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常见茶树病害common tea diseases in China中国茶区辽阔, 据不完全统计, 已记载的茶树病害有100余种, 常见的有30多种。以华南和西南茶区的病害种类较多,发生严重;北方茶区(如山东、陕西等省)种类较少, 发生较轻。引起茶树病害的病原物大部分为真菌,此外还有细菌、线虫、藻类和寄生性种子植物等。茶树从叶、茎、根到花和果实均会发生病害, 轻则影响茶树生长, 造成树势衰弱; 重则引起茶叶减产和品质下降。中国主要茶树病害种类如下。 叶部病害 已记载的有近40种。 芽叶病害 主要有: 茶饼病, 在西南茶区的高山茶园发生较重;茶白星病和茶圆赤星病, 以华东、西南诸省的高山茶园, 低温高湿条件下受害严重; 茶芽枯病是浙江、湖南等省常见重要病害之一, 茶树嫩叶、新梢受害后, 茶叶产量锐减, 严重时甚至无茶可采,病叶制成的干茶,味苦易碎,还严重影响茶叶的品质。 成叶、老叶病害 种类较多, 其中以茶云纹叶枯病、茶轮斑病、茶炭疸病、茶褐色叶斑病、茶煤病、茶赤叶斑病等在中国各茶区都常有发生, 其轻重则因地区和年份而不同。病叶易脱落, 致使树势衰退。 茎部病害 已发现有30种左右。各茶区普遍发生的主要种类有茶枝梢黑点病、茶胴枯病、茶灰色膏药病、茶枝黑痣病和茶树苔藓和地衣。西南茶区还有茶枝癌病。华南等地和安徽、湖南有茶红锈藻病、茶黑腐病和茶线腐病发生严重, 对产量影响较大。 根部病害 已记载的有30种以上。 苗期根病 主要种类有茶苗根结线虫病、茶苗白绢病以及由镰刀菌和猝倒菌引起的苗期茶根腐病。根癌病是扦插苗圃普遍发生的根病。幼苗发生根病常致全株枯死。 成龄期根病 全国各产茶区都有紫纹羽病发生。中国南方茶区发生的根病种类较多,以根腐病类为主,包括红根腐病、褐根腐病、黑纹根病以及紫根腐病。70年代以来, 根腐病类发展较快,造成茶树成片死亡,威胁茶叶生产。 花和果实病害 种类较少。仅花腐病(Botrytiscinerea)发生较普遍。据日本最新资料记载, 花腐病尚能危害叶片, 引起灰霉病。果实病害有云纹叶枯病和轮斑病。 茶园生态环境和气候等条件影响病菌活动和茶树抗病力, 同时决定病害种类的分布和数量变动。茶树是一种多年生常绿作物, 成龄后树冠茂密郁闭, 小气候变幅较小, 环境条件较其他作物稳定, 病原微生物区系相应较为丰富, 不少茶树病害对一些地区造成严重威胁。在海拔较高的茶区常以茶饼病、茶白星病、茶圆赤星病等低温高湿型病害为主。南方热带和亚热带茶区(如广东省海南茶区等地)茶根腐病、茶黑腐病、茶线腐病危害较重。60年代以来, 茶苗根结线虫病在许多地区有发展趋势, 叶部病害仍是中国茶叶生产中急待解决的一个问题。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人为因素日益加速微生物区系的改变。栽培技术改革,改变了生态环境, 导致病害种类和数量的变化。原来优势种可以下降为次要种类, 而另一些次要种可以转为优势种, 并出现新的种类。过去粗放的茶园管理,使得树势衰老, 有利于地衣、苔藓和煤病的发生。而今氮肥的大量使用, 改变了茶树内的氨基酸组成, 茶叶组织结构柔软, 有利于病菌的侵染, 使得叶病的数量增多。留叶采摘提供了病菌侵染的场所, 如日本近年来由于推广了感病的薮北品种和三茶停采, 使炭疽病和网饼病加重。种植方式由丛式稀植向条式密植过渡, 改变了茶园中微气候条件, 也助长了病菌的传播蔓延, 病害种类和数量都有很大增加。在熟地开辟茶园, 或在原始森林中垦荒种茶, 使对生态环境适应性强的多寄主的茶苗白绢病、根腐病得以向茶园中发展。在推广扦插苗无性系繁殖法过程中, 使原来不被注意的茶苗根癌病问题日渐突出。因此, 防治茶树病害,不能单纯依靠化学药剂, 必须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在加强栽培技术管理, 定向改变环境条件的基础上进行综合治理, 才能控制主要病害的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