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中国对外贸易体制的改革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中国对外贸易体制的改革中国外贸体制最初是建立在产品经济和单一计划经济的基础之上,这是由当时的国际国内环境决定的。这一体制一直延续到1978年,是同当时的经济管理体制基本相适应的。在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中,发挥了应有的作用。从1979年开始,中国实行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经济的方针政策,国内逐步转向发展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对外经济关系进一步扩大。在这种形势下,要求外贸体制进行相应的改革。1979到1987年为我国外贸体制改革的探索阶段,改革的内容主要包括:一是增设对外贸易口岸,下放外贸经营权,广开贸易渠道,改革高度集中的经营体制; 二是改革单一的指令性计划,实行指令性计划、指导性计划和市场调节相结合;三是建立和完善外贸宏观管理;四是探索促进工贸(技贸、农贸)结合的途径;五是采取鼓励出口政策措施。这一系列改革,对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推动外贸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为解决外贸体制上存在的一些明显弊端,推动对外贸易的发展,1988—1990年我国实行外贸承包经营责任制。主要是核定各类外贸企业的出口创汇、出口、收汇、上缴外汇和出口补贴指标,一定三年不变;完成承包指标内的外汇按原来的留成比例分成,超过部分80%留承包单位,20%上缴中央;超亏自负,减亏增盈部分全部留承包单位自用; 相应的原有各专业外贸进出口总公司与所属的大部分地方外贸专业分公司脱钩,地方的分公司下放地方管理;注意运用价格、汇率、税收、关税、利率、出口信贷等经济手段调控对外贸易,完善出口退税制度,建立健全外汇调剂市场等。同时,在轻工、工艺、服装行业进行自负盈亏的试点改革。实践证明,这一改革总的来说是成功的,进一步发挥了各地方、各部门、各类外贸企业和生产企业扩大出口的积极性,对于改善企业内部经营机制,提高经济效益,扩大进出口贸易,促进对外贸易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在产业政策、地区经济交流等方面存在问题。从1991年开始,我国外贸体制改革进一步向纵深推进,开始实行外贸企业平等竞争、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体制。这次改革的特点是:(1)取消出口补贴,打破“吃大锅饭”的体制,这既减轻了国家的财政负担,又使外贸出口发展脱离国家财政状况的制约,有了长期稳定发展的条件。同时外贸企业按照国际惯例经营,既使外贸企业感到有改善经营管理的压力,又增强了自我发展的动力和能力。(2)改变了地区差别外汇留成比例,创造了企业平等竞争的条件,有利于改善外贸经营秩序,促进企业改善经营管理。(3)重视运用汇率、关税等经济手段调节对外贸易,进一步完善外贸的宏观管理。(4)在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原则下,重视发展市场调节的作用。(5)扩大了企业支配使用的外汇,为外国产品进入中国市场提供了更多的机会。(6)鼓励出口的政策和外贸管理措施,保持了相对的稳定性和连续性。总的来说,这次改革体现了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精神,使对外贸易体制向国际贸易规范靠拢,有利于广泛地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交流,为我国重返GATT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外贸体制改革的最终目标,是建立一个既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相适应,又符合国际贸易规范的对外贸易运行体制。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