,混杂起舞的跳乐形式到顿地为节踏歌作舞,以至后来出现的用简单乐器伴奏形成了歌、乐、舞三者结合的雏形,这一演进是经过了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同样流传至今的载歌载舞、歌舞相间、以歌伴舞,以乐伴舞等样式的形成与演进也经过了漫长的历史时期。而这一演进过程的每一阶段,无不受社会结构的变化、阶级形成与划分、宗教礼俗以及文化发展的特性等方面的制约和影响。伴随着这一一的变化和发展的同时,也形成了、突出了或强化了各个民族的性格特征和审美选择。每个民族随语言的形成和交流的同时,也形成和选择了最适宜的起舞节奏和曲调,亦形成和选择了最适宜的表现其性格风貌的舞蹈动律。而节奏(曲调)、动律和表情三者正是形成分布在东西南北中全国各族各地民间舞蹈具有各自独特风格的要素。如果维吾尔族没有特有的音乐节奏,就不会有今天驰名中外风格独特的维吾尔族舞蹈。与此相映的在云南有“不崴不成灯”的说法——是说没有独特的崴的舞蹈动律,就没有云南花灯可言了。流传在全国各族各地的民间舞蹈运用道具以增强表现手段,扩大借物抒情的艺术手法已有悠久的传统,并成为中国民间舞蹈又一个突出特点。有声有色、有虚有实、形象生动的大、小道具,大到耍龙舞狮、小至击盅弄帕,其运用和表现形式极为广泛多样。仅汉族民间舞多用的折扇一种,各地的花样和技法就十分繁多。可称用得奇巧、舞得绝妙。从扎制、装饰得十分精美的工艺品本身就可看到并说明古代文化艺术的积淀和民族审美追求的特征。其中模拟鸟兽的具有象征和吉祥寓意;模拟生活用具借以表现情节、美化生活;使用古代兵器以展示英武强悍的民族性格; 装饰性道具用以增强艺术性、节奏性和感染力……。其中各种鼓舞(舞鼓)和灯舞(舞灯)运用最多最广,各式各样的鼓和灯以及舞的形式都有百种以上。——讲求构图之美是中国民间舞蹈的又一鲜明特点。这一特点在汉族民间舞蹈中表现犹为突出,不仅讲究方位、角度、队型画面,在角色分类、人数安排、场次更迭等诸方面无不渗透着华夏文化与审美特征。仅山东鼓子秧歌的队型图案(场子)就有上百种之多。场子多以建筑式样、生活用具、动植物形象或军事阵伍取名: 如 “十字街”、“对面炕”、“金香炉”、“菜葫芦”、“双蝴蝶”、“蒜辫子”以及“炮打临清”等。这种大型广场民间舞蹈形式在构图方面熟练地运用了中心轴、环形线、放收线的建筑和运动原理,在艺术实践中充分体现了形似、神似的艺术美。明清两代逐渐形成并十分活跃的“街头游行表演”,民间舞亦在适应这种行进流动中表演的发展变化,出现了“过街楼”、“龙摆尾”、“蛇退壳”、“编篱笆”、“满天星”等千变万化的构图和队型。人们在这些民间实践中,发挥并体现了丰富的艺术想象和创造力。在幅员辽阔的中华大地上,中国民间舞变幻奇异,绚丽多彩,生动而鲜明的表达了我国各族各地人民审美意识和情趣。在百花齐放方针指引下许多散失已久的民间舞蹈得已复苏和出新。在近年各地举办的民间艺术节上各族各地民间舞蹈展示了它独有的新姿。随历史长河奔流向前,具有自娱娱人特质的民间舞总是要按照自身的规律去表现、变化和发展,并积淀、弘扬了中华民族的舞蹈文化。 ☚ 中国民间舞 汉族民间舞蹈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