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中国工农红军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中国工农红军 简称“红军”。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前身。根据中共中央《军事工作大纲》规定,于1928年5月以后由中国工农革命军及其他革命武装改称。先后形成第一、第四、第二方面军和陕北红军等。曾发展至三十余万人。创建了中央革命根据地及湘赣、湘鄂赣、鄂豫皖、左右江、闽浙赣、湘鄂西、川陕、湘鄂川黔、陕甘等革命根据地,多次粉碎国民党军队的大规模反革命“围剿”。1934年由于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领导,中央红军未能打破国民党军队的第五次“围剿”,被迫进行长征。接着各地红军(除陕北红军外)先后退出革命根据地,进行战略转移。1935年1月遵义会议后,红军摆脱了敌人的围追堵截,掌握了战略主动权,克服了张国焘的分裂主义,于同年10月和次年10月先后到达陕北,保存了革命骨干力量约三万人。抗日战争爆发后,红军主力改编为八路军,坚持南方八省十三个地区斗争的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 中国工农红军1927年至1937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军队。初创时采用了“中国工农革命军”的称号。简称“红军”。1928年5月25日,中共中央决定,全国各地工农革命军统一改称为红军。在土地革命战争中,先后组成了第一、四、二方面军和陕甘红军等。1931年最盛时人数达到30万,分布在10多个根据地。其主力为:中央根据地的红一方面军,约8万人;湘鄂川黔根据地的红二军团,约1万人;鄂豫皖根据地的红四方面军,约3万人。中国工农红军的最高领导机关为1931年11月25日成立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红军总司令为朱德。自1934年10月开始,先后进行了长征。抗日战争爆发后,主力红军改名为八路军;坚持在江西、福建、浙江、广东、湖南、湖北、河南、安徽等8省斗争的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1936年红军三大主力长征到陕北时,人数约3万人。 中国工农红军 063 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简称红军。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前身。由中国工农革命军及其他革命武装于1928年5月以后陆续改称。先后组成了第一方面军、第四方面军、第二方面军和陕北红军等。建立了以江西中央革命根据地为中心的许多革命根据地,粉碎了国民党军数次大规模的“围剿”。至1933年秋,全国工农红军已发展到30万人。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后开始长征。1935年1月遵义会议后,红军在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的正确领导下,取得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胜利。抗日战争开始后,主力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在南方八省坚持游击战争的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 ☚ 国民革命军 八路军 ☛ 中国工农红军 中国工农红军Zhongguo gongnong hongjun简称红军。中国共产党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领导的人民军队。它由中国工农革命军及其他革命武装于1928年5 月后陆续改称。 ☚ 土地革命 第一次反“围剿” ☛ 中国工农红军 中国工农红军Zhongguo gongnong hongjun简称“红军”。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前身。由中国工农革命军及其他革命武装于1928年5月后陆续改称。中国工农红军至1933年秋,发展到30万人,先后组成第一方面军、第四方面军、第二方面军和陕北红军及红军游击队等,建立了江西中央革命根据地和湘鄂西、鄂豫皖、湘赣、湘鄂赣、闽浙赣、左右江、川陕、湘鄂川黔、陕甘及其他革命根据地,击破了国民党反动军队多次大规模的“围剿”。从1933年至1934年夏,由于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领导,红军未能粉碎国民党军队的“围剿”。除陕北红军外,各地红军主力先后退出原来的根据地,突围转移。中央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于1934年10月10日从江西瑞金出发,开始长征。1935年1月中共中央遵义会议后,红军在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的正确领导和指挥下,战胜了数十万敌军的围追堵截,克服了无数艰险,于同年10月胜利到达陕北;1936年10月,红军第二、第四方面军也胜利到达陕北,保存了革命骨干力量3万余人。抗日战争开始后,中国工农红军于1937年8月25日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9月11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改第八路军为第十八集团军。红军长征后留在江西、福建、广东、湖南、湖北、河南、安徽、浙江等8省坚持斗争的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 ☚ 济南惨案 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 ☛ 中国工农红军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1928年5月以后,共产党领导的各地工农革命军陆续改称工农红军,并先后组成第一、四、二方面军和陕北红军,建立了许多块革命根据地,粉碎了敌人多次“围剿”,至1933年发展到30万人。由于王明“左”倾错误的领导,使红军未能打破敌人的第五次“围剿”,除陕北红军外,各地红军主力先后退出原来的根据地,进行长征,转移到陕北。抗战开始后,主力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在南方8省坚持游击战争的部队改编为新四军。 中国工农红军简称“红军”。1928年5月25日,中共中央决定,全国各地工农革命军统一改称为红军。在土地革命战争中,先后组成了第一、四、二方面军和陕甘红军等,全国红军发展到最多时达到约30万人。由于王明“左”倾错误的指导, 中央红军未能打破国民党军队对中央革命根据地的第五次“围剿”。除陕甘红军外,各个苏区的红军, 自1934年10月开始,先后进行了长征。抗日战争爆发后,主力红军改名为八路军;坚持在江西、福建、浙江、广东、湖南、湖北、河南、安徽等8省斗争的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 中国工农红军 中国工农红军简称红军。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前身。1928年5月以后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革命军及其他革命武装陆续改称此名。先后组建了第一、二、四方面军和陕北红军等,创建了江西中央革命根据地和湘鄂西、鄂豫皖、湘赣、湘鄂赣、闽浙赣、川陕、湘鄂川黔、陕甘等革命根据地,粉碎了国民党军队多次大规模的“围剿”。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被迫进行长征,粉碎了数十万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于1935年10月和1936年10月先后到达陕北,取得了长征的伟大胜利。抗日战争开始后改编为八路军、新四军。 ☚ 广州起义 朱德 ☛ 中国工农红军zhong guo gong nong hong junChinese Workers’ and Peasants’Red Army 中国工农红军Chinese Workers’and Peasants’Red Army(1928—1937) 中国工农红军Chinese Workers’and Peasants’Red Army (1928-1937) 中国工农红军简称“红军”。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的人民军队。1928年6月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各地武装起义建立的中国工农革命军,陆续改称为中国工农红军。在党和毛泽东等正确领导下,红军不断发展壮大,先后组成第一、第二、第四方面军和陕北红军等。抗日战争开始后,长征到达陕北的主力红军,改称为八路军,在南方各省坚持革命斗争的红军游击队,改称为新四军。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