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中国戏剧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中国戏剧

中国戏剧

月刊。1950年创刊于北京。原名《人民戏剧》《戏剧报》,1988年起改为现名。由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办,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它反映和指导全国戏剧运动,内容以戏剧评论为主,介绍剧作家、导演、演员和舞台美术设计等艺术家的艺术经验,以及国内外的戏剧动态、戏剧知识等。辟有“戏剧论坛”“艺术研究”“剧评”“演员手记”“剧坛人物”“戏曲教育”“表演评论”“群星集”“书评”“剧场内外”“外国戏剧”“报道”等栏目。

☚ 人民文学   新观察 ☛
中国戏剧

001 中国戏剧

中国古典戏剧、传统戏剧、现代、当代戏剧,即中国戏剧史上各个发展阶段所产生的一切戏剧品种的总称。换言之,在中国,戏剧是戏曲、话剧、歌剧、舞剧的总称。中国是戏剧之邦,戏剧源远流长,影响很大,植被极广。中国古典戏剧、传统戏剧有一个独特的称谓:“戏曲”。“戏曲”一词最早见诸元末陶宗仪的《南村辍耕录》。明代王骥德著《曲律》,广泛使用了“戏曲”、“戏剧”这两个概念。王氏所谓“戏曲”,即与剧相结合之曲。此论初步奠定了后人对于戏曲认识的基础。自近代学者王国维始,“戏曲”已用来作为大致包括宋元南戏、元明杂剧、明清传奇以及明清而下大量的融剧与曲为一体的声腔、剧种(含近代的京剧和所有地方戏)在内的中国古典传统戏剧文化的通称。中国戏曲和希腊悲剧、喜剧,印度梵剧构成了世界最古老的三种戏剧文化。戏曲是由民间歌舞、说唱和滑稽戏三种艺术形式综合形成的。早在上古原始社会的歌舞中,中国戏剧已见萌芽,但中国戏剧成熟较晚,直到12世纪宋、金时期才形成完整的形态。汉代民间和皇宫演出的把故事和伎艺初步融合起来的 “角抵百戏”、唐代的歌舞戏和由两个脚色作滑稽对话和戏弄表演的“参军戏”,可谓“以歌舞演故事”的中国戏曲的雏型。汉代“角抵戏”是最早的戏曲形式。宋、金时期是中国戏曲的成熟时期。宋代都市出现了演出各种伎艺的场所“瓦舍勾栏”和职业剧作家“书会才人”,在瓦舍勾栏里,参军戏吸收了各种歌舞杂戏而形成体制大致相同的宋杂剧和金院本。它们都能演出完整的故事,脚色也都增加到四、五个,初步形成了表演分行当的戏曲体系。浙江温州一带流行的用村坊小曲来演唱民间小戏的 “温州杂剧”,吸收了北来的宋杂剧表演故事的形式和民间的说唱技艺后,形成了“南戏”(又称“戏文”)。南戏在各种艺术手段的综合运用上已初具规模,在时空变化的舞台处理方法上亦更自由灵活,在南方广为流行。到此戏曲已形成了较为完备的艺术形态。13世纪前半叶,以宋杂剧、金院本为基础融合宋金以来的音乐、说唱、舞蹈等艺术而形成的元杂剧是戏曲空前繁荣发展、到达成熟阶段的标志。元杂剧涌现出一大批杰出的作家与作品,元杂剧的剧本结构、脚色体制、音乐、舞台美术比南戏更完善,已构成歌唱与念白、做工、武打相结合的综合表演艺术体系。从宋元南戏发展起来的明清传奇是中国戏曲繁荣发展的新阶段。传奇又吸收了元杂剧的某些优点,曲调更丰富,结构更完整,脚色分行更细。明中叶后,海盐、弋阳、余姚、昆山四大声腔兴起使传奇戏绚丽多姿。特别是昆山腔既保留了南曲清柔婉媚的特点,又吸取了激昂慷慨的北曲声腔,舞蹈性加强,成为最完整优美的戏曲表演体系。清代地方戏呈现出在全国范围内遍地开花的局面,高腔、昆腔、秦腔、吹腔、梆子、罗罗、弦索、皮簧等各种声腔并奏并竞。清中叶后,被称作“雅部”的善于表现才子佳人的轻歌曼舞的昆腔逐渐衰落,被称为“花部”的善于表现帝王将相的急管繁弦、慷慨高歌的京剧(即“皮簧戏”)所代替。京剧是古典戏剧艺术的小结阶段,它的出现把戏曲的艺术美推向了炉火纯青、无与伦比的典范高度,成为中国戏曲最完整最具体系性的代表和最大的剧种。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遵循中国共产党提出的 “推陈出新”的方针,开始了对戏曲遗产的改革工作,编演了京剧《逼上梁山》、《三打祝家庄》、秦腔《血泪仇》等新剧目。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党中央又提出“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戏曲改革方针。1951年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发布《关于戏曲改革工作的指示》,提出“改戏、改人、改制”的戏曲改革工作要求。古老的戏曲艺术被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实现了传统戏、新编历史剧和现代戏“三并举”。北京曲剧、唐剧、吉剧、龙江剧、辽南戏、蒙古剧、碗碗腔、陇剧、黔剧、彝剧等大批新剧种诞生,全国各地的戏曲剧种已发展到360多种。话剧、歌剧、舞剧、儿童剧、木偶皮影戏都取得了重大成就,拓展了题材内容,丰富了表现手段,活跃了理论研讨,更新了戏剧观念。在更大的范围内和程度上同时代、同人民群众相结合,显示了它对人民的崇高职责。中央和各省都建立了戏剧家联络、协调、服务的群众组织中国戏剧家协会及分会、戏剧研究学术机构及团体。国家经常举办各种进行艺术交流观摩的戏剧会演、戏剧评奖和戏剧节。自1984年起,中国戏剧家协会设立了由专家组成评选委员会的“梅花奖”,奖励成绩卓著的优秀中青年演员。现今,全国大约共有3400多个剧团,戏剧从业人员有30万人,北京成立了专业的中国戏剧出版社,中央和各省、市、自治区都出版发行一至两个以上的戏剧期刊和小报。中外戏剧家互访日益频繁,中外戏剧交流演出和理论研讨规模进一步扩大,增强了中国戏剧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影响,中国戏剧正在走向世界。作为中国戏剧文化瑰宝的戏曲,一方面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审美意识与审美心理; 一方面又创造了独具个性的艺术形式。中国戏曲的审美特征是:1.综合性。戏曲是以唱、念、做、打的综合表演为中心的戏剧形式,“歌、舞、剧”三者 (要素)构成戏曲的特点。戏曲始于剧与曲的结合,曲又是特定体裁之诗与音乐的结合,而舞蹈则是戏曲舞台动作的基本形式。故清代学者王国维说:“戏曲者,谓以歌舞演故事也。”以音乐的对话和舞蹈的动作为特点的中国古典戏剧使各艺术种类 (包括造型、武术、杂耍等)在戏剧的基础上融合起来,互相制约、补充、衬托,因而成为一种最为综合的艺术。2. 抒情特征。戏曲的成熟与诗歌、叙事文学的发达有密切关系。中国的诗和叙事文学具有独特的抒情特征。诗变成词,词又变成曲:一是散曲;二是戏曲。就广义而言,中国戏剧都是诗剧,中国文学家向来把戏剧看成是一种诗,讲究情景交融,具有如诗一般的意境美。戏曲以抒情为主旨,往往疏于叙事。由剧作家和剧中人感情共鸣所形成的撼动人心的旋律,以及剧情展示的那烟波渺漫、姿态横逸的意境,构成了戏曲独特的抒情特征。戏曲因其是民间艺术的生成性质,从孕育到成熟始终与人民保持着鱼水般的联系。因此,是非观念分明,主观情感强烈。西方戏剧偏重美与真的结合,中国戏曲偏重美和善的结合。戏曲伦理观念非常明确,正邪、爱憎、忠奸、善恶分得清清楚楚。3. 虚拟性。戏曲是通过变形、虚拟的艺术假定性来反映生活的。无中生有,以虚代实,以点概面,从局部见整体,是其重要特征。外国艺术家把这一特征称之为“有魔力的假定性”。中国戏剧家黄佐临强调戏曲的实质是写意的,这是由戏曲的戏剧形式的歌舞性质所决定的。在处理艺术和生活的关系上,戏曲追求的不是形似而是神似,离形得似,重在传神。戏曲在舞台时间与空间处理上有极大的灵活性,戏剧环境意象化,这使它能把舞台的局限性转化为无限的艺术广阔性。4. 程式性。戏曲表演手法是高度技巧性的,既是生活动作的舞蹈化,又是生活动作的规范化。话剧以真实为最高原则,戏曲则追求美,以美为最高理想。程式,用美的规律来解释就是形式美的体现。程式是固定的或基本固定的表演套子、格式。程式既有规范性,又有灵活性。戏曲的高致正在于能把套子、格式巧妙地化用成一种自由的创造,且和演员扮演的个别角色相结合。外国戏剧家说梅兰芳的表演是 “有规则的自由动作”正是一语道破戏曲程式性这一美学特征。唯其秉具上述审美特征,中国戏曲才以其独特的戏剧观和艺术魅力巍然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并享有崇高的声誉和地位。

☚ 概观   中国戏剧文学 ☛
00007368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15:0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