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中国宇宙论与唐诗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中国宇宙论与唐诗法国学者程纪贤的《关于中国诗歌语言及其与中国宇宙论关系的几点看法》(载于林顺夫和斯蒂芬·欧文编辑的论文集《抒情媒介的活力——汉末至唐代的诗歌》)一文,如文题所示,专门论述了我国诗歌语言的特点,及其所受传统宇宙论的影响。这篇文章虽然是涵盖数代的综论,但所引例证全部为唐代诗歌。 中国传统宇宙论的另一基本思想是三才“天地人”,它与“三”的观念(虚-阴-阳)有密切联系。“天”代表“阳”,“地”代表“阴”。至于“人”,在精神上具有“天地”的效能,其内心包含着“虚”的本质。人在此被提升到特别尊严的地位,因为他作为第三个成员参与宇宙的创造过程。于是“虚实”、“阴阳”、“天地人”组成了三种关系轴与等级轴,中国宇宙论据此建立了起来: 简述中国宇宙论之后,论者接着说:中国诗歌语言探索符号世界的奥妙时,总是在三种构成层次上沿着诸轴营造自身。语汇层次被“虚实”所决定,句法层次被“阴阳”所决定,在象征层次,意象组合则以“天地人”为根基。 一、语汇层次(虚——实) 在这一层次,“虚实”观体现在词语的分类上,即词语有“虚词”、“实词”之分。实词类指存在和事物本身(名词),虚词类表述前者的行为(动词、副词),或指明前者的内在关联(代词、介词、连词和语气词)。中国人认为,雅句的风格应该使实词与虚词均衡,以保持诗句的气韵顺畅。特别是诗眼,选用虚实,颇费思索。实词使诗句坚实、肯定,较多意象性;虚词使诗句游移、不肯定,较多暗示性。中国诗人还常常省略虚词,在词与词之间留下虚空,任读者去体味。正如袁仁林所说:“诗限字为体,承接虚字无处可用。然既有上下两边,自然夹放空际,看去初无字样形影,而使人读之,自然知他有此字样。可以说出,可以不说出。此体裁之妙也。”(《虚字说》)这种省略会引生歧义,但歧义能防止语意变狭,并在词与词之间建立另外的关系。这就打破了诗句中单一的、线性的意义,而引入一种可逆的过程,即主客间、彼此间、最终是言明者与来言明者之间互相生发的过程。如“荡胸生层云,决眥入归鸟”(杜甫《望岳》)两句,由于缺乏人称代词,诗人说山时,也给人以自述的印象,奇妙地引发出一种人与山合二而一的交融状态。 二、句法层次(阴——阳) 对仗是中国诗歌的一种基本形式,它清楚地表明诗中所有结构均有意义的规律。它以相反相成的两个部分构成,很难用释义的方法去翻译。如“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王维《终南别业》)两句,可以译成“走到河水发源的地方,坐着等待云朵的生成”。但这只是诗句线性的和暂存的方面。如果两句同时理解,就会看到每一对偶组合所产生的隐蔽的含义。“行、坐”意味着运动和静止,“到、看”意味行为和思考,“水、云”意味着宇宙的变化,“穷、起”意味着死亡和再生,“处、时”意味着空间和时间。这两句描述的是整个生命的两个基本方面,但不偏执一端,而是对见于两者间的“中虚”加以认可。独有“中虚”,才能使人避免将自身与行思、与时空割裂,使人在内心参与宇宙的真正的变化。由上述可知,对仗以特殊方式,体现基于“虚实”和“阴阳”两轴的生活哲理。对仗的结构既是线性的,又是互成对照的,同时还包括“中虚”在内。这种结构只能用太极图才能恰当地描绘出来: 三、象征层次(天——地——人) 在语汇和句法层次之上,是象征层次,它涉及天地人三者,诗人借助意象使其具体化。中国诗人有自己的宇宙观念,这是一种基于人类情感与自然因素相互应合的观念。他们认为,一元的原则掌管万物,因为万物均生自“元气”,均依从“阴阳”二气的作用和“五行”的结合。“天地人”三者间的关联进一步强化了宇宙应合的观念。象征意象即出自这种背景,它们是姿态纷呈的形象,起到了使维系万物的隐秘关系明朗化的作用。古人用“比”、“兴”来说明这种作用。“比”基本上是从人出发而至自然的过程(人表达感情,在自然中寻找比较的因素);“兴”则离开自然回归到人(自然在人身上激起一种潜在的感情)。建筑在这两种辞格上的诗行,便组成了自然的动态的循环。试以用“比”、“兴”写月的诗为例,说明“天地人”的关系。月作为“天”的呈现,超越了时间与空间。站在“地”上、因时空遥隔的“人”,通过观月,在上面找到了某种精神上的联络。因此,月一直被视为团圆和圆满的象征。具体的例子如张九龄的《赋得自君之出矣》(“自君之出矣,不复理残机。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以“比”写月;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以“兴”写月。象征意象比“人”“地”间的联系更为重要,因为它指向某种超然的东西,即“象外之象”、“象外之意”。这种超然物正体现在“天”中。诗歌实践以其独特的方式肯定了三位相关的思想。再如李白的《玉阶怨》,其中有一系列性质相同的意象,重建了既为怨女待人的外在环境又为其内心世界的一种场景。这首诗以“月”收束,统一了诗中所有意象,也滋生了象外之意:团𪢲月乃情侣聚首之象征,然而是迢遥万里、不可接近的所在。它贴切地传达了旷女那种飞向极远的期望。 应该指出,论者说这一研究所本的理论是现代符号学,它认为语言的形式因素无不具有意义。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