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
中国方剂精华辞典︱编写说明 编写说明 为促进中医现代化,面向临床,面向生产,为医疗、教学、科研服务而编撰本书。 1.本书选收方剂约万余首。选方原则是:组成严密,临床实用,久传不衰,验证确实。故凡现代临床常用而有效之古方收录之;凡现代效方有临床验证及实验研究者亦选录之。 因此本书具有信息量大,搜罗广博(包括古代名方、秘方,现代临床验方,各省市规范方,民族方,港台方,现代科研新方,中西医结合新方等)和资料最新(1993年新方亦已收入),选方精粹,密切结合临床和附有编者体会等特点。 2.每方分方名、来源(均不设小标题)、组方药物、制剂用法、主要功效、适应病证、加减应用、注意事项、临床验证、方义分析、实验研究、编者按语诸项。但允许缺项。不过方名、来源、组方药物、制剂用法、适应病证(或主要功效)为必备者。 3. 本书编排,均按方名笔画多少为序。 画数相同的,则按笔顺一(横)、丨(竖)、丿(撇)、丶(点)、乛(折)顺序排列。首字相同者排在一起,再按方名三字、四字、五字……字数多少排列编序;首字和方名字数相同者,则按其第二字笔画、笔顺编排之。 4. 方名居中,不列小标题。 一方有数名者,以年代较早者为正名,后世别名作为异名(但若后世名称已成为通用名称者,则以通用名为正名,并不固执呆板),在编者按语中加以说明,不另出辞目。然后一并在附录中按笔画多少一一列出,便利查阅,既节篇幅,又省时间。免去了既往编书中将异名列入正文,浪费读者查后又查的宝贵时间。 5. 方剂来源,不列小标题,附在方名之下,以为醒目。若为专著,只仅列书名(书名可用全称或规定之简称),若为省市药品标准,则加注年代;若为杂志,则注明年、期、页,卷数从略。 6. 组方药物,包括该方的药物、用量及炮制。方内药物名称,一般用现代通用名、规范名,如古称黄耆、芒消、广[XCHAR[R201006011.017.21.10]]等,一律改为黄芪、芒硝、广莪术。方中药量,古有两、钱、分、厘,本书一律按历代度量衡折算标准折算为公制克、毫克、毫升之类。 折算后若不符现代临床者,则以临床实际用量为准。 凡满1000克者可简写为千克,满1000毫升者,可简写为升,但亦可用千位数书写,并不呆板规定。 凡连续几药均为同一用量时,则可简略各××克,以节篇幅。 7. 制剂用法,先写明本方几味药,后再叙制法、用法。 文中凡服用次数、日数、剂量等,均一律用阿拉伯字标之(若为专用词语如一起、一半、五更等除外)。 凡古医书中称“㕮咀”者,一律改为“为粗末”,或“取饮片”,以为通俗。制剂与用法可分为两个部分,本书略于前者,而详于后者。 8. 主要功效,将方剂的组方药物撷取其主要作用一般归纳为两句话,以为提纲,便于学者掌握要领,少数为一句话,最多不过四句话。 除少数外,均以中医术语叙述。 9.适应病证,叙述该方的主治病症。包括病因病机、病名、证名、症状等。对常用方则末后附述现代医学病名。 由于现代医学侧重辨病,中医侧重辨证,故本标题称“适应病证”。 10.加减应用:凡原方原文有加减法者,则抄录之(若文长可摘录);原著无加减法,而为后人补入者,则一律不收。 11.注意事项:包括主治病证的禁忌、药物配伍禁忌、饮食宜忌、妊娠禁忌等。 12. 临床验证:为原作者或后人对该方临床应用的实录。 故应作客观介绍,不作夸张宣传。 凡现代验方,除专著外,一般所治为常见病者,必须满30个病例,方可收录(难治病症除外)。对古方的临床报道亦然。文末绝大多数附有参考资料,以便读者查阅。杂志以年、期、页顺序标明,卷数从略。 13. 方义分析:扼要写出该方组成法度(可用主辅佐使写)、配伍意义、药物性能、治病原理等。 14. 实验研究:为复方药理研究的结论性记述,对实验方法一般不加详述,操作步骤从略。 除少数外,一般亦附资料来源。 15. 编者按语:包括对该方又名的说明并注明出处(来源于同一著作者可以不再注);原著无方名,而据后人或笔者拟名者,亦于此处说明之;笔者对该方的经验体会;对该方某些问题如药量、用法、方源等有必须加以说明者可补充说明之。 16. 关于署名:本书按方名笔画分工编写,每个笔画少则六、七人,多则十余人。署名不便全部列出,故在每一个笔画后署名时仅署前三、四名,其余均署在编写人员名单中,请作者谅之。 |
☚ 中国方剂精华辞典︱林序 中国方剂精华辞典︱编委会 ☛ 000075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