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中国对外贸易史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中国对外贸易史

研究中国与外国贸易交往关系的历史发展过程及其演变规律的科学。
对外贸易是国内贸易的延伸与发展,但对外贸易的发展又反过来对国内贸易和生产发生重要的影响。
相传周公相成王时,有越裳氏来朝事;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北起渤海,南至广东的沿海交通线已经开辟,并同邻近的日本、朝鲜和越南等国有着海上交往;公元前六世纪时,中国与小亚细亚之间有间接贸易; 在古希腊书中,自公元前五世纪以后,即称中国为“赛里斯”(Seres),意为“丝之国”。但均缺乏翔实史料,这反映了中国对外贸易尚处于萌芽时期。
中外学者,一般都主张自秦汉时起,尤其是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为中国对外贸易的初兴时期。张骞首先到达大宛,因而以大宛为准,记载了所到各国距离大宛的里程、社会性质、人口、兵力、物产、贸易、货币以及文化等情况。这些已收录在《史记·大宛列传》 中。《史记·大宛列传》是中国对外贸易国别史的雏形。其中许多珍贵资料,至今仍是研究中西交通与贸易的重要依据。丝绸之路是东自我国西汉的长安,横贯亚洲大陆,西达地中海东岸的一条商路,全长约七千多公里。西汉中叶以后,汉王朝统治力量削弱,无暇西顾,特别是西汉末年,王莽政权“断绝西域”,使通往西域的商路阻塞,东汉班超继西汉张骞之后,再度出使西域,丝绸之路再次打通。《汉书·西域传》对丝绸之路南北两道作了具体记载,是研究中国对外贸易史的又一重要史料。在陆上丝绸之路作为中西经济联系的主线繁荣发展的同时,两汉时期还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
从唐初至明代中叶,中国对外贸易处于发展时期。唐代对外贸易仍以陆路为主,仍然是继汉、隋以来的丝绸之路,但海上贸易已逐渐占据重要地位,唐代的长安,不仅是国内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也是一个国际性的大都城,每年都有大批外国使者、商人、僧侣,通过陆路或海路来到长安。外国商人多在长安的西市交易,有中亚细亚人、波斯(伊朗)人、大食(阿拉伯)人等,其中以波斯商人最为活跃。西市的波斯邸,是专供波斯人居住或存放货物的地方。各国商人带着从西方贩运来的香料、药材、珠宝等以换回中国的丝织品和瓷器。唐代海上交通的西方航线。已由印度半岛延伸至波斯湾,唐代的广州,中外商船往来频繁。当时中国的船只,经常往来于广州至波斯湾之间。为了管理海外贸易,唐王朝在广州港设立了 “市舶使”。《旧唐书》、《新唐书·地理志》、《唐国史补》等史籍记载了唐代中外贸易交流的一些史料。但没有专门性的对外贸易史著作。
宋代中国对外贸易以海路为主。北宋时,指南针开始应用于航海,加以造船业的进步推动了海外贸易的繁荣。这时设置的市舶司(使)或市舶务、市舶场,已由唐代一处增加为九处,但仍以广州领先,广州和泉州是宋代海外贸易最繁盛的两大港口。南宋偏安江南,中西陆路交通中断,海上贸易更是唯一的对外贸易孔道。宋代出口商品以金银、缗钱、丝织品和瓷器为主,进口商品以香药和其他奢侈品为主。宋代海上交通贸易往来最频繁的地区是东南亚各国。同时,印度、阿拉伯、日本、朝鲜与我国的贸易往来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直接或间接同中国进行贸易的,还有北非的埃及、东非的桑给巴尔等国。宋代的海外贸易,在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历史中,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对人类的文明和各民族间的友谊作出了贡献,并为元、明间海外贸易的进一步发展铺平了道路。宋代虽无专门对外贸易史著作,但在《宋史·外国传》、《宋史·食货志》中有一些记载,尤其是北宋徐兢的《宣和奉使高丽图经》,绘制了我国有史以来的第一张海道图,对航海业和海上贸易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元代统一后,欧亚交通复开,中亚细亚、波斯、印度、欧洲诸国由陆路至中国的商人不绝于途。元初海外贸易,曾四禁四开,但至英宗至治二年(1322)开禁后,直至元亡,不再变动。元朝政府从海外贸易中获得巨额的收益,海外贸易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对外贸易港口最多时有七处,以泉州、广州、庆元三处较为重要,其中尤以泉州为最。已超越广州而占据首位,成为元代对外通商的总门户。马可波罗在其《行记》 中说: “我敢言亚历山大(Alexamdrie)或他港运载胡椒一船赴诸基督教国,乃至此刺桐港(Zaitum)者则有船百余”。当时外国人所称的刺桐港,即我国泉州港。依本拔都在其《游记》中也说:“刺桐港为世界上各大港之一,由余观之,即谓世界上最大之港亦不为虚也。”元代同我国进行贸易的国家和地区非常广泛,据1304年刊印的《南海志》和元朝末年大旅行家汪大渊所著《岛夷志略》等书记载,东起菲律宾诸岛,中经印尼诸岛、印度次大陆,直到波斯湾沿岸地区、阿拉伯半岛和非洲沿海地区,都有中国远航的商船在行驶。
明代伟大的航海家郑和七下 “西洋”,历时二十九年,每次率领一支拥有六十多艘“宝船”和两万多人的庞大舰队,到达现今亚洲、非洲共三十多个国家,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一大壮举。郑和七下“西洋”除了“远播国威”的政治目的之外,每次都携带大批商货与国外交换,这实质上是封建统治阶级同外国统治阶级之间的官方贸易,是为满足封建统治阶级的奢侈欲望和财政需要服务的。
明代中叶以后至清代鸦片战争以前,实行闭关主义政策。我国对外贸易受到了极大的限制,海陆贸易均极狭小。从顺治元年到康熙二十三年(1644~1684)四十年间,清政府沿袭明制实行“海禁”政策,“寸板不许下海”,“片帆不准入口”,航海贸易几乎完全停止。从康熙二十三年起到道光二十年发生鸦片战争止(1684~1840)一百五十多年间,是开禁设关,实行严格限制对外贸易政策时期。1685年广州、漳州、宁波、云台山四处为对外贸易口岸,1757年(乾隆二十二年)清政府决定限广州一处为唯一的对外贸易口岸,撤销了其余三处。这种广州一口对外贸易体制,一直实行到1840年鸦片战争。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步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资本主义列强用武力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并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攫取了在华经济贸易特权。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起,国民党反动派更把中国对外贸易推向了黑暗的深渊,中国对外贸易完全丧失了独立自主性,成为国际资本进行经济贸易侵略和掠夺的工具。直到1949年新中国建立,才开创了中国独立自主的社会主义对外贸易发展的新纪元。
在本世纪之前,除了在史书中零星记载一些对外贸易的片断史料之外,还没有出现一本中国对外贸易史的专著。本世纪初以来,国人痛感我国倍受列强侵略之苦,开始有了中国对外贸易史之研究。黄炎培、庞淞合编的《中国商战失败史》(1917年,商务印书馆印行); 武堉干编著的《中国国际贸易史》(1928年商务印书馆印行);侯厚培著的《中国国际贸易小史》(1933年商务印书馆印行)相继问世。同时,日本人桑原骘藏著的《唐宋元时代中西通商史》(冯攸译,1929年商务印书馆印行)也被介绍到国内来。此外,还出现了一些阐述某一地区对外贸易史的研究著作,如梁嘉彬著的《广东十三行考》(1937年国立编译馆印行); 萨士武等合著的《福建对外贸易史研究》(1948年,福建省研究院印行)等。
建国后出版的中国对外贸易史著作有: 《中国对外贸易史简论》 李康华、夏秀瑞、顾若增编著,1981年对外贸易出版社出版。地区性对外贸易史有: 《上海开埠初期对外贸易研究》黄韦著,1961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宋元时期的海外贸易》陈高华、吴泰著,1981年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14:16: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