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1 中国地学
中国地域辽阔,地貌复杂,资源丰富,人口众多。长期以来,人地关系密切地交织在一起,对地学的认识和研究,已有悠久的历史。从古代起,人们就逐渐对地理环境有所认识。他们在生产和生活中注意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的利用。殷周时代,《易经·系辞》有“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的话。前5世纪的《尚书·禹贡》划分全国为九州,并论述山川、湖泊、土壤、物产等,是世界上最早的地理著作。《山海经》中也有山川、物产、民族的描述。《周礼》把全国土地划分为5类:山林、川泽、丘陵、坟衍、原。《管子》中的若干篇是早期的地学文献。对土壤、植物、水文、地图等方面均有阐释。以后陆续有《史记》、《汉书·地理志》、《水经注》、《元和郡县志》、《大唐西域记》,《徐霞客游记》、《大清一统志》、《天下郡国利病书》、《读史方舆纪要》等著作问世,还有历代正史中的地理志和各地地方志,都具有大量的地学内容。晋代的《禹贡地域图》是世界上第一部地图集,所采用的制图六体和计里画方的理论与方法影响极为深远。东汉候风地动仪是世界上最早的地震仪器,它的出现是科学技术史上的一个突破。中国古代地学虽然有许多成就,但在封建社会的条件下,其发展速度比较缓慢。19世纪中至20世纪初,是中国地学的新旧交替阶段。外国探险家和学者在中国的考察和研究,采用了近代科学理论与方法,引起中国近代地理的兴起和发展。地学教学出现了,新的地学知识和思想开始传播。1909年中国地学会成立。1910年《地学杂志》创刊。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地学遂成为一个职业领域。1913年以后,高等学校开始设立地学专业,其地学方面课程包括地理、地质、气象等。近代地学的研究也得到发展,地理、气象、气候、生物、土壤、地貌、地质、地图等学科逐渐建立起来。1949年以后,中国地学的理论和实践曾受到苏联模式的改造。以后,地学开始结合国家经济建设进行了大量工作,注意吸收国外的地学成果,并逐步发展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地学科学体系。